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沂琅邪书院

标签:
琅邪书院洗砚池王羲之故居校士馆 |
分类: 蒙山沂水 |
临沂琅邪书院
临沂琅邪书院,在洗砚池以北。清代乾隆二十四年(1759年),沂州府知府李希贤率七属捐资,由兰山县知县沈玉琳承修。其格局是:前为碑亭、大门,门内立有康熙皇帝的御书石碑。周围廊下墙壁上嵌有琅邪法帖及众多著名石刻。庭中左右共建书室30间,供沂州府七县州士子学习。原洗砚池经过整修,于池旁、院内遍植翠竹、杨柳和花木,与书院建筑交相辉映,蔚为壮观。
书院与府学、考棚相配合,同为封建社会沂州府培育和选拔人才之所。李希贤、熊遇泰、花咏春等历任知府,经常到书院讲学课士。书院主讲有滨州游百川等。
清代光绪二十七年(1901年),琅邪书院改为沂郡校士馆,学员未变。受维新思想影响,课卷论题较之以前大有改变,表现出较为明显的政治改良倾向。
琅邪书院藏有经、史、子、集6200余册,供学生借阅。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沂州知府胡建枢奉诏又将校士馆改建为沂州府中学堂。1938年春,日军进犯临沂,琅邪书院旧址全部毁于敌机的轰炸和炮火之中。
1989年修复“王羲之故居”时,琅邪书院得以重建。作为旅游景点,新建的琅邪书院已大大小于原书院建筑规模,有仿古建筑5间,占地200平方米。“琅邪书院”4字,系从王羲之《圣教序》中集汇而成。室内陈列着书圣的书法作品碑帖,如《琅邪帖》、《丧乱帖》、《兰亭序》、《乐毅论》、《十七帖》等。此外,室内还展有一批国内书法家的书法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