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四节气之十五──白露
(2022-09-07 08:58:24)
标签:
杂谈 |
翻开历书,发现2022年9月7日,23时32分,农历壬寅年八月十二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白露”。“白露”也是秋天的第三个节气。
白露,一个诗意的名字。传为尹吉甫采集、 孔子编订的《诗经》上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唐代元稹在《咏廿四气诗·白露八月节》中说:“露沾蔬草白,天气转青高。”唐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苏轼在《前赤壁赋》中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是啊!白露,美得如同一滴初秋的眼泪,充满脉脉柔情。
如果说立秋时天气仍是热浪汹涌,白露则是缓缓迈入仲秋,夜晚很有些凉意,草木上开始有白白的露水。有人用“百里挑一”打一节气词语,谜底嘛,是“白露”。“百”挑去上面一横,“露”出来的就是“白”了。但这只是露白,而非白露。白露勿露身,赤膊不可再打了,以免着凉,尤其是在夜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八月节……阴气渐重,露凝而白也。”天气渐转凉,会在清晨时分发现地面和叶子上有许多露珠,这是因夜晚水汽凝结在上面,故名白露。古人于四季中增添一季“长夏”,以四时配五行,秋属金,金色白,故以白形容秋露,而露珠确实是白耀亮眼的。进入“白露”晚上会感到一丝丝的凉意。
现代作家左河水的一首节气诗《白露》中言:“衰荷滚玉闪晶光,一夜西风一夜凉。雁阵声声蚊欲静,枣红点点桂流香。”诗人运用七言绝句短短的28个字,紧紧抓住白露节气的气候状况,具有代表性的花、果、大雁、蚊子的季节生长状态与活动特征,形象地表达了白露节气的时节特性与典型表象。
第一句,“衰荷滚玉闪晶光”。诗人描写了著名夏季花卉——荷花的状态,从中反映了白露节气的两个现象:一是,在夏季时花卉艳丽、花期较长的荷花,到了秋季的白露节气已经开始衰败了;二是,以白玉比作白露,表示仲秋时节的开始。因为露水是由于温度降低,水汽在荷叶上凝结而成的水珠,诗人借此表征天气已经转凉。
第二句,“一夜西风一夜凉”。这是进入仲秋即白露时节的一个重要特征。到白露节气,夏季风逐步被冬季风所代替,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分批南下,使温度一次次降低。
第三句,“雁阵声声蚊欲静”。白露已经是秋季是3个节气了,大雁南飞,鸣啼声此起彼伏。与此同时,自仲夏以来最讨厌的蚊子终于开始安静下来。
第四句,“枣红点点桂流香”。每年9月7日或8日进入白露节气,农历已经是八月节了。这时,果园里的枣子已经成熟了,红彤彤的团团点点,在一片片的树上待果农去采收。同时也到了“八月桂花香”的时节,这时居家的房前屋后一棵棵桂花树开始散发并飘流着迷人的芳香。
初秋头上,蒸发量大,要是再遇上干旱,农作物被晒得蔫头搭脑,卷缩发干,只有夜间得了露水滋润,叶子才又恢复原状。这样的露,自然就被称作“甘露”了。露水愈重,则晚稻收成愈好。
露珠闪闪的早晨,无人的林子里,远处淙淙的水声仿若空谷足音,鸭跖(zhí)草从叶腋下静静抽出长柄小蓝花,三片花瓣,两大一小,上方两片颜色深蓝,像刚从染缸里浸出来,下方花瓣浅白,花蕊金黄,还顶着小巧十字状黄药粉……总的来说,幽蓝的花都见不得阳光,早上的花,其实都是从暗夜里戴露开过来的。晨间去菜地里或田埂上走一趟,露湿的裤脚会滴出水,那些藏着掖着的肥厚的毛芋的叶子更像是水洗过一样。就像有些心事,只有自己能懂,却不能吐露一样,该遮掩还须遮掩。一连好多个“半截天”,早晨日出晴好,然后大半个上午仿佛蒙了层厚布幔,到中午太阳一准露面,光照触底反弹,炽热依旧。半截阴半截晴,被称做“秋半天”。
下晚时要早点儿收衣,再无人在户外晾东西过夜了。夜晚行路行到更深,往头上摸一把,湿漉漉的,有人便喊“下露了,下露了”。待到日出时,温度升高,露就蒸发了。一段情缘一颗露,缘起而聚,缘尽而散。白露含秋,晶莹珠露内心剔透,折射出诗意的韵味。
黄昏后,清风袭来,身上每个毛孔都纳入凉爽。“蒹葭苍苍,白露为霜”“遍渚芦先白,沾篱菊自黄”“睡起秋色无觅处,满阶梧桐月明中”,吟诵起这样的诗句,人也有了草木的性情。
对凉意最为敏感的是梧桐,秋天稍往深处去一点,它便开始落叶,“梧桐一叶落,天下尽知秋”。地里的芝麻低着花白的头,大阵的鸟群在炊烟里聚拢,似要讨论如何上路的事。“处暑种荞,白露看苗”,打宕点籽,依时而行,白露以后的物事,似乎变得经久练达,滋味悠长。
秋风起,蓼花红,蓼子穗头无数细小花苞聚在一起,红中带白,似花,又似染色的小米粒。老辈子训诫晚辈勤劳耕作常挂嘴边一句话,便是“楝树开花你不做,蓼子开花把脚跺”。楝树初夏开出紫蓝细碎的花,正是点瓜种豆、插秧耘田的好档口,要是那时偷懒,你误地一时,地误你一年……到眼下这蓼花红遍时节,只有跺脚喊皇天的份了。
一场淅淅沥沥的雨不期而至,轻轻挥舞薄如蝉翼的衣袖,温柔细腻地触摸着秋的肌肤。没有多少刻意,却是特别体贴,一点点把日子拽向深处。
唐代王维的《积雨辋川庄作》中的“漠漠水田飞白鹭”是经典的江南图景,太多的牛背鹭永远是这里的土著。到了这个季节,秋风染尽三千顷,白鹭飞来塘边好觅食。
村前村后,每一口水塘都挤满了菱角菜,像是铺了碧油油的绿毯子。一塘菱角菜,都是根茎相连,只要挪来一棵,就能将一大块菱角菜缓悠悠拖到面前。
采菱的姑娘坐在窄窄腰子盆里,边采边唱:“姐姐家在菱塘旁,满塘菱角放清香,菱角本是姐家种,任哥摘来任哥尝……”
傍晚,家家都飘出焖菱角的香味。腾腾热气中,揭去盖在菱锅上的大荷叶,一家人在一片咔嚓、咔嚓声中,便开始了菱角代饭的晚餐……吃饱了,站起来拍打拍打衣襟上的粉末,客人拉开门走进浓浓月色里,家里的女人则忙着打扫满地的菱壳。
水南圩乡叫莲的女孩多,叫菱的女孩也多,红菱、秋菱、香菱……喊起来声音相近,有时你分不清哪一声是“莲”,哪一声是“菱”。
白露三候:一候鸿雁来。鸿雁准备南飞避寒。二候玄鸟归。燕子是北方之鸟,秋分往北飞,是为归。三候群鸟养羞。百鸟开始储备食物准备过冬。
白露习俗:1.祭禹王。白露时节是太湖人祭祀禹王的日子。禹王就是传说中的治水英雄大禹。每年正月初八、清明、七月初七和白露时节,太湖人会在这一天举行祭祀香会。声势之浩大,与清明时节并齐,历时一周之久。2.收清露。我国民间在白露节气有“收清露”的习俗,明朝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上记载:“秋露繁时,以盘收取,煎如饴,令人延年不饥。”“百草头上秋露,未唏时收取,愈百病,止消渴,令人身轻不饥,肌肉悦泽。”因此,收清露成为白露最特别的一种仪式。3.吃龙眼。在福建福州一带,有白露吃龙眼的习俗。龙眼是福建当地特产的一种水果,本身就有益气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当地人认为,白露这天是吃龙眼的最好时候,这天的龙眼最为滋补。4.白露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茶树经过夏季的酷热,白露前后正是它生长的极好时期。白露茶既不像春茶那样鲜嫩不禁泡,也不像夏茶那样干涩味苦,它有着秋高气爽的开阔,也有着历经春夏磨砺后的甘醇。这个季节喝,正好可以润肤、除燥、生津、润肺、清热。
白露养生:白露时节,秋风在降温的同时,把空气中的水分也吹干了,这种干燥的气候特点称为“秋燥”,白露的气候特点就是干燥。很多人会出现口干、咽干、眼干、皮肤干等症状。日常要多喝水,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辛辣烧烤食品。春捂秋冻是一条经典的养生保健要诀。但是,秋冻并非人人皆宜。早晚温差大就应该及时添加衣被,否则,极容易患上感冒,而支气管炎、哮喘、消化性溃疡等慢性病患者,也容易诱发或加重病情。天将秋气蒸寒馥,月借金波摘子黄。白露时分,正是桂花飘香的季节,风中满是桂花芬芳,随意往哪儿一站,都能闻到甜香馥郁。
唐代杜甫在《月夜忆舍弟》中云:“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白露临近中秋,清凉遍于十方,天上一轮满,人间万里明。秋高气爽,撷一抹秋阳的温暖,在节气的诗意中,启心中智慧,明心性之理。愿天下人,清静无染,仲秋月圆,人人团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