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费国考证(作者:宋常荣胡东高)

(2022-06-16 08:58:42)
标签:

费县历史

费国

鄪国

鄪邑

分类: 费邑杂考

 

费国考证

(作者:宋常荣 胡东高)

 

费,在春秋以前原为鄪。《沂州府志·沿革》载:古少皞畿内地,在《禹贡》徐州之域,蒙山之阳。《费县志·疆域》(光绪二十二年本)载:唐虞以前,当为少皞近畿之地,在《禹贡》为徐州之域。

史书记载,鄪原是一个古老的东方姬姓封国,国都鄪城,即今古费城遗址。古费城遗址位于今费县城西北12公里处的上冶镇南部的古城、西毕城、宁国庄一带。故城南北长2公里多,东西宽约1公里,周长6公里多。浚河自南而来,至城前折而向东,成为天然护城河,城北蒙山东西横亘,逶迤起伏。故城内有季桓子井,立有清代石碑两幢,一幢为清乾隆年间费县知县骆大俊所立,上镌季桓子井4个大字;另一幢为嘉庆年间督粮道道员孙星衍同知县郭志青所立,上刻隶体季桓子得 羵羊之井8个大字。《国语·鲁语下》载:季桓子穿井,获如土缶,其中羊焉,使问之仲尼曰:吾穿井而获狗,何也?对曰:以丘之所闻,羊也。丘闻之:木石之怪,曰夔、蝄蜽;水之怪,曰龙、罔象;土之怪,曰羵羊。《孔子家语》作穿井得一狗。《府志》载:井甃以石,围百尺,深数丈,今淤塞,尚有丈余。

鄪,作为古地名,读作毕(bì)。后人将费县的误读作肺(fèi)音,由来已久,约定俗成。《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载:颜师古曰音秘,《通鉴》胡注:费字有两姓,一字蜚,嬴姓,出于伯益之后;其一音秘,姬姓,出于鲁季友。按春秋之初,已有费伯,不必皆出于季友也。今山东称费县读作蜚音,非是。《费县志·古迹》(光绪二十二年本)载:古费城遗址在今县治西北二十五里……附近村,曰东鄪城、西鄪城。鄪读秘,土音犹古音也。

据建国后出土的文物证明,故城曾具有相当规模。北部曾发现剑、戟、箭簇等兵器;南部靠近宁国庄一带,曾出土西汉千秋万岁瓦当,这里可能是王宫;东部靠近古城村一带,为墓葬区,曾出土各种殉葬品。

  关于古费为国为邑,史书多有记载。《沂州志·藩封志》载:鄪国,姬姓,伯爵,文武之后,春秋时去为费。《沂州府志·沿革》载:本鄪,伯国,后为季氏邑。《太平寰宇记》载:费县,古国也。《春秋·隐公元年》传曰:费伯帅师城郎,后为季氏之邑。《僖公元年》传曰: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论语》: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至汉,为费县,属东海郡;后汉,为侯国,属泰山郡……故费城在县西北二十里,古费伯国也。《山东考古录·考费惠公》载:《齐乘》:费城在费县西北二十里,古之伯国,姬姓,懿公之孙,后为季氏邑。’”《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载:《齐乘》谓:费,伯国,姬姓,鲁懿公之孙,后为季氏邑。’”《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后为鲁季氏邑。《费县志·卷一·疆域》载:伯禽誓师之时为国为邑,未有明据,迨僖公以赐季友,遂为季氏邑。

  据以上记载考证,鄪为古国,姬姓,伯爵,封国时间当在周初,即周武王灭纣,大封诸侯时。《汉书·地理志》云:周爵五等,而土三等:公、侯百里,伯七十里,子、男五十里。不满为附庸,盖千八百国。 鄪国为伯爵,在爵位上属三等,在国土面积属二等。至于《书·周书》所载《费誓》,可能有三,其一,徐戎、淮夷扰费,费国君求助于大国鲁,伯禽帅师援费;其二,费国结盟徐戎、淮夷扰鲁,伯禽率师来伐;其三,徐戎、淮夷作乱,伯禽率师讨伐,假道费国。因此伯禽在费誓师,不能证明费即是鲁地。关于费国的灭亡时间,《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载: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后为季氏邑。《左传·僖公元年》载: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鲁隐公元年,即公元前722年,那时费还为费国,国君称费伯。鲁僖公元年,即公元前659年,那时费已为邑了。据此推断,费国当在公元前700年左右,即鲁桓公和鲁庄公时为鲁国吞并,成为鲁国的一个邑。后来,僖公把它赐予季友,便成为季氏之私邑。如同三桓之一的孟孙氏之成邑一样,成邑(今宁阳县东北)原为周初姬姓之郕国,春秋时成为鲁国的郕邑。

  《山东考古录·考费惠公》载:《孟子·费惠公》注:惠公,费邑之君。按春秋时有两费,其一,见《左传·成公十三年》晋侯使吕相绝秦,殄灭我费滑。注:滑国都于费,今侯氏县。襄公十八年,楚子冯公子格率锐师侵费滑,盖本一地,秦灭之。而后属郑耳。其一,僖公元年,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齐乘》:费城在费县西北二十里,古之伯国,姬姓,懿公之孙,后为季氏邑。’”《辞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年版):费,古地名,春秋鲁邑。旧址在今山东鱼台西南费亭。高士其[春秋地名考略]:鲁大夫费庈父之食邑,读如字,与季氏费邑读曰秘者有别上述引文,提出费地有三处,即费滑之费、费国之费和费庈父食邑之费。费滑之费,乃滑国之都,在今河南偃师县西南,滑国于公元前627年为秦所灭。隐公元年,费伯帅师城郎,绝非指费滑之费。滑国有无郎城姑且不论,即使有郎城,滑国之君在称谓上也不能称费伯,而只能称滑伯,如同鲁国之君称鲁公而不能称曲阜公。费庈父之费(即今鱼台西南费亭)乃春秋时鲁国大夫费庈父之食邑,将费伯帅师城郎认作是此费,实属风马牛不相及。庈父(及其后人)乃鲁国大夫,是鲁国一臣子,怎么能称费伯呢?庈父在鲁国有无权势无考,即使专权于鲁,也还是臣于鲁。像三桓之一的季氏,虽专权于鲁,但季氏还是鲁臣,而不能称为鲁公。况《春秋》为孔子所作,三传也为其弟子或再传弟子所传,孔子及其弟子都是循礼的,在名分及称谓上很严格,对臣子,或书其姓,或直书其名,因此,对费庈父绝不会称为费伯。由此可以断定:费伯帅师城郎中的费伯,乃指费国之君,费国此时尚存在也为事实。至于其中提到的郎城,今费县境内的古费城东南30公里处,仍有其遗址。以上所论,足以证明费在春秋以前即为古封国。

  《左传·僖公元年》载:元年冬,公赐季友汶阳之田及费。鲁僖公元年,费国早已成为鲁国的一个邑,僖公赐给了季友。季友本为鲁桓公之子。鲁桓公死后,鲁庄公即位。鲁庄公与季友为同母兄弟,与庆父和叔牙为异母兄弟。庆父和叔牙想篡夺国君的权位,威胁鲁庄公死后要让位给庆父。季友忠于鲁庄公。庄公死后,季友拥立鲁庄公的儿子鲁闵公,逼使叔牙自杀。后来庆父杀了鲁闵公,季友又拥立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申为鲁国之君,称为鲁僖公。鲁僖公认为季友功劳很大,就赐给他汶阳之田及费,作为封邑。自此,费邑即成为季氏私邑。后来,鲁僖公又封庆父的后代公孙敖为孟孙氏,封邑在郕;封叔牙的后代公孙兹为叔孙氏,封邑在郈。季孙氏、孟孙氏、叔孙氏三家世世代代在鲁国为大夫,管国政,有权势。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后代,称为三桓,其中季孙氏权势最大,三桓惟季友为最矣,政由季氏(《左传·鲁臣类下》)。

  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采取了多种方法。特别是季孙氏,他以费邑为基地,极力争取民众,扩大地盘。春秋后期,季孙氏已经拥有大量私田和大批依附他的民众,私家武装也有7000人,力量超过了鲁国国君。鲁襄公十一年(公元前562年)春,季孙氏同孟孙氏、叔孙氏一起,将鲁国的土地一分为三,一家一份,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三分公室。季孙氏顺应历史潮流,进行适当的改革,采取了一些发展生产的措施,得到了民众的支持,势力格外强盛。鲁襄公二十九年(公元前544年),季孙氏趁襄公到楚国去的机会,乘机又夺取了卞地(今山东泗水),襄公吓得几乎不敢回国。季孙氏势力越来越大,成为鲁国的实际执政者。鲁昭公五年(公元前537年),以季孙氏为首的三桓四分公室,季孙氏独得两份,孟孙氏和叔孙氏各得一份,三家把公室的军赋抢得干干净净,公室彻底破产了。鲁国人民只向三家纳征,再由三家转而向公室进献,鲁国实际上已分成三国,季孙氏完全执掌了鲁国的大权。

  三桓同公室斗争中,孔子是站在公室的这一边的。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年)孔子任鲁国大司寇时,为了削弱三桓以强公室,向定公建议:家不藏甲,邑无百雉之城,今三家过制,请皆损之(《孔子家语·相鲁》)。欲堕三桓之都。先拆毁了叔孙氏的郈邑(今东平县南)。堕费时,费宰公山不狃乘鲁国国都曲阜空虚,率费人攻曲阜,孔子命句须和乐欣二大夫率部反击,败公山不狃于姑蔑(今泗水县东),公山不狃逃奔齐国,遂堕费。《论语·阳货》称:公山弗扰以费畔,即指此事(公山弗扰即公山不狃)。在拆孟孙氏的郕邑(今宁阳县东北)时,受到孟孙氏家臣公敛处父的抵制,结果堕郕失败,三都只堕了两都,至此而半途而废。这就是历史上的堕三都

   续山东考古录·卷二十》载:悼公时,鲁如小诸侯,卑于三桓之家。鲁元公二年(公元前427年),季氏虽然在鲁国专权执政,但不甘心做鲁国的臣子,遂据费自为国,做起国君来。

  《汉书·地理志》载:东海郡,高帝置……费,故鲁季氏邑。《费县乡土志》载:汉高帝,灭西楚,定天下,始置费县。综上所述,费在西周至春秋早期为鄪国,春秋至战国早期为鲁国费邑,战国中期自称为费国,西汉初年置费县。西汉始于公元前206年,自那时置县起,至今已近2200年。

旧县志只记了战国时费称费国,而春秋以前费为封国之事成为历史之悬案。为考此事,特撰此文,以释旧志留存之疑。

(摘自:1992年《费县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