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修心十德,一生受用!

(2014-01-25 21:36:04)
标签:

佛学感悟

修心十德

分类: 佛学/感悟、基本知识、轶事

   修心十德,一生受用!

 

 

     1.若闻讥讽 心能堪忍

  不管别人的嘲笑,讥讽,打骂如何厉害,坚决忍受,要把这些看成是我们的父母恨铁不成钢之举。忍辱是美德,在六度中,菩萨常常要做的是忍辱波罗密,不忍辱就生嗔怒,嗔怒之火将会烧毁我们的功德。长期修忍辱,声音就会圆润。 

 

  2.若闻称赞 反生惭愧

  我们要恒常不忘惭愧心,遇到称赞表扬,更要惭愧,检查自己的不足。佛陀的目光都是下垂的,我们还能目中无人吗? 

 

  3.修道欢喜自庆不傲

  遇明师得正法,也不自骄于人,只在内心充满法喜。修行人应视己为凡夫,视一切众生为大善知识。 

 

  4. 人之惭耻不宜宣说

  不宜盯住别人的短处不放,而应多看别人的长处,多检查自己的短处。常看到别人缺点,是因为自己内心不清净,功德不圆满。在父母眼中,世间唯有自己的孩子好,是他们爱子心切。在佛眼中一切众生皆是佛,而凡夫眼中即使佛也是凡夫。 

 

  5. 不为世事 而做咒术

  解脱才是根本,不要轻易把所积累的能量用于治病,健身,消灾等,一旦抓住根本,不愁枝叶。 

 

  6. 少恩加己 思欲大报

  别人给自己一滴水,我们要当作是一碗水。"滴水之恩,涌泉相报",修行人要永远满足,永远怀一颗感恩心,存思大报。修行是自己的事,不管别人动机如何,我们永远感激所有众生。 

 

  7. 怨恨己者 恒生善

  对仇恨自己的人,不能以牙还牙,而应该以德报怨。因天下众生皆为父母,能对父母生恶心吗? 

 

  8. 见有骂声 反生怜悯

  别人骂自己,就观想是亲生父母在为我们消业障。佛经上这样开示:众生之所以骂自己,是因为无量劫以来曾多次做过我们的父母,我们欠她的实在太多,她为了养育我们不惜一切代价,乃至于造业,现在恶缘成熟了,他得到了果报,沉沦到咒骂自己亲人的地步,我们不但不能憎恨他,反而更应滋生怜悯,惭愧和感恩之心。 

 

  9. 视诸众生 犹如父母

  这是修心的关键,一定要实实在在的执行。如能真实不虚的做到这一点,等于在守护菩萨戒,此戒的根本全在于此。 

 

  10. 拥诸所得 乐于助人

  财富金钱不是我们制造出来的,也不是专为我们制造的。钱财应供于流通,任何人不应该据为己有。所得之财用于布施和供养,乐助正法事业。财神赐财于人,其意不在让人贮蓄,而是让人流通,得财之人只是媒介而已。

 

 

 

 

 

生命是一只空碗,但是应该先放进去什么呢?

《向石头道歉》烦恼不再,快乐永恒

你信仰什么,生命就走向什么!

宇宙中最美妙的共同语言——阿弥陀佛

生命最深的本质

请相信你是一朵莲花

每一个在你生命里出现的人,都有原因【精美图文】

何不以一颗欢喜的心来对待生活呢?

把自己当别人,把别人当自己

人,千万不要愤怒

佛心禅语6

始随芳草去,又逐落花回

独处,带给你内心的富足

世事如落花,心境自空明  

沉睡千年的莲

竹密不妨流水过,山高岂碍白云飞

“浮屠是瞻,伽蓝是依。如汝宿心,唯佛是归。”

永远别让自己的心死去

太容易的路,可能根本就不能带你去任何地方。

佛心禅语摘

别人是自己最好的镜子

有智慧的忍辱,是一种甘露;无智慧的忍辱,却是一种压抑。

如何去认识生命

我们每个人都不完美,但绝对都是完整的。 

表情是瞬间的相貌,相貌是凝固了的表情

一切都在

莫要折自己的福分

诸行无常,因上努力,果上随缘!

莫拒外境,念念清净

为何我们生于此?

真的不忍心告诉你……

林清玄——莲花的眼泪

常乐柔和忍辱法,安住慈悲喜舍中

善待缘分

世上无人知道的两个字

精美经典法语图

中国十大经典禅语

佛陀告诉你究竟什么是幸福?

莫让生命在攀比中倍受煎熬

怨天尤人者必看

佛经里指点人生的四句话

弘一法师赠你的人生禅卷

在众多我中,找到真正的自己

惊世揭秘:语言、念力的秘密

只要懂得放弃,其实回头并不难

心里放不下是自己没有智慧

扫心地

真正放下了,什么也不用放弃

科学证明心存善念身体好

 

 

世上无人知道的两个字

 佛学/感悟、基本知识、轶事(468)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