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七──立夏
(2023-05-06 15:53:54)
标签:
杂谈 |
2023年立夏有感3
今天是2023年5月6日,农历癸卯年(兔年)三月十七,2时19分是“立夏”。今年的立夏节气逢“甲子”,记得做2事,忌3事,尊重祖先,福泽儿孙,分别指的是啥事?
一、立夏的节气特点
春季属木,夏季属火。春季的最后一个月是辰月,夏季的第一个月是巳月,所以辰月的最后一天叫“木绝日”,代表春季木气隐藏,巳火腾出。所以辰月就是春季向夏季交替、过渡的月份,辰月过完,这种交替也就完成了。
因为立夏是夏季的开端,所以古代的帝王总要在立夏当天身穿红衣配红饰、驾红车骑红马去南郊去“迎夏”,祭炎帝、拜祖先,祈求神灵广施恩泽,佑天下风调雨顺,少生灾殃。
“立夏”这个节气在战国末年就已经被确立,古书中载“斗指东南,维为立夏,万物至此皆长大,故名立夏也。”春季草木萌芽生长,立夏之后,生长已经基本完成,虫蚁鸟兽则慢慢进入繁衍的旺季;草木先后进入结果、结籽初期,所以农家称“立夏看夏”“立夏苗长成,收成只靠等”。立夏之后大地火气旺盛,地气上升快,遇高空冷空气后易形成降雨,所以立夏之后降雨也会随之增多。
古籍中的立夏三候分别是:蝼蝈鸣;蚯蚓出;王瓜生。蝼蝈因阳气盛而鸣,蚯蚓因地气暖而出;王瓜喜湿而长。所以立夏节气特点就是:春季结束夏季起始,万物皆成;春木隐藏、夏火旺盛,至此风少雨多。
二、立夏做二事
1、祭祖:古代人非常关注立夏这个节气,汉代以前的文献中,就已经有皇帝立夏带群臣祭神祭祖的记载。
以前民间立夏节气要祭祝融,史书中载,祝融就是炎帝和“神农”。相传炎帝不但帮助百姓发展农耕种植,还遍尝百草辨识药性,希望以草药救人夭伤。同时还制陶、辟市,制乐造琴等,被称为“农神”“药神”,以及我大族始祖。所以每到立夏节气人们就会奉上新鲜的水果和谷物,以谢始祖,同时告慰祖先。据《清嘉录》载:立夏日,家设樱桃、青梅、麦,供神享先,名曰“立夏见三新”。“神”指的就是炎帝,“先”指的就是先祖。以新收成酬谢神灵和祖先,祈求神灵和祖先护佑,使全家平安顺利,多喜多收。
2、秤人:不少古籍中都有“立夏秤人”的习俗。比如《清嘉录》中写:立夏日,家户以大秤权人轻重,至立秋日又称,以验夏中之肥瘠。《宁国县志》中写得更为详细,称:立夏,以秤秤人体轻重,免除疾病,所谓不怯夏也。
相传“立夏秤人”的习俗源于三国时期。司马炎灭蜀后,刘备的儿子阿斗被掳走。大将孟获恐少主受欺,就向司马氏提出每年立夏秤阿斗体重,至立秋时再秤一次,迫使司马氏不能亏待少主。正因此法,阿斗一直未受过太大的屈辱。传说真假难辨,但秤重却给阿斗带来了些许福气。或者,也因为人们所求不过是“宁静安乐,福寿两全”,所以才希望立夏秤重也给自己带来好运。
据说立夏秤人时,秤花一定要“里打外”,边秤边还要说“今年九十七,活到一百一”“一百零五斤,捞银又捞金”“六十二斤重,来年状元名”等吉祥话,认为秤重之后就“不怯夏”、免生夏疾,得一夏平安。
三、三忌讳
一忌立夏无雨:春季万物生长,需要的是向上的力量;夏季万物长成,就需要一些润下的力量,使其结束旺长、开始结果,所以立夏需要雨水。古籍中称:立夏日晴明,旱;有青云,丰。谚语中也说“立夏不下,干断塘坝”“立夏无雨,碓头无米”“立夏有雨年丰收,立夏无雨汗白流”。
二忌远行:立夏是三月的甲子日,所以这天就是“黄沙日”,最忌出行。古籍中称:正四七十遇午日,二五八冬见了日,三六九腊逢子日。都是黄沙日,黄沙和红沙差不多,是不宜出行的日子。并且这天还是十二建星中的危日,天牢日和白虎日,预示着危险、争斗,以及有进难出。
三忌开仓、借钱:立夏这天是“六十甲子”之首的甲子日,是需要积蓄力量,等待“财生”“囊丰”的时候,不可开仓或向外借钱等,就像彭祖所示:甲不开仓,财物耗亡。这天“开仓”容易带来不必要的损耗。
立夏这天,不少地方还讲究“吃蛋”“撞蛋”,还有食“五色粥”“七色饭”等的习俗,当然也有忌坐门槛、忌食冷凉等的讲究,因为各地习俗不一,也就不一一列举了。祝所有人:立夏康健,全家安宁喜乐,福寿双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