费宰南蒯的故事
(2023-08-29 05:20:04)
标签:
费邑宰南蒯叛乱季平子 |
分类: 费邑杂考 |
费宰南蒯的故事
春秋晚期,周景王十五年(公元前530年),即鲁昭公当政的第十二年,刚刚当上费邑行政长官(费宰)的南蒯,就与鲁国的执政官(相当于宰相)季平子闹起了矛盾。
南蒯是季氏的家臣。他的父亲南遗,也曾是季氏的家臣,也做过费邑的行政长官,季氏家族修筑费城时,南遗出过一份力。南遗去世之后,南蒯子承父业,当上了费邑的行政长官。可是,季氏新任宗主季平子却不念旧情,对南蒯很是轻慢。南蒯心里很不服气,不愿继续给季氏当家臣,而是希望担任鲁国的公臣,于是开始策划叛乱。
南蒯找到鲁昭公的儿子公子慭,说:“我负责扳倒季氏,把他家的钱财归还鲁国公室,然后您担任鲁国的执政官,我带着费邑做鲁国的公臣。”当时,季氏家族凭着当执政官的便利条件,聚敛了大量的财富,形成了“季氏富于周公”(财富超过周朝公侯)的局面。能把专权的季氏搞掉,还能得到一大笔财富,公子慭当然愿意了。随后,南蒯又联合了鲁国大夫叔仲穆子等人,形成了一股反对季平子的政治力量。
起事之前,南蒯筮了一卦,得到坤之比卦,爻词说“黄裳元吉”,他以为是大吉。心里不踏实,又去请教鲁国大夫子服惠伯。惠伯跟他说,这一卦问的若是忠信之事就是吉利的,否则必败无疑。惠伯还强调,《周易》是不可以用来占问险恶之事的。
南蒯准备叛乱的时候,费邑的百姓已经得知消息。有人走过他的门前,高声叹息:“恤恤乎,湫乎,攸乎!深思而浅谋,迩身而远志,家臣而君图,有人矣哉!”意思是:“忧愁啊!狭隘啊!危险啊!愿望高而智谋浅,关系近而志向远,作为家臣而想为国君露脸,竟然会有这样的人啊!”这就是著名的《南蒯乡人言》。
为了笼络人心,南蒯请费邑的乡人饮酒。有的乡人就唱起了歌:“我有圃,生之杞乎!从我者子乎,去我者鄙乎,倍其邻者耻乎!已乎已乎,非吾党之士乎!”意思是:“我有块菜地,却生长了枸杞啊!跟我走的是大男子呵,不跟我走的是鄙陋的人呵,背弃他亲人的人可耻呵!算了算了,不是我们一伙的人啊!”费邑的乡人还是深明大义的,他们认为南蒯身为季氏家臣不应该加害季氏,就唱歌来感化他。这就是著名的《南蒯乡人歌》。
政治斗争进行到关键的时候,公子慭离开了鲁国,陪着父亲鲁昭公去晋国进行外事访问了。失去了公子慭这个政治靠山,南蒯在与季平子的政治斗争中就处于下风了。既然风声已经传开,他不想坐以待毙,于是一不做二不休,以季氏家臣的身份占据费邑,公开叛乱。为了得到国际社会的支持,他做了最后的搏击,以费邑作为见面礼,投靠了齐国。
季氏政权出兵平叛。执政官季平子命叔弓率领军队围攻费邑。叔弓是鲁国有名的大夫,善于统军征战,可是,这次攻打费邑的行动却不顺利。费邑城防坚固,叛军的战斗力也很强。
一看费邑久攻不下,季平子就有点气急败坏,他下令,鲁国军队只要见到费邑人就抓起来,关到监狱里。如果这么一搞,就把费邑之人都变成敌人了,那岂不更增加平叛的难度?
好在鲁国还有明白人,一个叫冶区夫的大夫劝谏季平子说:“不能这么做。如果见到费邑人,挨冻的给他们衣服穿,挨饿的给他们饭吃,做他们的好主人,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费邑人觉得来我们这里就像回家一样,南氏就灭亡了。百姓将要背叛他,谁和南氏住在被围困的城里?相反,如果用威严使他们害怕,用愤怒使他们畏惧,百姓痛恨而背叛您,这是替他南蒯集聚百姓了。如果诸侯都这样做,费邑人没有地方去,不亲附南氏,还会到哪里去?”
季平子觉得有道理,就听从了冶区夫的建议,结果费邑人背叛了南蒯。到鲁昭公十四年,众叛亲离的南蒯只好只身逃往齐国,费邑重新回到鲁国的怀抱。
逃到齐国之后,南蒯的日子过得并不如意。有一次,南蒯陪着齐景公喝酒。齐景公突然对他说:“叛徒。”南蒯吓得胆战心惊,赶紧解释说:“我是想帮助鲁国的国君夺回政权啊。”结果,齐国大夫韩皙说得更不客气:“身为季氏的家臣,却妄言加强鲁国公室的权力,罪过没有比这个更大的了。”
南蒯后来的下场如何,《左传》没有记载。有人说,南蒯后来去了卫国。孔子周游列国期间来到卫国,有“子见南子”的记载。一般认为孔子见的南子,是当时卫国的实际掌权者、卫灵公的夫人南子;也有人认为,孔子见的南子,其实是南蒯,“南蒯欲弱季氏而张公室,夫子见之,将以兴鲁也”(明代张燧《千百年眼·卷二·南子是南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