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季氏与季孙氏

(2022-11-01 04:54:53)
标签:

春秋鲁国

季友

季文子

季氏

季孙氏

分类: 文史随笔

 

季氏与季孙氏

 

费县古称“费邑”,是春秋时期鲁国上卿季友的私邑。《左传·僖公元年》记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

鲁僖公十六年(公元前644年),季友去世,谥号“成”,世称“成季”。季友的后裔,称作“季氏”。

《论语》中有一篇《季氏将伐颛臾》,这个“季氏”指季康子,名肥,是季氏第八代传人,担任鲁国上卿,主政长达24年之久

《论语》中还有多处提到“季氏”,例如“季氏富于周公”、“季氏旅于泰山”、“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等等。

《春秋》、《左传》中也多次提到“季氏”,例如闵公二年有“季氏亡则鲁不昌”,襄公三十一年有“次于季氏”,昭公二年有“宴于季氏”,昭公二十五年有“昭公将弑季氏”,等等。

关于“季氏”,《辞源》给出的解释是:“季氏:春秋鲁桓公子季友的后裔,又称季孙氏。”按照这种解释,似乎“季氏”和“季孙氏”可以划等号。

其实,这种解释并不准确。“季氏”和“季孙氏”,是并不完全相同的两个概念,虽然有时可以通用,但是二者的义涵有很大区别。

“季孙”之称,始见于《春秋·文公六年》:“夏,季孙行父如陈。”季孙行父即季文子,他是季友之孙,所以自称“季孙”。

按照中国古代文化传统,诸侯之曾孙可以立氏,以王父(祖父)字为氏。系“孙”而称“某孙氏”,表示公子之孙。《白虎通·姓名篇》说:“公孙之子,各以王父字为氏,故……鲁有仲孙、叔孙、季孙。”孔颖达《诗经·鲁颂谱》疏曰:“行父是季友之孙,故以季孙为氏。”

从季文子开始,季氏后裔一直沿用“季孙”或“季孙某”的称谓,但是使用范围非常有限。

据统计,在《春秋》、《左传》中,以“季孙”指称某人者共出现85次,其中指称季文子季孙行父者9次,指称季武子季孙宿者34次,指称季平子季孙隐如者20次,指称季桓子季孙斯者7次,指称季康子者15次。其余季氏成员没有被指称“季孙”者,由此可见,“季孙”是季氏宗子的专称。

在《春秋》、《左传》中,具体称作“季孙某”者共出现49次,其中季孙行父17次,季孙宿17次,季孙意如8次,季孙斯7次。没见到有季氏其余成员被称作“季孙某”者。这也说明,“季孙”是季氏宗子的专称。

从上述例证来看,凡以“季孙”、“季孙某”相称者,其身份都是季氏宗族的宗子。所谓“宗子”,是指身承大宗的嫡长子。并非所有的“季氏”后裔都可以称作“季孙”或“季孙某”,只有具备宗子身份的季氏后裔,才有资格以“季孙”为氏。不具备宗子身份的季氏后裔,只能称作“季氏”。

在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孙”字的义涵还是一种亲称,表示祖父的孙子。到了春秋时期,“孙”字已经从亲称辈分词,转化成为一种尊称,表示他具有宗子身份。这种情况,与殷商时期和西周初年“子”字的用法基本相同,例如微子启等。

由此可见,“季氏”和“季孙氏”这两个概念,无论是在内涵上,还是在外延上,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