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下《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
(2024-04-02 19:03:44)
标签:
教学文化 |
分类: 教案与练习 |
《课外古诗词诵读》专项训练 一 、默写
1. 2.《竹里馆》中描写夜静人寂,明月相伴,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情的诗是:
3.谁家玉笛暗飞声,_________________,此夜曲中闻折柳,__________________。(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4.诗人李白在《春夜洛城闻笛》中描述了自己听到洛阳城里有笛子吹奏《折杨柳》曲调,油然生起思念家乡的诗句是“
5.故园东望路漫漫,
6.思乡之情是人之常情,也是诗歌中常见的情感。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中用“ 7._____________________,百般红紫斗芳菲。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8.《晚春》描写没有美丽颜色的杨花和榆钱也不甘寂寞,随风起舞,化作漫天飞雪来表现对春天的珍惜之情的诗句:
9.
10.杜牧的《泊秦淮》中游一曲《后庭花》引发历史兴衰之感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贾生》李商隐笔锋一转,借古讽今揭示唐晚期皇帝求仙访道,不顾国计民生的现实,寄寓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的句子是: 12.人生总是充满困难,一个困难解决了还会有另外的困难在等着你,这就好像杨万里的《过松源晨炊漆公店》里的两句诗“ 13.《约客》用对句写景,道出黄梅时节的夜晚,乡村池塘中传来阵阵蛙鸣的是: 14.古诗文中,诗人常常一时间长短来表达某种感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赵师秀《约客》)两句,诗人便借候客时间之长,讽刺了当时统治者的昏庸,抒发了诗人的怀才不遇之情。 二 、诗歌鉴赏 15.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竹里馆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 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 明月来相照。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营造了怎样的意境? (2)“独”是中国古代文人追求的一种精神境界,或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傲岸人格,或表达对独立人格的追求。说说诗中“独”字好在哪里? 16.阅读下面诗歌,回答下列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注:折柳指《折杨柳》,汉代乐府曲名,内容多叙离别之情。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句“暗飞声”的“暗”字,包含了不知此笛为何人所吹、从何处而来的意思,也有断续、隐约之意,这与诗的情境是一致的。 B.第二句着意渲染笛声。“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 C.此诗着重在以诗人的感情变化,来表现吹笛人技艺的高超,烘托玉笛声的艺术魅力。 D.这首诗用词严谨,照应严密。诗中“谁”与“暗”相照应,“飞”与“散”呼应,景中含情,全诗使人感受清新流畅、抑扬错落的韵味。 (2)本诗诗眼是什么,结合后两句诗说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17.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1)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歌前两句所营造的意境。 (2)诗歌表达了作者什么情感? 18.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晚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一、二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用自己的语言描绘出来。 (2)诗的三、四两句意蕴深刻,为历代传诵。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这两句诗作赏析。 19.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泊秦淮 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1)“烟笼寒水月笼沙”描绘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形成的画面具有怎样的特点? (2)全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0.古诗文阅读 过松源晨炊漆公店 杨万里 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政入万山围子里,一山放过一山拦。 (1)诗中把行人下岭时的心理写得生动有趣的诗句是:_____ (2)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表达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21.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约 赵师秀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1)第二句描绘了处处蛙声,运用了什么手法?在诗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末句“闲敲棋子落灯花”虽是诗人一个小小的动作,却将诗人的心理刻画的细致入微,请做简要的赏析。 答案和解析 1.【答案】独坐幽篁里 【解析】重点字:篁 2.【答案】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解析】略 3.【答案】散入春风满洛城 【解析】 4.【答案】此夜曲中闻折柳 【解析】重点字:柳 5.【答案】双袖龙钟泪不干 【解析】重点字:袖 6.【答案】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解析】此题要注意“柳”字词的书写。 7.【答案】草树知春不久归,杨花榆荚无才思; 【解析】重点字:榆荚 8.【答案】杨花榆荚无才思 【解析】 9.【答案】烟笼寒水月笼沙 【解析】 10.【答案】商女不知亡国恨 【解析】注意“庭”的写法。 11.【答案】可怜夜半虚前席 不问苍生问鬼神; 【解析】注意“虚”字写法。 12.【答案】正入万山圈子里,一山放出一山拦; 【解析】略 13.【答案】黄梅时节家家雨 【解析】略 14.【答案】有约不来过夜半 【解析】 15.【答案】(1)幽篁、深林、明月。营造了月夜山林清新幽静的意境。 (2)“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时而弹琴,时而长啸,这一系列高雅的动作,传达出诗人宁静、淡泊、愉悦的心境。; 【解析】(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作者在写景上运用物象幽篁、深林、明月,写人则用独坐、弹琴、长啸。看似平淡无奇,然而它的妙处也就在于以自然平淡的笔调,描绘出清新诱人的月夜幽林的意境,夜静人寂融情景为一体,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意境,使其成为千古佳品。据此理解作答。 (2)考查对诗文词语的赏析。对于词语的赏析,要在把握诗文内容和主旨及背景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和具体的诗句分析作答。采用答题格式是:先解释词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句分析表达的内容,最后写其表达效果。本题要深入挖掘“独”字在表达作者情感上的作用。 16.【答案】(1)C (2)故园情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古诗词句子的赏析,在阅读古诗词中要通过联系写作背景、作家风格,抓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揣摩、推敲语句的意思。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可以看出,C项错误,这首诗通过玉笛的悠扬烘托夜的安静,衬托出是人情感的变化。 (2)此题主要考查学生理解诗人思想情感的能力。体会诗词情感的方法:结合作者的生活背景,窥测诗词的情感;分析诗眼,透视诗词的情感;解读意象,挖掘诗词的情感;借助典故,探寻诗词的情感。后两句的意思是:就在今夜的曲中,听到故乡的《折杨柳》,哪个人的思乡之情不会因此而油然而生呢?诗眼是“故园情”,抒发了作者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17.【答案】(1)离开长安已经好多天了,回头一望,只觉长路漫漫,尘烟蔽天.诗人又思念起家乡和亲人,不禁掩面抽泣,泪水很快就沾湿了双袖。 (2)表达了诗人远涉边塞的思乡怀亲之情。; 【解析】(1)试题分析:此类试题解答要在理解诗句内容的基础上,抓住诗句中的具体物象,并在描写的内容上加上合理的联想和想象,使表述的语言表现出具有“画面”效果。从而描绘出情景交融诗意的空间。 (2)试题分析:把握诗中诗人的思想感情,要结合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所处的时代及诗歌的具体内容来理解、分析作者的感情感,同时要联系诗中的意象来体会。古典诗词表达思想感情大多采用较为含蓄的手法。诗人往往将感情融入景、物、人、事的描写中。本题结合“双袖龙钟泪不干”和“凭君传语报平安”两句分析作者的情感。 18.【答案】(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 (2)运用拟人、比喻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朴素无华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化作雪花随风飘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作者借此表达了要珍惜光阴、不失时机的人生态度。;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描绘诗中展现的画面。解答该题的关键是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描述时,一要忠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再创造,语言力求优美。田野里的草,岸边的树似乎探到了春天即将回去的消息,盛开着各色各样的花,趁着这温暖的春天争芳斗艳。 (2)此题主要考查诗歌关键句赏析。诗歌句子赏析需要我们在了解诗歌的结构和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作答,常见的答题格式:本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或写作方法,写出来什么内容,表达了什么感情。可从手法、情感、语言等方面任选一面作答,言之有理皆可。“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这句诗运用了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地写出了杨花榆荚漫天飞舞的情景,抒发了对春光流逝的惋惜之情。 19.【答案】(1)烟、水、月、沙。画面特点:朦胧(迷蒙)、冷寂(悲凉)。 (2)讽刺了权贵阶层不顾国家危亡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解析】(1)此题主要考查诗中景物所展现的画面,作答时要理解诗意。“烟笼寒水月笼沙”的意思是:浩渺寒江之上弥漫着迷蒙的烟雾,皓月的清辉洒在白色沙渚之上。江水、河沙被月夜笼罩,水雾笼罩,显然是朦胧的,“寒”字又增添了凄冷之情。景物:烟、水、月、沙。画面特点:朦胧(迷蒙)、冷寂(悲凉)。 (2)此题主要考查了句意理解及作者的情感,作答时要结合全诗加以理解。“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玉树后庭花》据说是南朝陈后主所作的乐曲,被后人称为“亡国之音”。“隔江”承上一句“亡国恨”故事而来,指当年隋兵陈师江北,一江之隔的南朝小朝廷危在旦夕,而陈后主依然沉湎在歌声女色之中,终于被俘亡国。这两句诗从字面上看似乎是批评歌女,而实际上是诗人有感于晚唐国事衰微、世风颓靡的现状,批评那些沉溺于歌舞升平而“不知”国之将亡的统治者。“犹唱”二字意味深长,巧妙地将历史、现实和想象中的未来联系起来,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关切和忧虑。讽刺了权贵阶层不顾国家危亡醉生梦死的生活,表达了作者的愤慨之情。 20.【答案】(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 (2)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表达了深刻的人生感悟: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解析】(1)“莫言下岭便无难,赚得行人错喜欢”的意思是人们总说上山难下山易,却不知下山途中还要翻过无数座山。诗人通过写山区行路的感受,把行人下岭时的心理写得生动有趣。“赚得行人错喜欢”是骗得前来爬山的人空欢喜一场。一个“错”字将空欢喜的失落神态表现得淋漓尽致。 (2)此题主要考查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用下岭比喻人生之路。“放”、“拦”等词语的运用,赋予“万山”人的思想、人的性格,使万山活了起来。把握这首诗的主题时,首先应将文体定位——哲理诗,然后就能较快地知道,此诗明写登山的感受,实为谈人生哲理与感悟。人生在世岂无难,人生就是不断地与“难”作斗争,没有“难”的生活,在现实社会中是不存在的。人们无论做什么事,在取得一定成绩时,万万不可自满自得,而应不断进取。 21.【答案】(1)运用了“以动衬静”(衬托或反衬)的手法,通过热闹的蛙声,反衬出环境的寂静,表现了诗人的寂寞与烦闷。 (2)时间已过夜半,客人还未到来,诗人无聊中有意无意拿起棋子在棋盘上敲打,灯花都震落了。这一细节描写生动而含蓄的表现出诗人内心的怅惘与无奈。; 【解析】(1)本小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表现手法的分析能力。“处处蛙”既是写池塘中蛙声阵阵,又是采用以动衬静的写法,反衬出梅雨时节乡村夜晚的恬静和谐气氛,同时还折射出诗人落寞孤寂与烦躁不安的心境。这两句诗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方面,形象而真切地表现出在夜深人静之时,诗人独自期客而客人却始终没有出现时的独特心理感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