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闲人闲语:叶落归根1

(2022-04-30 11:10:40)
标签:

杂谈

说到叶落归根,不惊让我想起连小学生都能倒背如流,可谓妇孺皆知的唐·贺知章在86岁高龄的时候衣锦还乡时写的《回乡偶书二首·其一》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和《回乡偶书二首·其二》诗:“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这组《回乡偶书二首》流传千古的名诗,是贺知章落叶归根的情怀。

八十五岁高龄的贺知章因病恍惚,梦游帝乡,醒后便上表玄宗,请求辞官回乡做道士,皇上答应,问他有什么要求。他说,家乡的旧宅可以为观,只缺一处放生池,愿乞一角湖水,利乐众生,恬淡如是。然后,他身无长物,无挂无碍,山一程、水一程地回到了阔别五十载的故乡——那个魂牵梦绕的家。一群村童迎着这位操着本地口音而又陌生的老者,问道:“请问香客从何处而来?将往何处而去?”贺知章回答:“我从我来的地方而来,往我去的地方而去。”“你为何而来?”“这里是我的家,我的归宿……九九归一……尘归尘,土归土,总要了却那三世的因果,回归本源的。去了,总是会去的……参透红尘,回头是岸……”“你为何两手空空如也?”“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红尘中的功名利禄本是一场空……手中空空,心里有佛……洁本自来还洁去,赤条条来去无牵挂……”“你回来做什么?”“放生、修行、悟道……苦海渡迷津。”……是的,贺知章“而今再到花红处”,以一个虔诚的香客身份回到了“其中年年有花红”的家,茅塞顿开似的发现来时的“花红”依然是去时的“花红”——他终于为疲惫的灵魂找到了一块栖息之所。他将在此胜境点亮一盏心灯,燃起一烛心香。至此,贺知章完成了从一个自号的狂客、回家的宾客,到悟得人生哲理的匆匆过客,再到参透禅理的大彻大悟的香客的伟大转变;完成了从起点到终点、又从终点回到起点,从入世到出世再到遁世的生命轮回,并在轮回中涅槃、永生!

是啊!难怪有人说:所有的背井离乡,都是为了有一天能够荣归故里。大概,对于漂泊的人来说,故乡就像是扎在心里的根。即使出走半生,也终要叶落归根。那人为什么要叶落归根?

一、叶落归根,它是中国人的一个传统观念,它表达的是人们对故乡、对家庭、对祖先的一种古老而原始的忠诚。原来,人都对自己的故乡,怀着一种近乎宗教的忠诚,这种忠诚,就像人对自己的原生家庭,亲生父母,从骨子里带来的一种忠诚。人们对家庭的忠诚,是通过相貌、语言、行为,同父母、兄弟姐妹的相像和相近,恪守家庭的诸多规则来实现的。这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人越老越和自己的父母相像的原因,因为越老,人对自己的父母才越理解,越认同,自然地,思想和行为的表现上也越趋同。对故乡的忠诚,则通过有意无意地维护甚至刻意美化故乡的形象,与一起在外的老乡、在乡的亲友联络、帮助乃至于为故乡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来体现。长期出门在外的人身上,故乡情结越浓越重。即便年轻的时候愤世嫉俗,强烈的想要远走他乡,但是当年老的时候,这种根植于血脉的这种基因反而表现的越加的强烈。也就是说,越思念故乡,就象顽皮的孩童成年后终于理解了严厉的父母当年对自己苛酷的教养,变得浪子回头,做的回报父母、回报故乡的事有可能比其他人更多,更令人感动。所以无论穷富,无论发达与落魄,每个人都有回家的愿望和权利。

二、叶落归很,是人对生命历程中最后一站旅行安全的下意识追求。我们常说,母亲的怀抱最温暖,最安全,那是因为,母亲给予我们的保护和关怀最无微不至。我们还说,童年最令人怀念,那是因为,童年里,我们受到的来自家庭、学校和其他方方面面的关照也最多,自己需要独立解决的事情很少,无忧无虑这个词最多地也是被用来形容童年时光的。而随着年龄的增大,尤其是走上社会,独自打拼的日子,可谓是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一些人甚至还公开地唱出了我不想我不想长大,形象地道出了人对童年舒适安全氛围的怀念和向往。在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作退行,它的一个积极方面的因素就是在心理上能给人提供安全和保护作用,减轻独自面对棘手的人事时的无助和焦虑。当然了,过度的退行心理和行为,只能使人幼稚化,是不足取的。人类生存打拼的经验还告诉自己,母亲的怀抱是最舒适的地方,童年时期是最安全的阶段。母亲的怀抱肯定是回不去了,可故乡却是实实在在还在那里的,故乡最接纳自己,故乡也最能让一个人放下生存的焦虑。叶落归根,就是人们对自己生命历程最后一站旅途平安的下意识追求。所以,无论穷富,无论发达与落魄,每个人都有回家的愿望和权利。因此,不要以那种胜利者的心态去嘲笑失败者,问问这世间人,谁不想衣锦还乡,谁不想功成名就,谁不想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但是理想很丰满,现实都很骨感!总有人官场失意,总有人生意破产,总有人打工不顺,总有人屡遭挫折和失败,总有人落魄潦倒,两手空空。难道这些人都没有回家的权利吗?难道这些人都该被我们嘲笑和责备吗?更何况,从视频中我们看出,这名老人仅仅只是穷困而已,他不愿意接受更多的帮助,不愿意更多地去麻烦别人。他总是保持着一种再穷再苦,也要自助自立的那种尊严。所以,对于人生,我们不要有那种成王败寇的思想,不要因为自己的成功去嘲笑和指责那些努力生活过,却仍然被命运和机遇抛弃的人。

三、叶落归根,也是在遵守一种文化传统。叶落归根是中国的固有的一种传统,早在2000多年以前,中国就有对血缘关系的认识,那个时候是奴隶制社会,周朝是分封制,除了分封制还有一个宗法制,宗法制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宗法制里面又分大宗与小宗,当然,这一切都是建立在血缘关系之上的,以及宗族关系,可以说人类从出现到如今,有了这样一个关于血缘关系纽带的这种表现形式,所以这样我们就不难理解叶落归根这种传统的想法了。

到了今天,我们可以看到有许许多多的节日,比如说春节,中秋节,清明节等等,这些节日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共同点就是无论是在外游学还是工作,都是要回到家乡的,这就是对于这就建立在这种血缘纽带之上的,这些节日的出现基本都是建立在古人对于宗族的这种认识上的最显著的一点就是清明节,寄托哀思,表达对于逝去亲人的怀念,因此可以讲,中国人是非常注重感情的。近代国学大师林语堂,对于中国人,美国人,法国人,日本人进行过一个分析,结论得出中国人是非常注重现实,浪漫主义多一些。唐·贺知章在86岁高龄的时候衣锦还乡时写的《回乡偶书二首》诗:“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离别家乡岁月多,近来人事半销磨。唯有门前镜湖水,春风不改旧时波。”此诗写的是叶落归根的事情,其意就是指一个人在年轻的时候离开了家乡,老年的时候又回到了,看到身边一切的事物都发生了变化,给人的感觉是一种凄凉,略带一种浪漫主义的色彩,是中国人对于感情的一种表达方式,可以说是非常抽象而且具体的。

其实,叶落归根这个词常常是和死亡是联系在一起的,因为一个人对于无论走得多远,他对于他成长的地方,他出生的地方都是带有一定感情的,这就是地域的关系。有的时候,身边的环境可以决定我们以后发生的许多事情,所以说环境决定一切。所以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叶落归根这个植根于中国人内心的想法是和历史背景分不开的,也是和地域分不开的,这是人类的一种共性,因为人类是带有感情的。中国人有依恋故土和尊崇祖宗的传统习惯,而且中国人如果按类型区分属于群居,认祖归宗的作用;因此让人们找到自己的群体,有益安定团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