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聊聊“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这句俗语
(2023-11-12 06:08:16)
标签:
杂谈 |
民间俗语,每个人都会说上几句。这些俗语是古人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总结出来的,富含生活智慧,而且很接地气,值得玩味。
今天跟大家分享的,是民间流传很广的一句俗语,叫做“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
古人种地是靠天吃饭,如果有个年景不好、缺衣少食的时候,找亲戚朋友借上一点,也是人之常情。但是,借东西也是有讲究的。有些借得,有些借不得,比如柴和鞋这两样东西,就是借不得的,为什么呢?今天我就跟大家聊聊“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这句俗语。
一、聊聊“借米不借柴”
1、为什么“柴”不能借?因为从前“柴”这种东西到处都是,可以到山上去砍,或者去地上拾,都容易得到。如果你家里缺柴就去找别人借,那只能说明一点:你这个人比较懒。人要帮人,但要有个底线,那就是“帮穷不帮懒”。当然,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柴”和“财”谐音,你把“柴”借出去,就等于把“财”借出去,这样肯定是不行的,中国人有这些讲究。
2、那为什么可以借米呢?很简单,因为粮食种出来是需要时间的,一户人家的庄稼青黄不接的时候,赶上家里的“存米”没了,就得找人借米度日,度过这个难关之后,等收了粮食再还上,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当然借米也得有个限度,所谓“斗米养恩,担米养仇”,东西借得过多,恩情施得过重,都容易制造矛盾!
二、聊聊“借衣不借鞋”
这个道理也差不多,因为在古代,相比于衣服而言,人们对鞋不算太讲究,做鞋的技术含量也不高,所以像刘备这样“贩履织席为业”的人,就很受别人的轻视。
现代人穿鞋可讲究了,所以有专门的鞋子设计师,属于高薪职业。在古代,有身份的人穿木屐、布履,贫穷人家就穿草鞋。
草鞋在古代有个别称,就叫“不借”,据说汉文帝还经常穿“不借”上朝,以鼓励臣民勤俭节约呢!
草鞋很便宜,而且可以自己编,用的是野草茎秆,或者稻草、麦秸之类,总之都是很容易得到的材料。你没鞋穿,大可自己去弄点稻草做一双,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嘛!所以,“借鞋”就跟“借柴”一样,是“懒人”才会干的事。
即使现代,也很少有找人“借鞋”穿的。因为鞋是属于个人私密物品,如果混着穿,容易传染脚气病。而且,鞋是一个人一个尺码,就算借给你,你也不一定穿得了,俗话说“鞋合不合适,只有脚知道”,我借给你一些你很可能用不上的东西,还增加了咱俩得脚气的风险,何必呢?
结语
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以其简练、形象、生动的语言形式,传递了农民们在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经验总结和智慧传承。通过对这句俗语背后含义的探讨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农民们在人际关系、生活资料和财产安全等方面的思考和原则。“借米不借柴”和“借衣不借鞋”的习俗是他们对生活资料和财产的珍视与保护,以及对自力更生、互帮互助的价值观的体现。虽然这些俗语并非一种绝对的规定,但它们在农民生活中扎根并广泛流传,具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在特殊情况或紧急情况下,人们也会根据实际情况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处理,而这些俗语并不妨碍人们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因此,在我们的生活中,可以从中汲取珍惜生活、保护财产、互帮互助等价值观,来指导我们的行为和与他人的交往。
农村俗语“借米不借柴,借衣不借鞋”,体现了古人在为人处事方面的智慧,说直接点,这就叫“帮穷不帮懒,救急不救穷”。因为帮懒、救穷都属于费力不讨好的事,本来一片好心,搞不好还招埋怨。所以,帮人帮到点子上,才是真帮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