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节气之二──雨水

(2024-02-19 06:05:42)
标签:

杂谈

2024年雨水有感

据《中国天文年历》显示,北京时间2024219日,农历甲辰年(龙年)正月初十1213分迎来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

时光在二十四时之间往复,万物在二十四节气之间轮回。《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正月中,天一生水。且东风既解冻,则散而为雨矣。”大意是说,雨水节气过后,降雨量逐渐增多,万物开始萌动,真正的春天快要来了。

此时天地春意尚浅,北方的冷空气时不时逞凶耍横,偶尔会出现“倒春寒”的天气。正如唐代韩愈在《春雪》诗中所云:“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虽然雨水节气当天并不一定下雨,但这之后,人们还是能感觉到,干燥清寒的空气,已如开始解冻的大地,渐渐变得柔软温润起来。甚至,经过一个冬天的禁锢,人的周身筋骨也有了一种松绑舒坦的感觉。

宋代诗人徐俯在《春日游湖上》诗中曰:“春雨断桥人不渡,小舟撑出柳阴来”、 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晚年时期所作的七言律诗《临安春雨初霁》中云:“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那些浩如烟海,浸润着千年雨水的佳句名篇,历久弥新鲜活如初,滋养着我们干涸的心田,催生着每个人心中,那一颗期待发芽的种子。

佚名作的《七绝·雨水》中云:“殆尽冬寒柳罩烟,熏风瑞气满山川。天将化雨舒清景,萌动生机待绿田。”好一派冬去春来、万物复苏之景。光阴易逝,季节催人。大地春回,这春天珍贵的雨水,滋养着人声鼎沸的城市,同时,也养育着生活恬静的乡村。南朝梁·萧统《纂要》:“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这句“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的话是中国劳动人民在千百年的生产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条经验,它强调了春在一年四季中所占的重要位置。意指一年的计划要在春天考虑安排。比喻凡事要早做打算,开头就要抓紧。要在一年(或一天)开始时多做并做好工作,为全年(或全天)的工作打好基础。人们深知,只有实实在在的付出,才能换来春华秋实的收获。

唐代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诗中云:“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是啊!不管身处懵懂的少年,还是临近人生的暮年,对春天的期盼都一样的热烈。当天气晴好,在无风无雨的晌午,城市的公园里,乡村朝南的墙脚,总会看到老人们于向阳一隅,穿得厚实而保暖,眼睛微闭静坐如禅,安然接受暖阳的洗礼。他们面色平静而安详,似乎被一团光晕笼罩,每一道皱纹里,都藏满了丰富的阅历与智慧。

大地,承载万物,养育一切生命,仁厚。天空,广袤无垠,包容大地,即万物,宽容。在雨水节气里,大地惦记着、眷顾着她所有的生命,哪一粒种子率先发芽?哪一朵花最先绽放?哪一只虫子最早醒来……这一切,都有个先来后到,都有一套公认的、颠扑不破的规律。

无论是自然界的雨水,还是心灵的雨水,都能让冬天和困苦成为往事,让大地与人生充满希望。唐代杜甫的《春夜喜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雨水就像是春的信笺,蕴含着满满的希望,只待春风轻轻吹开,冰雪慢慢融化,雨丝潇潇落下,浇开柳绿桃红,浇开江碧山青,浇开杏粉梨白……

这是温柔的雨水。此时天地春意尚浅,就期盼着一场好雨的到来,把春色润得更加浓烈。它没有秋雨的惆怅,它不似夏雨的张扬,它随风潜入春夜,它滋润万物新生,它点染草色青青,淅淅沥沥一夜雨,春就在天明。

这是喜人的雨水。俗话说春雨贵如油,那广袤农田上只有经过春雨的滋润,才能迎来秋天的五谷丰登。春风化雨人间吉兆,意味着生机与活力,更带来了愉悦和欢喜,当雨滴降落涤去霾尘,也是大地回春之时,共祈愿风调雨顺,人寿年丰。

这是浪漫的雨水。细雨如烟里,万物仿佛都涂上了迷蒙动人的色调,含着一些浪漫的情意。最美的不是下雨天,是曾与你躲过雨的屋檐,还可小楼观雨落,亦可画船听雨眠,当依稀雨声传入耳畔,仿佛是在告诉人们,那个期待中生机勃勃的春天,已经来到了窗前。 

雨水节气的来临,让春天离我们更近了一步,也让心里更有了盼头,自然草木萌动,人生重新出发,要用明媚的心情,迎接全新的风景。 

最美人间春雨天,静待一帘新雨后,天地从此润朗,山河从此无恙,前路从此向暖。那些萧瑟的风景已经渐行渐远,顺着节气而生,迎着雨水而行,也就站在了春天真正开始的地点,一年中最美的时光,正向我们款款迎来。有你想吹的春风十里,有你想听的春雨绵绵,有你想看的春暖花开,有你想要的春色满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