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真正懂你的人

(2022-08-24 06:19:21)
标签:

杂谈

人活在这个世上,万人疼不如一人懂,因为懂你的人,他能懂得你的心声,他能感知你的冷暖,他能理解你的不易,能给你想要的共鸣。这就是真正懂你的人,知你冷暖,懂你悲欢,给你理解,让你温暖,更难得的是他能守护你,可是这样的人千载难逢,更是万里挑一。

鲁迅先生用清人何瓦琴的联句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当以同怀视之,书写成条幅相赠翟秋白。清·汪辉祖《佐治药言》:“得一知己,可以不憾。同心之友,何能易得?”难怪“得一知己,虽死不憾”会被大多数人们所传颂的佳话。有句话说人生难得一知己,的确如此。常言道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知己之间永远都有说不完的话题,你永远也不会觉厌倦。而对于那种说一两句都说不到一块的朋友,你还会有多少心思和他浪费口舌?顶多敷衍一下,你都会觉累,对牛弹琴的滋味可不好受,难怪古人会有弦断有谁听,恨无知音赏的心酸感慨。虽说被人了解也许会是一件挺可怕的事情,这等于把自己剥光衣服与别人赤裸裸地相对,让人难以面对;可不被了解的人更可悲,因为没人懂你,你永远只能在人多时候最沉默笑容也寂寞,在夜深人静之时一个人默默数着伤悲。 为什么有言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或者也可这样说,知己有时比爱人更重要。因为我们所有的追寻归根究底无非就是心灵的寻觅,也就是找一个能懂你的人。如果没有一个人懂你,你创造拥有得再多,无非也只是孤芳自赏而已,知己的到来应是你人生中最大的安慰。

人生难得一知己,在当今这种快节奏的生活中,这句话更显难得,更希望如果能有幸得一知己,那最好不过自己的恋人。想要达到这一标准,实际上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讲并不难。毕竟古人的知己都是琴棋书画样样俱全不说,还要在这些技能中找到和对方极为契合的点,才能被对方称作知己。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其实并不需要这些文艺的技能,反而需要的是另一方能做到“懂我”。其实,生活中这样的人并不少,不管他是从小的家庭教育使他拥有这种,让所有人都喜欢的天赋,还是真的只是懂你一个人。如果是前者,那么一个好朋友就可以认定了。如果是后者,那么一个让你相处起来无比舒服的恋人成就就可以达成了。真正可以被称得上是懂你的人,往往有以下特点: 

首先,愿意听你说话的人是可以被列入候选名单的。倾听的重要性在很多作家的著述中都有长篇幅的描述。但我还是要再说一遍,因为倾听实在是与人交往的重中之重。一个人只有可以坐下来认真听你说话,那不管他最后会给你什么样的反馈,至少你可以知道他愿意花时间听你讲一些可能与他的生活无关紧要的事情。从而你可以判断这个人是否值得继续交往下去。很多人因为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导致他们没有时间听别人唠一些闲话。但是合适的打断总会让你觉得他并没有故意打断你的话,而是他本来想要继续听,却因为客观原因导致你们的谈话中断。不过这种人往往是情商超高的,一般人做不来。如果你可以找到一个愿意听你把话说完的人,那么你的寻找知己之路也就走完一半了。 

其次,不会给你讲大道理的人,是非常好的知己选择。很多人一听见“大道理”这三个字就会感觉头大。归根究底是因为那些大道理我们实际上都懂,我们所需要的不过是一个倾诉对象,而不是让这个人来教我们做人。好为人师,是一个在人际交往中无比忌讳的词,我们不喜欢这样的人,所以哪怕他说的道理没错,我们也是不愿听的。自己都没活明白,还来教育我,您配吗?这恐怕是很多被教育过的朋友们的心声。我们来设想一下,如果一个人只是听你讲话,听完之后附和你的三观,那会不会感觉无比舒服?如果我们本来说的是抱怨的话,在另一方这样做之后,其实我们也会感觉自己有些许的小题大做了。所以,如果你的相处对象从不对你讲大道理,那么我们的寻找知己之路就已经成功了三分之二了。  

最后,不会表现出想要改变你的人,是最优选择。网上看过不少的相亲段子,有很多令人非常有代入感,看完拳头都已经捏紧的段子,多数都有这样一个共同点:刚加上好友,就开始挑毛病,甚至连如何改进都替我们想好了。这种段子放到网上,无非就是为了逗大家一乐,但是若是放到现实中,这种人真的会令人感到窒息。总想让你改变成他喜欢的样子,而对于自己却毫无要求。碰到这种人,只能送他四个字,永远不见。反之,如果一个人在与你交往的过程中,尽管发现了你的很多问题和毛病,却从来不会在嘴上表达出想让你改进的意愿,而是通过细节引导,这种人会不会让你感觉很受尊重?如果当我们遇到这样一个人,那其实我们的寻找知己之路就可以画上一个完美的句号了。

其实谈恋爱和普通的人际交往差不多,无非一种是对特定的人,一种是对所有人。懂一个人其实不难,只是用心与否的区别。愿我们都可以找到自己的灵魂伴侣。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