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那是故乡,那时五月

(2022-05-03 16:51:42)
标签:

时光印记

感恩知足的心

分类: 倾城之恋
                                  那是故乡,那时五月

那是故乡,那时五月

读古诗《观刈麦》有感

                                   文/安宁  图来自网络 感谢

观刈麦

白居易(唐代)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

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

家田输税尽,拾此充肌肠。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

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

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观刈麦》是白居易任周至县县尉时有感于当地人民劳动艰苦、生活贫困所写的一首诗。乐天诗人的时代早已远去,但他留下的诗句却为后人咏诵不断,尤其“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句,让人一下联想起大地流金、丰收在望的生动场景。而我每次读这首诗,脑海里也会随着诗句的内容自动铺展开一幅鲜活生动的画面,然后这画面又渐渐演变,终于又回到了我记忆中故乡的那片土地上……

农历五月,鲁北平原上大片大片的麦子成熟了,金黄色的麦浪翻滚涌荡,拂漾起种田人心头的喜悦与莫名的紧张。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收割麦子的各种准备工作已经就绪,男人把一把把新镰刀磨得锋利闪着亮光,女人把一摞摞装粮用的编织袋缝补收拾得整整齐齐,麦场早已辗压得平整干净,大集上新买的竹扫帚、草编绳都一一齐备,就连厨房里的蔬菜都备得足足的,犹如准备出征的队伍,只等一声号角的吹响。

 在某个天气微凉的早上,种田人陆陆续续地向田野进发了。老黄牛拉着地排车,驾车人扬着他手里的鞭子,车厢里搁着镰刀、草绳。大地经过一夜酣睡正在醒来,丰收的香甜气息在空气里氤氲。

我开始随着大人下地割麦大约在十来岁光景。第一次割麦时不小心把手割破了,当时把我吓坏了,用另一只手攥着割破的手指往家跑,母亲用干净的布条帮我把割破的地方小心包好,告诉我没事,三两天就长好了。后来,听母亲再说起这事,笑说我当时脸都吓得白了,自己也甚觉不好意思,或许每个人小的时候都有些这样带笑点的故事吧。

记得每年麦收时,父亲是扮演着“一号男主”的角色,哪块地哪天开镰收割,都在父亲的“运筹把握”中。割麦的日子要早起,一是趁着天凉好干活,二是如果到了正午天干热燥,麦子在收割中容易掉穗落粮。天光刚渐亮,父亲就开始领着一家人下地了,小孩子贪睡,不太情愿地爬起来迷迷糊糊地跟着下地。劳动的开场无需过多闲言铺垫,地头上,每个人顺着一垅或两垅麦子往前割。割下的麦子先一把一把放在蹲起的腿上,待攒得腿上放不下了,便拿一根草绳捆起来,或者索性把手里的麦把拧成草绳来捆。面前的麦子一点点往后退,身后的麦捆在渐渐增多,东方现出了亮丽的朝霞,村庄上飘起了淡淡的炊烟。

割麦时最隆重的仪式感,就是守着一地庄稼在田头吃饭。为了抢时间,人们把来回往家赶吃饭的时间也节省了。饭菜送到地头上,一边吃饭一边歇息片刻,看着眼前的劳动成果,想到粮丰囤满的景象,所有的疲累都足以抵消,吃在嘴里的饭也格外香甜。当然,那饭菜比平时也确实要丰盛得多,谁家割麦的时候,不舍得多下点油水在饭菜里呢?毕竟割麦是最紧张辛苦的劳动,吃饱喝足的身体才能抗得住高强度的劳作。

 随着太阳的升高,清晨的凉气渐渐褪去,汗水开始在脸上凝结,慢慢往下淌,用搭在颈间的毛巾擦一把,毛巾赫然擦上了一层灰,那是麦秸上的灰尘随着镰刀收割震荡起来,扑到了割麦人的脸上、身上。挥动镰刀的胳臂有些酸,手掌摩得有点疼,腿也蹲得有点酸麻,直起身往前看,离地的那头还有段距离,走到放水壶的地方,倒一碗绿豆汤喝下去,似乎又长了力气,手里的镰刀再握握紧,继续往前冲刺。在我的家乡有句俗语:“看见地头了。”意为看到了希望又鼓起了干劲。

母亲是家里的“女一号主角”,虽然她不下地,但家里各样的琐事都由她掌握。给一家人做饭、烧水、洗衣等所有“后勤”工作都是由她来操持的。那时候做饭不像现在,有现成的机器馒头一直送到家门口,那时母亲都是自己蒸干粮给一家人吃,尤其像收麦时,家里吃饭的人多,强体力活吃得也多,蒸一锅干粮差不多就吃一天。然后还要烧绿豆汤、炒菜,都是靠母亲那一张灶台完成。每年春天,母亲总要淘换些新鲜鸭蛋,洗净后腌起来,腌到收麦时正好咸淡宜口,用做下饭菜最受喜欢。

那时收麦总要忙碌半月左右,甚至还要更久一点。麦子割回来后,还要再经过压场、扬晒干净才能装进袋子运回家贮存。这期间的过程是紧张且辛苦的,还得要不遇上阴雨天气,麦收才能顺当圆满地完成。

种田人最知种田的辛苦,所以种田人尤其珍惜粮食,也更容易怀有虔诚的感恩之心。因此,中国的劳动人民创造了许多节日,以祈祷风调雨顺、国泰民安,更以此感念天地之恩德。天地有大爱,赋予了人类绵延生息的物质和不断进步的文明。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农业劳动也逐渐实现了机械化,一把把割麦的劳动场景已经成为了封存在人们记忆里的画面,但无论何时,我们都应以虔诚之心延续这份对天地、对劳动者的感怀与敬意,以感恩的心面对生活、珍惜岁月、尊重劳动。

 

2022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杏花寂寞开
后一篇:夏日雨天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