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二十四节气之三──惊蛰

(2023-03-06 07:23:26)
标签:

杂谈

       2023年惊蛰有感2

今天是202336436分,农历癸卯年二月十五,迎来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三个节气“惊蛰”,古称“启蛰”。老人说:今年惊蛰节气不一般,要记得三做、两不做。惊蛰有啥特点?有哪些事需要注意的呢?

一、惊蛰是春季卯月开端

春季属木,代表春季温暖的阳光和舒适的温度。春季的三个月,从立春开始到惊蛰节气之前属于寅月。春木从立春节气开始生长,虽然在寅月里还带着不少冬季的寒气,但人们依然能从空气中感受到春天的气息。

从惊蛰开始到清明的这段时间属于春季卯月,随着白天不断变长,日照时间不断增加,这个月春季的特征会更加明显,草木萌出、桃花开放,虫儿苏醒、鸟儿歌唱。古籍中说:卯为春门,万物冒地而出。又为雷门,言阳壮过于中也。大意是说,惊蛰之后大地上阳气逐渐强盛,草木萌出、万物欣然,像是打开了春季的大门。这时候冬九九已经过完,大地正式进入木气强盛、温暖舒适的春天。所以古籍中惊蛰节气的三候就是:桃始华;鸧鹒鸣;鹰化为鸠。惊蛰节气前五天桃花开放,再五天黄鹂鸣叫,然后其它鸟儿也开始出现在田野里。大地回暖速度加快,降雨明显增多。

二、今年惊蛰的特点

2023年惊蛰交节在农历癸卯年二月十五,早上四点三十六分零二秒,属于癸卯年、乙卯月、癸亥日的甲寅时。

首先,惊蛰节气是仲春卯月的开端,交节时间如果在卯时,也就是五点到七点就属于比较顺的时间,寅时的寒气会比较重。交节日期在农历癸卯年二月十五,属于最晚的交节日期。所以2023年惊蛰的特点就是晚交节、寒时交。说明季节一直在往后推,冬天的寒气压制了春天的温暖;交节时间早,也说明了这一点。

其次,2023年的惊蛰交节在癸亥日,天干癸禄在子,但癸亥所在的甲寅旬里子丑为空。老话说日转空日,其力减半,本来卯月应该是大地升温较快的时间段,遇到空日预示着今年春季气温回升不会太快,低温天气还会再持续一段时间。

最重要的一点是,2023年惊蛰节气交节的时间点,木气和水气几乎覆盖了一切,木太强风就多,水太强天就冷。所以2023年惊蛰节气的特点就是:气温回升慢、天气相对比较冷,风多、雨不多。

三、惊蛰三做三不做

1、“三做”。一是求医:2023年惊蛰节气交节在卯月的亥日,按《历例》中的说法:天医者,三合后辰;能使万物死而复生,损而复益。亥卯未三合木,卯的后辰就是亥,卯月的亥日就是天医日,是个适合求医的好日子。二是祭白虎:在民间白虎代表口舌和是非,惊蛰到、百虫醒,是非自然也随之复苏。所以古代人为了自保,都会在这天祭白虎。所谓祭,也就是在纸画的白色虎图口部抹猪油,让它猪油糊口不能伤人。也有地方讲究这天打小人,用鞋底抽打纸剪成的图案,称这样可以不惹是非,平安顺遂。三是吃梨:大约从明代或清代开始,民间就有惊蛰吃梨的习俗。相传有个大商人,靠卖梨攒下丰厚家产,在儿子要出门创业时,父亲让他吃了梨再走。称吃梨代表不忘先祖,努力创业光宗耀祖。后世人们纷纷效仿吃梨,有离家创业亦有努力荣祖之念。在我国其他地区,农民在惊蛰日也有吃梨的习俗,意为与害虫、疾病别离,可保全年的好收成和身体健康。民间谚语也有惊蛰一个梨,全年都精神的说法。从中医养生角度讲,惊蛰养生宜以滋阴润燥为主。梨味甘而润,可滋阴润燥,是此时节适宜的养生佳品。生食、煮水都不错。

2、三不做。一是不远行、不晚归:古代人认为惊蛰是百虫复苏的时候,一些不好的气运也会在这时抬头,所以这种日子不宜出门,出门不但宜破财,还容易带回不好的东西。2023年的惊蛰交节在农历癸卯年二月十五望日,古代一直有初一朔日和十五望日前后不出远门的讲究。二是不婚嫁、不争吵:癸亥日是六甲穷日,穷有穷途末路的意思,古代人认为这种日子不适合婚嫁。同时亥日又是重日,《天宝历》中说:重日者,以阴阳混合于亥,亥为阴极之位,故曰重日。重日的意思是重复,婚姻重复就代表着不幸。重日好事和坏事都会有双倍的结果,所以这种日子不要争吵、不要和亲人之间发生不愉快的事。三是不过早脱衣:要知道惊蛰前后,是最容易出现倒春寒现象的,不要天气一热,就把衣服脱掉,这样的话,容易受凉,从而出现感冒,引发身体的不适感,切记缓缓减衣;此外,本身春季就多风多雨,也容易被湿邪,侵入体内。

结束语

惊蛰前后,是冬春季节交替的一个时期,这个时候天气变化特别的大,我们不仅要做好春耕的工作,同时也要合理的进行的饮食,最为关键的是保持心情的愉悦,增强自己的体质,让自己的阳气更好的升发,安安稳稳的度过春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