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灵宝主要河流古今探

(2011-05-28 18:31:02)
标签:

文化

分类: 文史漫话

 

灵宝山川秀丽,林壑尤美。南有巍巍秦岭,北有滔滔黄河。地势南高北低,梯次排列。海拔308——2413.8米,逐步上升。境内河流全部属于黄河水系。有地表河1401条,其中黄河一级支流7条,西自潼关县秦东镇入境,东从大王镇马谢村出陕县,依次排列为:双桥河(古玉涧水)、十二里河(古全鸠涧水)、枣乡河(古盘涧)、阳平河(古湖水)、沙河(古柏谷水)、弘农涧河(古门水)、好阳河(古曹水),河水全部从南向北注入黄河。

本文参照古代正史、地理著作以及地方史证实:这七条河河名有记载最早出现在先秦 (公元前475年)之后,最晚出现在北魏(公元527年)之前,大概在距今2485年至1483年之间。湖水、门水河名出现在战国、秦;玉涧水、全鸠涧水、盘涧、柏谷水出现在汉代;曹水出现在北魏。

由于这些河流一河多名,本文按正史典籍中第一次出现的河名为题进行阐述,并注明出处。
按照古代地理学方法,从黄河入境(古阌乡县)、过境(古湖县)、出境(灵宝县)顺序进行记述。文中所引古例证的“河”、“河水”专指黄河。

一、玉涧水

现名双桥河。古名玉溪涧、玉溪河、阌乡水、涧水。
河名所出典籍:
1、汉·《水经》①:“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
2、北魏·《水经注》②:“河水又东北,玉涧水注之。水南出玉溪,北流迳皇天原西……又北经阌乡县城西(古阌乡县,在今豫灵镇老阌底镇),……其水北流注于河。”
3、唐·《隋史》:“阌乡县有玉涧、全鸠涧,一经县城西(古阌乡县),一经县城东,皆北注于河。”
4、唐·《括地志》③:“阌乡有玉涧,今曰玉溪河,出阌乡西南秦山。……世谓之阌乡水也。”
5、元·《金史》:“阌乡有太华山、黄河、玉涧水、潼关、太谷关。”
6、民国·《阌乡县志》:“玉溪涧发源于石姥、甘涧、善车、太、麻诸峪,各支至双桥会而为一,经县西阌底镇入黄河。”
玉涧水是黄河进入古阌乡县,今灵宝市所汇入的第一条河,今天的流域面积包括我市豫灵镇和陕西潼关县的各一部分。明代阌乡古城东迁四十里,清雍正十二年在古城阌底镇又设阌乡县丞 (副县级),民国玉涧河流域设有阌底镇、玉涧乡。

二、全鸠涧水

今名十二里河。古名泉鸠涧、全节水、全鸠水、泉鸠涧水、鸠水。
河名所出典籍:
1、汉·《水经》:“河水又东,经阌乡侯河(清代改为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
2、北魏·《水经注》:“泉鸠里,在县(古阌乡县)东南十二里。汉戾太子之匿处。有泉鸠涧,一名全节水,亦名全鸠水,北流入河,戾太子冢在涧东。”
3、唐·《元和郡县图志》④:“河水又东经阌乡城北,东与全鸠涧水合。水出南山,北经皇天原东。”“黄河,在县北三里。全鸠水,一名全节水,汉戾太子亡匿之处。”
4、民国·《阌乡县志》:“鸠水发源泉于黄花峪,独流陡侧,经底董村灌田一顷有奇(还有零头),由县西北湾村入黄河。”
全鸠涧水是黄河入河南后所汇合的第二条河,流域面积有今故县镇栗家崖、冯家原及豫灵镇底董、庙上等村,由西北湾村流入黄河。十二里河河名的来源应该是“泉鸠里”距古阌乡县城十二里而起。民间也有叫“失儿河”的,缘起汉武帝错杀太子刘据于泉鸠里事件,但史无此河名记载。古阌乡县城就在全鸠涧水西,靠黄河南三里的地方。

三、盘涧

即今枣乡河。古名盘涧水、盘豆河、郎水、兜津。
河名所出典籍:
1、汉·《水经》:“河水又东,……河水又会盘涧。”
2、北魏·《水经注》:“河水右会盘涧水。水出湖县夸父山(有误,应为秦山),北经汉武帝思子宫,归来望思台东,又北流于河。”
3、清·《水经注疏》⑤:“今此水曰盘豆河,出阌乡县(东移后的新阌乡县)西南秦山,即夸父山也。”“又盘涧水在废湖城西25公里,亦出夸父山,俱北流入河。”
4、民国·《阌乡县志》:“郎水发源于地黄、枣乡、车峪诸峪,北流至赵村川,约灌田16顷有奇。各支至鹿台会而为一,经县西盘豆镇入黄河。”
盘涧有两条支河,一条经河西、尚家湾、故县、赵村到卢台;一条经竹林寺、车峪口、进家村、寺耳、帝王在卢台汇合北流入黄河。

四、湖水

今名阳平河。
典籍记载:
1、先秦·《山海经》⑥:“西九十里曰夸父之山,其木多棕、楠、多竹箭,其阳多玉,其阴多铁。其北有林焉,名曰桃林,其中多马。湖水出焉,北流注于河。”
2、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经湖县故城北,……湖水出桃林塞之夸父山,广圆三百里。湖水又北经湖县东,而北流入河。”
3、唐·《括地志》:“湖水出湖城县南35里夸父山。”
4、清·《水经注疏》:“湖水,在废湖县西门外,源出夸父山。”
5、民国·《阌乡县志》: “湖水在上流为两支:西支出藏马、柳园诸峪,到官庄灌田8顷有奇;东支出大湖、小湖、观音、猷游诸峪,过下原至张村,号为阳平川,灌田15顷有奇,二支至横涧合而为一,经县治之西门入黄河。”
湖水在中国历史上有极高的声誉,上古的夸父追日,散牛桃林,黄帝铸鼎著名传说,影响了华夏的文明史,故尔在民国之前几千年,河从未改名,也是七条河中唯一没有其它古名的河流。

五、柏谷水

今名沙河。古名壑涧,稠桑河。历史典籍记载:1、汉·《水经》:“河水又东,合柏谷水。”
2、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弘农县南石堤山。山下有石堤祠,铭曰:魏甘露四年,散骑常侍、征南将军、豫州刺史领弘农太守、南平公之所经建也。其水北流,逐其亭下,……谷水又北流入河。”
3、唐·《括地志》:“河水又东,合柏谷水,水出宏农县南石堤山。(《隋志》,宏农县有石堤山。《寰宇记》,山在宏农县西南17里。又灵宝县,柏谷水亦名壑涧。今水曰稠桑河,出灵宝县西南。)”
4、民国·《阌乡县志》:“稠桑河发源于灵湖、夸父、池、荆诸峪,玉山、车仓等处。经西常、五上各村灌田7顷有奇。上流分六支至小寨合而为一,下流灵宝界至稠桑镇入黄河。”
5、民国·《灵宝县志》:“稠桑河,在县正西二十里,循西原西麓北流入黄河,水浅无石俗名沙河。”
柏谷水古代究竟在朱阳,还是就是稠桑河,争议已久,以上引证证实柏谷水即今沙河。

六、门水

灵宝的母亲河——弘农涧河。古名:鸿胪涧、鸿关水、鸿胪水、洪溜涧河、弘农河。
史籍引证:
1、先秦·《山海经》:“门水出焉,而东北流注于河。”
2、汉·《水经》:“河水又东,右合门水。”
3、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右合门水,门水即洛水之枝流也。”“余按上洛(洛南县)有鸿胪围池,是水津渠沿注,故谓斯川为鸿胪涧,鸿关之名,乃起是矣。”
4、唐·颜师古:“今桃林南有洪溜涧水,即古所谓函谷也。其水北流入河,西岸犹有旧关余迹。”
5、唐·《安禄山故事》:“其曰,翰(哥舒翰)在灵宝县西洪溜涧与崔乾祐相逼……”。
6、唐·《元和郡县图志》:“鸿胪水,过县(弘农县)北15里入灵宝界,溉田400余顷。”
7、宋·《太平寰宇记》⑦:“所谓鸿胪涧,即颜(师古)注所云洪溜涧,声之转也。”
8、清·《读史方舆纪要》⑧:“枝渠东北出为门水,门水又北历华阳山,又东北历峡,谓之鸿关水。”“弘农涧,在县治西。会崤、渑诸水,北入于河。”
9、民国·《灵宝县志》:“弘农涧,源于朱阳镇藏牛谷鱼腹寺之石窟中,北流渐大,开渠利民,至县西入于河。师古曰:宏溜涧。宋改曰鸿胪涧。”
弘农涧河发源于朱阳镇芋元西,从函谷关北寨注入黄河,全长88公里,流域面积2068平方公里,占全市面积的三分之二。

七、曹水

今名好阳河。古名曹阳水、好阳涧。
河名出处典籍:
1、南北朝·《后汉书》:“壬申,幸曹阳,露次田中。”
2、北魏·《水经注》:“河之右,曹水注之。水出南山,北经曹阳亭亭西。……魏氏以为好阳。”
3、唐·《元和郡县图志》: “后曹公改为好阳。”
4、清·《读史方舆纪要》:“好阳涧,在州西(陕州)45里。……其水出州西40里岘山,北流于河。……曹操改曰好阳涧。”“岘山,在县东35里,山连陕州界,曹水出焉。”
5、民国·《灵宝县志》:“好阳河,本名曹阳,源出岘山,北经曹阳亭西,陈涉(陈胜)遣周章入秦,少府章邯斩于此。魏武西征,改名好阳亭,故以名。水北流至东十堡里入黄河。”
位于阳店、大王境内的好阳河,河名来源于曹操。汉献帝兴平二年十一月庚午(农历195年11月19日),东归洛阳的献帝被李傕、郭汜大败于弘农涧。壬申日(11月22日)逃到曹阳的皇帝被迫露宿田野。后护驾军小胜后又大败。建安十六年(221年),57岁的曹操西征马超路过曹阳,想到献帝的败绩,为避曹姓才改曹阳为好阳。好阳河河名存世已有1789年。
几点勘误
1、《水经注》:“门水即洛水之枝流也。”有误。洛水即今天洛河水系,流域面积19056平方公里。门水即现在的弘农涧河水系,流域面积2068平方公里。分属于河南60条大河河系,弘农涧河并非洛河支流。
2、民国《灵宝县志》认为弘农涧河源头在“朱阳镇藏牛谷鱼腹寺(今鱼窟寺)之石窟中。”有误。按现在河流正源“河源唯长”的准则,应在朱阳镇芋元西(一说在朱阳两岔河村上寺),而不在西河的鱼窟寺。
3、柏谷水。许多历史、当代的典籍均认为柏谷水在朱阳镇,《汉语大词典》对“柏谷”解释为:“古地名。在今河南省灵宝县西南朱阳镇,有柏谷水经此。”事实是朱阳境内只有一条河注入黄河,就是弘农涧河,弘农涧河也没有叫“柏谷水”的说法。本文在“柏谷水”引用史证证明“柏谷水”即今沙河。
4、枣乡河又称郎水、兜津,只见于民国《阌乡县志》,正史并无记载,出处不详。
附注:
①《水经》:汉代桑钦撰,简要记述了中国137条河流水道情况,是我国第一部记述水系的专著。
②《水经注》:北魏郦道元为《水经》做的注释。是我国古代比较完整的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
③《括地志》:唐初魏王李泰主编的一部大型地理著作。
④《元和郡县图志》:唐李吉甫撰,是我国现存最早、又较完整的地理总志。
⑤《水经注疏》:由清代著名历史地理学家杨守敬与其门生熊会贞所著。是为《水经注》所做的注释、补充、勘校。
⑥《山海经》:是先秦古籍。成书于战国到汉初,是一部富于神话传说的最古老的地理书。
⑦《太平寰宇记》:宋代乐史撰。是中国宋代大型全国性区域志。
⑧《读史方舆纪要》:清代学者顾祖禹独撰,以军事地理为主,集自然与人文地理为一体的巨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耕读传家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