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体验与超越

(2009-02-04 13:39:00)
标签:

宗教

佛陀

灵修

狂喜之后

体验

分类: 原创随笔

       成为一个佛教徒意味着什么?既然佛陀教导我们“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是不就意味着我们无时无刻保持冷静清醒,对人世间的喜怒哀乐总是保持着抽离的态度?

       有一个学佛的朋友很郁闷地告诉我,当他的母亲生病的时候,她总是对他抱怨:“为什么这样的不幸会发生在我身上?”他觉得她的说法很不可理喻,便告诉母亲生老病死都是正常的,为什么不能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呢?当发生了就接受好了。结果可想而知,他的母亲听了他的话,很生气。

       我随喜他时时念无常的善思维,可是他的做法,难道你不觉得其中少了些什么吗?首先,即使按照不学佛的人的标准来说,他的反应也嫌太过冷漠了些。其次,他并不能看到母亲话后面的动机。老人这样说,并不是真的不觉得自己不可能生病,更多的是因为生病带来的痛苦而觉得沮丧不安,抱怨也是希望得到亲人的安慰和关怀。这种时候,作为孩子的角色,这样以一种理性的思维来回应老人的感情需求,肯定会把自己与母亲对立起来。 

      人和人不同。有些人理性强一些,感性弱一些,有些人感性强一些,理性弱一些。如果仅仅是从自我的感受和喜好出发,就会得到不同的关于对错的结论。我们应当时时反省一下,什么是合理,什么是不合理?其它的人都应当与自己一样思维与感受么?在以上这个例子中,透过语言的表相,我还能看到,这位朋友是一位理性偏强的人,不能够理解老人的感受(觉得她不可理喻)。若是从深层的心理上分析,在潜意识里,他由于畏惧痛苦(无论是他人还是自己的)而产生的负面情绪,用理性压抑了自己感性反应,从而对母亲表达出来的痛苦抗拒排斥。

       杰克康菲尔德在《狂喜之后》中写道:“我们被教导成畏惧自己的情感,许多错误观念使我们陷在恐惧的泥淖无法自拔。小时候所经历的创伤、批评恐惧以及羞耻感,可能压抑得我们喘不过气来。有时我们以为心灵的寂静是最佳答案 ——不要对外界产生太多觉受,别太兴奋或愤怒,否则这艘开悟之船就会翻覆了。但这其实是把灵修与消极的自我贬抑混为一谈,结果只会减损活泼热情的生命力。

     “情感的确是威力强劲的力量,恐惧和压抑无法让我们脱离它的影响力——唯有觉知才是解答。当我们对于感情的庐山真面目还不清楚时,会惧怕自己情感所隐伏的破坏性力量。我们把‘了解感情’跟‘将感情付诸行动’两件事混淆在一块。若想在灵修历程中保有完整的自我,就需要了解自己跟这些感情的纠葛和认同。我们必须看清“恐惧的内涵”,理解童年期的伤害与沮丧,那些由愤怒、贪婪、骄慢、性渴欲和需求等形成的庞杂纠葛,如何在内心形成制约力量。当我们意识到来来去去的复杂的情感,就能在每种情绪升起时探问自己:“这就是我的真面目?”我们若能以一种宽广和无畏的心灵来容纳自己的感情,那么寂寞、心碎、怀有恶意以及混乱的情绪,会因著我们接受事物的本然面貌而得到全新的转化。

      康菲尔德在接下的章节“哭泣的佛陀,忿怒的佛陀”继续阐发他的观点:“我们把自己的心武装起来,不是为了对抗世界,而是自我防卫。……觉醒的心灵没有防卫性,它只是无尽地包容生命中所有的哀愁与美善。犹如创巴仁波切所言,‘正是这种开放和柔软的心灵才具备转化世界的能力。’

      “当这社会麻木到失去哀伤的能力,无法再为横尸沙场的人,或贫民窟中虚度一生的青少年哀叹;为失落的原始森林,以及因种族歧视导致的监禁,感到悲悯,那么这个社会的心灵某部分已封闭起来,因为人们心中不再有任何期盼。若我们的心无法哀伤,就不可能记取过去历史的教训,并运用这份智慧让自己迎向崭新的爱。

       他引用了《相约星期二》(Tuesday with Morrie)中莫里与学生的一段对话。这本书我以前读过,回忆起来,脑中依然存有一种印象:一个即将离开人世的老人,与他几乎已被生活吞噬掉梦想与激情的学生,在一个安静的病房里轻声地交谈,在那副被病魔从脚底到头顶一点一点吞噬的瘦弱身体之下,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一个温暖开放的心灵。如今重温这段话,别有一番感触。 

       “如今我所做的,”他双眼紧闭继续说,“是让自己超越经验之外。”

         超越经验之外?

       “没错。超然于自己的经验之外……你知道佛教是怎么说来着?‘别执著于任何事物,因为世间万物都是无常的。’”

      “嘿,等等。你以前不是老告诉我们要去体验人生吗?不论是好是坏都要放胆地走一遭?若是不执著又怎能办得到?”

      “不执著并非拒绝让经验渗透你。事实上正好相反,你要让它全然渗透到你的生命里,然后你才能够舍离与放下。”

        我参不透这番话。

      “就随便举个感情的例子吧——喜爱一个女人,或为失去所爱而悲伤,或我面临致命疾病时所经验的恐惧与痛苦。若你全然压抑这些情绪反应,不让自己真实体验这一切,那你就永远无法放下。因为你内心充塞着太多恐惧。你害怕痛苦,害怕悲伤,害怕伴随着爱而来的脆弱易感。”

    “但若全心投入这些情绪里,任由自己浸淫其中,甚至没顶,你就能完全体验这些感受。你才会明白痛苦、爱和悲伤到底是什么。唯有亲身体会过这一切,你才能说:‘好吧,我人可能会过这情绪的滋味,我了解这些情绪。现在我可以暂时从这情绪抽离了。……’”

     “我知道你认这一切只和最后那个死亡的结局有关,然而就像我一直告诉你的,一旦你学会如何死亡,你就学会如何活着。” 

       逃避有许多种,世间人们的逃避行为绝不比一个隐居深山隐士要少。在生活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种逃避:忙于工作,忙于上网,忙于娱乐,忙于谈恋爱等等。吃饭的时候要看电视,上厕所的时候要看书,闲下来的时候要找人聊天,人们就是害怕自己有一刻钟的时间停歇下来,害怕看见自己内心的空虚,害怕面对自己。有好多人不肯抽出时间禅坐,其心理原因也是在逃避。因为禅坐的安静使他们太恐惧了。在这个“只是坐着”的过程中,人们没有什么可抓住的。这种恐惧也来源于自己的期待心,因为他们希望禅坐能使自己马上成佛,又怀疑禅坐是不是能带来开悟,害怕面对自己的这种怀疑。于是,他们把“修行”当做一个可怕的潘多拉魔盒,束之高阁,远远地逃开了。

      小时候,我不怕狗。我观察到一个现象,当村子里的小孩儿看见狗吓得回头就跑的时候,狗一定会狂吠不止,拼命追赶,小孩子更加吓得尖叫连连。如果你不跑,只是自顾自地走,或者回头看着它,它反而不追你了。

     有时候,我们的恐惧也是如此。你害怕它,拼命逃跑,它就会变得更加可怕,愈发像一只张牙舞爪的怪兽。当你鼓起勇气,回头面对它的时候,它虽然可怕,却没有之前那么张牙舞爪了。之后,你拥抱它,感受它,你就会感受到,它与你是一体的。在你带着开放的、不抗拒的态度,深深地体会恐惧的本质和随之而生的痛苦的时候,最宝贵的慈悲心就蕴含在其中。

      宫畸峻的动画片《风之谷》中,有一个情节让我非常感动:森林的浩劫之后,女主角遇到了一只小动物,那只小动物亮出牙齿,非常凶狠地咬住了她的手,流血了,这时候,她非但没有任何自我保护的行动,既不打它,也不甩开它,也不尖叫,反而用非常平静温柔的语气安慰它说:别害怕,已经没事了。只见小家伙慢慢地松开牙齿,松驰下来,摇身一变,成了一只很乖巧的小宠物。

      我想,一方面,她对生物有天然的平等的爱心,另外,她也能够深切地了解觉察恐惧和攻击性之间的关系,才会有这样的充满智慧的举动吧。她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拿起武器打打杀杀,有时候并非出自勇敢,经常是出自于自保的恐惧,是一种生物的本能。君不见常有女子尖叫着,抡起身边一切可抓住的棍状物打老鼠吗?随时做出攻击姿态的人实际上内心最脆弱,因为他们总是需要外在的假想敌来确立自己的安全感。而依赖于外物的安全感最不可靠。这就是为什么武侠小说里的主人公好不容易天下无敌了,却因为这种无敌的茫然而崩溃掉了。

      记得一个坊间的故事:有几个人去佛面前,想要证实自己开悟了没有。大家争相诉说自己开悟的感受,佛都微笑着摇头。这时候来了一个疯子,大声的哭着说:“我爱,我爱!”佛却赞许地点了点头。在疯子的忘我当中,在疯子的与自我体验的合一当中,难道没有一颗真心的存在吗?

      《狂喜之后》也提及,在佛菩萨的塑像当中,有慈眉善目的,有横眉冷对的,也有低头垂泪的,不管是喜是忧,是乐是愁,从某种意义上说,都是圆满佛性的化现。

       铃森俊隆禅师说:要解决烦恼就是要成为烦恼的一部分。与烦恼合而为一。当他引用《心经》中,观自在菩萨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时,这样解释道:菩萨不是在体会了五蕴皆空之后才克服苦的。体会这个事实本身,就是从苦中解脱。所以,体会这个真理就是解脱本身。

       所以,我很欣赏莫里所说的,体验之后才能放下这种执著,但并不完全赞同他所说的先与后。体验与超越就是一枚树叶的两面,它们同时存在,紧密相依。你告诉我,当微风轻拂而过时,动的是树叶的这一面,还是那一面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斯人已逝
后一篇:婚礼琐记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