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人闲语:心中无事
(2022-07-05 09:14:43)
标签:
杂谈 |
心中无事,就是心无挂碍。人活在世界上,衣食住行,老人孩子,不想事、不做事是不行的。只是,活得累的人,心里装着不喜欢的事;更累的人,是今天装了明天的事;还有些无可救药的人,装了好多不该装的事。所以“心中无事”指的不是把一切都不放在心上的那种没心没肺,而是指心不被生活中的琐事征服,在忙忙碌碌中还能保持心态平和,心灵自由,实际就是心无挂碍的意思。
一、心里无事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方式
悠闲不是懒惰,而是从容不迫,若有所思,不因生活忙碌而迷了心神,忘记了品尝生活的真味,把握生活的真谛。
中国现代著名作家、学者、翻译家、语言学家,新道家代表人物林语堂说:“最合于享受人生的理想人物,就是一个热诚的、悠闲的、无恐惧的人。”然而,偏偏有很多人把生活的全部等同于“生产”,无端地忙碌、紧张。因为忙,很多人连坐电梯都会嫌慢,早就没有了唐代诗人王维的五言绝句《书事》中所言的那样:“坐看苍苔色,欲上人衣来”的恬静。
现代生活的主旋律少不了“繁忙的奔跑”,但悠闲却是生活中“悠然的散步”,是在长途负重跋涉后身心彻底放松的休憩。如果真觉得累了,在周末,远离喧嚣,独自品茗读书远足也好,与三两好友把酒言欢也罢,干点自己真正打心眼里喜欢的事儿,千万别勉强自己。
二、心里无事是一种达观乐天的心态
著名诗僧梦窗国师,他曾作有一首富含人生哲理的《心头无事一床宽》的诗歌,在佛门中流传久远。诗歌具有很深的哲理。诗云:“青山几度变黄山,世事纷飞总不干。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诗歌的意思是说,人间沧海桑田,世界成住坏空,人心生住异灭,人生生老病死,一切都在变异,就像青山随着时间的推移变成黄山一样。如果一个人能够证悟真如本性,找到自我,找回自己的本来面目,那么无论世事再怎么样变幻无穷,都不会干扰你的清净之心。诗歌最有哲理性的诗句是最后两句,这两句诗告诉我们,一个人如果眼中有放不下的世事,没有宽容之心,即使给你整个世界,你还会生起种种埋怨。如果对世事看不破,放不下,你会生活得十分痛苦。只有当一个人能够看破、放下一般人所放不下的各种烦恼痛苦时,他才会活得安闲自在,心无牵挂。这样即使他的生活很清贫,他所生活的环境十分狭小简陋,他依然会感恩知足,能够活出生活的境界。
在历史上有很多禅师都主张“心头无事一床宽”,以便让人能够活得逍遥自在。唐代高僧无门慧开禅师曾劝人要做到心中无事,认为这样才能生活得心情舒畅,轻松自然。禅师在《春有百花秋有月》一诗中说:“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慧开禅师的这首诗是佛门中最为流行的诗歌,也是劝人看破放下心中痛苦烦恼的最好劝世诗。禅师认为人世间随时都可以发现自然的美景,春天有百花争艳的美景,可以陶冶情操;夏天有习习的凉风,给人带来凉爽;秋天有皎洁的月光,令人心旷神怡;冬天白雪皑皑,给人以冰雪高洁的遐思。一个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种心境。如果你的心情好了,心中没有烦恼挂碍了,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你也会感到在世间处处都充满温馨。所以,慧开禅师诗歌的后两句说:“若无闲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节。”
不管世间的变化如何,只要我们的内心不为外境所动,保持一种达观乐天的心态,则一切荣辱、是非、得失都不能左右我们,心里的世界是无限宽广的。心中无事其实就是沉静下来的心态,是从容的生活态度。
三、心里无事是一种修身养性的境界
生活节奏的加快,让很多人再也体会不到修身养性的境界。这种修身养性,是魏晋·陶渊明在《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它强调的是对身外名位、功利的淡忘;是唐代白居易在《问刘十九》诗中的“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的温馨,它呼唤的是对友谊、亲情的回归。
一个人活在世上,在一定程度上活的是一种境界。境界有高有低,如果你心里无事,心中没有烦恼挂碍,你所看到的一切景物都会给你带来无限的欢乐,你也会感到在世间处处都充满温馨。但是要达到“心里无事”的境界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一个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挫折与烦恼,绝对一帆风顺的人生是没有的。一个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诸如婚恋失意、丧亲之痛、怀才不遇、生离死别等等各种人生的磨难。这些令人烦心的事经常会让人难以开怀。
不要妄求,不为那些不切实际的愿望而放心不下;活在当下,不为过去的事后悔,不为将来的事焦虑;遇到别人中伤,学会忍辱宽容,不计较个人恩怨得失。若能做到这些修身养性的具体要求,也就达到了“心里无事”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