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六月廿四“火把节”
(2023-08-11 07:38:39)
标签:
杂谈 |
一转眼,“三伏天”来到了最后一伏,“末伏”。此时,立秋已过,天气开始转凉,庄稼也开始陆续成熟,农村将迎来一片繁忙的景象。
据了解,今年伏天的结束时间发生在农历六月二十四,阳历8月10日,此时天气仍以高温居多,即使早晚稍有凉意,但完全“不解渴”,白天的高温仍让人难以释怀。因此,人们亲切地把伏天的末尾称为“秋老虎”。
俗话说:“初一的饺子,初二的面,初三的合子往家转”。这三伏,即末伏。在这一天,很多地区都有捏“合子”的习俗。何谓“合子”?传统的“合子”,就是北方说的“盒子”,它是饺子的变形体,一种非常美味的带馅的面食,形状通常为圆形状或半圆形状,有些手巧的巧妇为了漂亮,“合子”边会捏出漂亮的花型,精致而好吃。据说,吃“合子”的习俗,寓意阖家幸福,和和美美;和气生财,财源滚滚来。末日吃“合子”可以迅速补充营养,使人身体变得强壮。因为“三伏天”时间较长,人体经历了头伏和中伏,消耗了大量的能量,此时就需要补充营养,而“合子”,特别适合伏天结束时吃。当然,这句谚语也与当时古人的生活比较艰苦有关,吃一顿煎饼果子并不容易。
一、农历六月二十四,传统的“火把节”
六月廿四那天不仅仅是末伏到来之日,还是传统意义上的“火把节”。所谓“火把节”,就是中国西南地区传统的民俗节日之一,主要流行于云南、贵州、四川等彝族地区的传统节日,也是白族、纳西族、基诺族、拉祜族等民族的节日,有着深厚的民俗文化内涵。如今还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也被称为“东方的狂欢节”。
其一,火把节的由来。关于火把节的由来,每个民族都有不同传说,例如彝族地区的传说是这样的。
据说,天上有个大力士叫斯惹阿比,地上也有个大力士叫阿体拉巴。有一天斯惹阿比来到地上想和阿体拉巴摔跤比力气,不曾想被阿体拉巴给摔死了。这是被天神恩梯古兹知道了,大为震怒,派了大批蝗虫来吃地上的庄稼。
为了保住庄稼,阿体拉巴便带领村民砍来许多松树枝、野蒿枝扎成火把,到田里去烧蝗虫,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为村民保住了庄稼,而那一天正好是农历六月二十四。为此彝族人民便把这天定为火把节,寓意火熏田除祟,逐疫去灾。后来,逐渐演变为传统节日,有了很多节日习俗。
其二,火把节习俗。火把节这一天有很多的民俗活动,如斗牛、斗羊、斗鸡、赛马、摔跤、歌舞表演、选美等,每个地区每个民族都非常热闹。而彝族火把节一般历时三天三夜,分为迎火、玩火、送火三个阶段。
第一天就是迎火,也叫祭火。此时村寨都会搭建祭台,以传统的击石取火,点燃祭台,并诵读经书。然后家家户户都会传递火把,游走在田边屋角,以火驱虫。
第二天就是玩火,也叫传火。家家户户据记载祭台前,开始举办活动,如摔跤、歌舞等,而且村寨还会进行选美活动,选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象征着村寨的繁荣昌盛。
第三天就是送火。这一天可谓是火把节的高潮,此时人人都会手持火把,来回奔走,最后将火把集中在一起,组成巨大的篝火,然后举行篝火晚会,非常热闹。
当然,各种少数民族都有着不同的火把节传说,在各种各样的特色环境下,有着不同样的形式;因此,其他民族的火把节也各具特色,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值得大家去鉴赏。
二、做好一事:家人平安五谷丰登
火把节这一天,除了民俗活动以外,还是祈福纳祥的好日子。人们往往都会在这一天祈福,祈求新的一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家人健康长寿、平安吉祥。
对于汉族一些地区来说,这一天也会有习俗活动,一般都是有身体强壮的男子,拿着稻秆作成的火把,在自家的田间地头跑几圈,为的也是祈求庄稼五谷丰登,有个好收成。
所以这一天,大家要记得跟随传统,做好祈福之事,以便借助节日气运,让自己福运满满,家人健康,平安顺遂。
总之,再过三五天就到末伏了,也是各族人民的狂欢节,大家一定要记得祈福纳祥,让自己不忘传统,跟随民俗,接福接财。
好了,以上就是今天跟大家分享的关于六月二十四火把节的事情了。话说,你知道火把节吗?你们那边这天有何习俗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