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山东丝蚕品种概述

(2023-09-03 04:00:12)
标签:

山东丝蚕

桑蚕

柞蚕

蓖麻蚕

樗蚕

分类: 文章摘编

 

山东丝蚕品种概述

 

丝蚕是吐丝结茧的经济昆虫,是丝绸原料的主要来源,在人类经济生活及文化历史上有重要地位。丝蚕所吐的蚕丝,是熟蚕结茧时所分泌丝液凝固而成的连续长纤维,也称天然丝,是一种天然纤维,是人类利用最早的动物纤维之一。全国有桑蚕、柞蚕、蓖麻蚕、木薯蚕、马桑蚕、惠利蚕、天蚕、琥珀蚕、樟蚕、栗蚕、樗蚕、乌桕蚕、柳蚕、虎蚕等十几个丝蚕品种。山东境内的丝蚕,主要有桑蚕、柞蚕、蓖麻蚕、樗蚕4个大类。

一、桑蚕

1、地方品种:俗称土种,主要有鲁黄、鲁白、新泰金、蒙阴大黄、靠山白、小三黄、大三黄、柳条青、三黄尖、栖霞红、金角等,多为三眠蚕。1904年以前,山东省内皆饲养土种,直到1953年仍以饲养土种为主,饲养最多的是鲁黄,其次是鲁白。

2、改良种:20世纪初,山东从外省购进蚕种(一化四眠纯种)进行试养。1903年长山县(今属邹平)同利蚕桑场从湖州购进数百张改良种售于当地农民。1907年后,许多县设农桑会,开始推广试养改良种。1912年,山东省高等农业学堂农事试验场在春夏秋三期对诸桂、新圆等改良种进行了饲育环境试验和制种调查。1918年,山东省蚕丝劝业场年产4000余张诸桂、新圆,推广到益都、临朐、昌乐、临淄、博山一带。

1922年,烟台蚕丝学校繁育3000余张诸桂等改良种,销售到栖霞、牟平、海阳等县饲养。1930年,山东省丝商会从江南购进四眠改良种发给周村一带农民饲养,收效较大。但由于受制种能力的限制,这一时期农村饲养改良种量一直不大,至30年代初,全省年饲养量也不超过2万张。

3、一代杂交种:1935年,山东省建设厅在全国蚕丝改良委员会的支持下,在临朐县设立蚕业指导所,将全县划为10个指导区,成立指导分所,县城设立共同催青室,全县组织了300多个蚕茧生产运销合作社,并在南京举办了临朐县养蚕指导员训练班。这年临朐县饲养一代杂交种化桂×华六、洽桂×华六4.4万张,次年饲养了6.22万张,计划1937年初扩展到莱芜、益都,推广一代杂交种10.2万张。

1950年,全省共发春用种华九×瀛汗、华八×瀛汗和夏秋用种华十×瀛文等一代杂交种8127张,同年饲养土种164418张。至1954年,发杂交种70686张,土种基本被一代杂交种取代。1954~1957年,华九×瀛汗全省平均张产(6~7克蚁量)春茧48~51.8斤。据1955年在临朐县调查,赢汗×华九的茧层率平均为17.4%,百粒干茧茧层量是31.73克,干茧茧层率为44.82%,一粒茧茧丝长796.48米。

1967年,全省推广苏17×苏16,该品种丝质较优。1965年,山东淄博制丝厂对新老品种茧质进行对比试验,苏17×苏16比华九×瀛汗茧层量大,茧层率高,解舒丝长提高45.91%,纤度适中,开差小,是生产高品位(3A级)生丝的优良原料。

1974年开始推广省蚕业研究所繁育的新品种华四×东四,该品种张种产量比苏17×苏16高4~7%,张种产值高14~16%。但因东四原种制种量不高,其一代杂交种眠起拖拉、龄期较长、食桑量偏多等原因,使推广量仅为苏17×苏16的5%,1982年停止了推广。与此同时,曾引进少量的华合×东肥,但因该品种制种量少、纤度较粗等原因,于1985年停止饲养。

1979年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引进多丝量新品种菁松×皓月。经昌潍农校1981~1982年春期试养结果表明,该品种丝质优、产量高、易饲养,与苏17×苏16比较,张种产值提高17.79%,担桑产值提高23.69%,解舒丝长提高40.91%。

1984年开始推广,1985年在全省普及。但该品种抗逆、抗病性差,不适于夏秋期饲养。80年代初也曾从江苏省引进江苏蚕5号与江苏蚕6号,在省内少量推广。该品种丝质优良,但抗逆、抗病性差,制种量也不高,1985年后停止推广。

二、柞蚕

历史上山东的柞蚕品种常以产地命名,主要有客岭庄、艾山庄、胶州庄、栖霞庄,还有自辽宁引入的关东庄,另外有按蚕色命名的安黄和银白。

客岭庄:亦称客岭种、可落种。相传光绪年间,文登东南境可落村(今荣成县王连乡客岭村)一位蚕农在烧火做饭时发现柞柴上有几个特大的茧,便保留了下来,次年春自然羽化,后来传播到可落村周围几十华里的地方。民国年间,客岭庄名声大振,乳山县以东各县均有放养,并被传到沂水、日照、胶南等县,放养者多获丰收。客岭庄蚕体大,体色呈青色或淡绿色,茧形大茧层厚,每千粒茧可出丝8到13两(16两制,下同)。烟台蚕丝专科学校于30年代从客岭庄中选育出客岭青(俗称客青)和客岭黄(俗称客黄)。客岭青在胶东一些县放养过十多年。由于不抗旱,易患脓病,客岭庄与客岭青于50年代被淘汰。

艾山庄:也叫威海庄,原产于威海城西南艾山一李氏农民家。该品种适应性强,茧形小,丝量多,每千粒茧出丝7到10两,在胶东很受蚕民欢迎,放养量较大。40年代后期绝迹。

胶州庄:也叫一化黄、胶州一化。原产费县、莒县、泰安一带,为鲁中南蚕区主要放养品种,民国初年引入胶东。系一化性品种,体为黄色,另有少数为红色和青色,耐高温干旱,行动迟缓,茧皮厚,茧质较好。因经济效益低,1975年后被二化性品种取代。

关东庄:也称关东种、青黄种,产自辽东半岛的大小孤山和盖平、宽甸等县。辽东半岛地广人稀,柞林宽广,气候清凉,很适宜柞蚕制种。清乾隆年间,胶东蚕民便纷纷前往制种放养,制出了优良的关东种。该品种龄期短,蚕体强健,抗病力强,千粒茧出丝8到10两。从清末至60年代初,一直是胶东的主要放养品种。

三、蓖麻蚕

蓖麻蚕原产印度孟加拉湾以北的亚热带,1956年开始引入省内试养。山东省内饲育的蓖麻蚕有花黄、花白、纯白、纯黄、申兰、高州一号、湛江一号等品种。

1965年,省蚕业研究所和邹县桑蚕育种场开始蓖麻蚕越冬研究。经杂交选育,1971年培育出具有越冬性能的黄斑、绿斑、冰平三个新品种。1972年2月移交菏泽蓖麻蚕原种场保种繁育,后因蓖麻蚕生产停止而不再繁育。

山东的蓖麻蚕原种,1962年以前全由广西、广东、安徽等省调入。1962年,菏泽、聊城两桑蚕种场开始兼制,但数量不足,仍需从省外购种,原种调入后再制普通种。后因蚕种供不应求,出现了用普通种制普通种和私人制种的情况。

1966年,制定了原原种、原种、普通种三级繁育制度,严禁单位和个人私制蚕种;同时将菏泽、聊城两蚕种场改为蓖麻蚕原种场。但两场均未生产出合格的原种。

1974年开始由益都桑蚕育种场供应原种,年制种量4000余盒。普通种则由供销社系统的县土产公司繁育销售。1976~1981年,益都桑蚕育种场对蓖麻蚕仅保种繁育,制种量很少,1982年又开始大批制种,年制种量3000余盒,供应全省。

制种时,将种茧串挂于制种室,每日视气温28时向茧串上喷水一至两次,适温下(23~25)约20天出蛾。原原种单蛾育,异蛾区交配;原种5至10蛾育;普通种5至10克卵量分区育。交配后将雌蛾剪翅置于密底匾或产卵布上产卵。原种要产于小纸袋中。产卵后的雌蛾,先行显微镜检查,按制种规程,淘汰微粒子病蛾所产蚕卵。产卵后用福尔马林进行卵面消毒,然后晾干,装袋发种。

蓖麻蚕,四眠五龄,亦有少量三眠蚕。全龄15至20天,适宜在22~28的温度、85~90%的湿度下生长发育。喜潮湿,有避光性,稚蚕喜群集。省内蓖麻蚕以蓖麻叶和臭椿叶为主要饲料,兼食葵花叶、红麻叶等。

农民养蚕多用锅盖、席子、箔和塑料编织袋,有的在树荫下挑沟养蚕。

四、樗蚕

樗蚕,亦称椿蚕,四眠五龄,在山东省内为二化性。卵多黄白色,形同蓖麻蚕卵,蚁蚕黑色,食性杂,主食臭椿叶,亦食蓖麻和梧桐叶等。茧灰褐色,一端有柄,系于小树枝上,柄旁有一漏斗状小口,羽化时蛾从此口钻出。

樗茧含丝胶多,脱胶困难,加之茧上有孔,丝路紊乱,故不能缫丝,长期以来,均由农民采集后煮茧,然后捻丝织绸。其丝柔软,其绸坚固,不易沾尘。绸色殷红、黝黑,色调古雅。

山东省内饲养樗蚕是从清代才开始的,民国年间稍有发展,以济宁、临沂、泰安等地区较多。饲养的方法:一是在樗树上饲养,一是室内饲养。1959年,省蚕业研究所曾在兖州县研究发展樗蚕,与兖州县林业局总结群众饲养樗蚕的经验,于次年在县苗圃栽植樗树,试制蚕种,从1961年起供应县内饲养,但樗蚕饲养的规模一直很小,产茧量很低。80年代已很少见,只有邹县、泗水、济宁等地还有少数农民采茧、捻线,用土机织绸,供老年人衣用。

樗蚕与蓖麻蚕同属,蛾能互相交配产卵,所产后代,小蚕性野,茧色驳杂,有白、水红、土黄色,茧丝中丝胶含量较多。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