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净土十疑论》-八释十念得生疑

(2022-05-10 09:03:14)
分类: 西方净土

(甲)八释十念得生疑。分二,初问,二答。(乙)今初

【论】问:众生无始已来造无量业,今生一形不逢善知识,又复作一切罪业,无恶不造。云何临终十念成就即得往生,出过三界结业之事,云何可通?

〖导读〗提问中,首先,说明众生无始以来曾经造下无量的恶业。其次,说明今生之中由于未曾遇到善知识,从而又造作各种罪业,乃至无恶不造。最后,设问。为什么在临终时仅靠念十声佛号即得以往生,便能超出其在三界内所造的烦恼染业之事,这怎么解释得通呢?意为,十声佛号的力量为什么能够超过无始以来直至今生所有恶业的力量。

(乙)二答。分三,一约事而论,二约理而论,三辨析别时意。(丙)今初

【论】答:众生无始以来,善恶业种多少强弱并不得知。但能临终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者,皆是宿善业强,始得遇善知识,十念成就。若恶业多者,善知识尚不可逢,何可论十念成就!

〖导读〗答,首先,说明众生无始以来,所造善恶业种子的多少强弱其实并不得而知。其次,说明只要能够在临终时遇到善知识、十念成就往生,便都是由于其宿世善业的力量强,才得以遇到善知识,从而十念成就。最后,说明如果是恶业多,则善知识尚且遇不上,何况说十念成就往生呢!

(丙)二约理而论

【论】又汝以无始以来恶业为重、临终十念为轻者,今以道理三种较量,轻重不定,不在时节久近多少。云何为三?一者在心,二者在缘,三者在决定。在心者,造罪之时,从自虚妄颠倒生。念佛者,从善知识闻说阿弥陀佛真实功德名号生。一虚一实岂得相比?譬如万年暗室,日光暂至而暗顿灭,岂以久来之暗不肯灭耶?在缘者,造罪之时,从虚妄痴暗心,缘虚妄境界颠倒生。念佛之心,从闻佛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生。一真一伪岂得相比?譬如有人被毒箭中,箭深毒惨、伤肌破骨。一闻灭除药鼓即箭出毒除,岂以箭深毒惨而不肯出也?在决定者,造罪之时,以有间心、有后心也。念佛之时,以无间心、无后心,遂即舍命。善心猛利,是以即生。譬如十围之索,千夫不制;童子挥剑,须臾两分。又如千年积柴,以一豆火焚,少时即尽。又如有人,一生以来修十善业,应得生天;临终之时起一念决定邪见,即堕阿鼻地狱。恶业虚妄,以猛利故,尚能排一生之善业、令堕恶道,岂况临终猛心念佛真实无间善业,不能排无始恶业、得生净土,无有是处。又云:一念念佛灭八十亿劫生死之罪。为念佛时心猛利故,伏灭恶业决定得生,不须疑也。

〖导读〗首先,总体说明。你认为无始以来的恶业重、临终的十念轻,现今以三种道理来较量,说明轻重并不一定,不在于时间的远近长短。哪三种道理呢?一是在心,二是在缘,三是在决定。

其次,分别解释。包括三点,第一,在心。先阐明道理。造罪时的心是从虚妄颠倒而生。念佛时的心则是从善知识处听闻到阿弥陀佛的真实功德名号而生。这样,一个是虚妄痴暗心,一个是真实念佛心,二者岂能相比?后比喻。譬如一间暗了一万年的屋子,日光才照进来,黑暗便顿时消灭,岂会因为暗的太久而不肯灭掉?其中,“暗”比喻造罪心虚妄颠倒,“日光”比喻念佛心功德真实。此如《大宝积经》中说:“迦葉,实智慧生,无智便灭,譬如千岁冥室未曾见明,若燃灯时,于意云何?闇宁有念我久住此不欲去耶?不也,世尊。迦葉,百千万劫久习结业,以一实观即皆消灭。其灯明者,圣智慧是;其黑闇者,诸结业是。”

第二,在缘。先阐明道理。造罪时,是从虚妄愚痴暗钝的心,缘念虚妄的境界颠倒而生。念佛心则是从听闻到阿弥陀佛的清净真实功德名号,缘无上菩提心而生。所缘的一个是真正无上菩提心,一个是虚伪颠倒境界,二者岂能相比?如《弥陀要解》中说,由无量光寿之心而有阿弥陀佛名号,缘念弥陀名号即是缘念无量光寿之心。无量光寿之心即是无上菩提心。后比喻。譬如有人被毒箭射中,虽然中箭深、毒性烈,伤到肌肤乃至刺破骨头,但是只要一听到除毒药鼓的声音,箭便会应声而出、毒性也会当即除尽,岂会因为中箭深、毒性烈而不肯出来?其中,“箭深毒惨”比喻罪业境界虚伪,“除药鼓”比喻念佛境界真实。如《首楞严三昧经》中说:“如大药王名曰灭除,若斗战时用以塗鼓,诸被箭射、刀矛所伤,得闻鼓声,箭出毒除。如是坚意,菩萨住首楞严三昧,有闻名者,贪恚痴箭自然拔出,诸邪见毒皆悉除灭,一切烦恼不复动发。”

第三,在决定。包括四小点,1、阐明道理。造罪时,用的是有间断的心、日后会受报的心。而念佛时,用的是不间断的心、无有后报的心,由此而随即舍命。这样的善心极为猛利,因此即得往生。有后心,即因有漏而日后受报;无后心,因无漏而无有后报。无间心,即无间道,福德多。无后心,即解脱道,善根多。2、比喻。譬如一条很粗的绳索,即使一千个人也拉不断。而一个小孩子手挥利剑,须臾便能将其砍成两段。又如同上千年累积下来的木柴,用一颗豆子那么大的火苗焚烧,很快便能将其烧尽。3、举例说明。又如有一个人,一生都在修十善业,按道理应该可以生到天上。但在临终时忽然生起一念强烈的邪见,当即便让其堕入了阿鼻地狱。恶业虽然虚妄,因为非常猛利,尚且能够排挤掉一生的善业,令其堕入恶道。何况以临终猛利心念佛的真实不间断善业,如果不能够排挤掉无始以来的恶业而令其得以往生净土,那是不可能的。4、引证。如《观经》中说,一念念佛能够灭掉八十亿劫的生死重罪。因为其念佛时内心猛利,所以能够降伏灭除恶业,必定得以往生,这是无需置疑的。

如上道理依次从能缘之心、所缘境界、能所相对三种角度阐释。

(丙)三辨析别时意

【论】上古相传,判十念成就作别时意者,此定不可。何以得知?《摄论》云:由唯发愿故,全无有行。《杂集论》云:若愿生安乐国土即得往生,若闻无垢佛名即得阿耨菩提者,并是别时之因,全无有行。若将临终无间十念猛利善行是别时意者,几许误哉。愿诸行者深思此理,自牢其心,莫信异见,自堕陷也。

〖导读〗首先,指出上古相传中将十念成就往生判为别时意,这肯定是不可以的。别时意,即别时意趣。此处指今世十念念佛不得往生,只是来世乃至多世后往生的基础。如世亲《摄大乘论释》中说:“别时意趣者,此中意趣,显诵多宝如来名因是升进因,非唯诵名便于无上正等菩提已得决定。如有说言,由一金钱得千金钱,岂于一日?意在别时。由一金钱是得千因,故作此说。此亦如是。由唯发愿便得往生极乐世界,当知亦尔。”

其次,解释。怎么知道的呢?如《摄大乘论》中说,由于其只是发愿而已,完全没有修行。《杂集论》中说,如果发愿往生安乐国土即得以往生,如果听闻到无垢佛的名号即证得佛果,这些都属于别时成就的因,因为没有任何修行。

再次,小结。指出如果把临终不间断的十念猛利善行也当作是别时意,那就大错特错了。

最后,劝诫。希望各位修行者深入思考此中的道理,牢固自己的信心,不要相信其他错误的见解而自甘堕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