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世之情(去年中秋的感悟)
(2009-05-13 14:13:58)
标签:
情感 |
分类: 散文隨筆 |
(這篇文章是我在去年中秋時的舊作。近來汶川大地震一周年,無意間又翻到此一作品,特別貼在這兒與大陸及各地的朋友們分享。)
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無窮矣,江月年年只相似。
──唐‧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憶起去年中秋,香港好友俊賢剛到台灣讀書,惦記他身處異鄉難免有的寂寥之感,特地邀他一同回台南老家,體驗台灣獨有的中秋烤肉風俗。那晚,親戚們齊聚在老家門前的庭院,大伙兒忙著生火、搭架子,表弟們在一旁玩耍嬉鬧,台中的好友心浩也一起來湊熱鬧。姑姑們展現南部人濃厚的人情味招待遠到而來的俊賢,一邊一塊兒吃著大姑姑從夫家台中帶來的糕餅特產,一邊俊賢亦送上香港老字號的榮華月餅禮盒。深夜,我們幾個填飽肚子的年輕人擠在房裡看DVD片租回來的恐怖片,一片漆黑中,氣氛著實詭譎。樓上的廳堂,爸爸點燃香燭,擺上一盒月餅及幾棵柚子,拜祭祖先及家中供奉的神明。裊裊香煙裡,湊和著房中表弟們的尖叫聲,團圓的氣氛濃烈得化不開,中秋,一個作為中國傳統節日的意義得以延續,而人與人的情感,也因此綿延繾綣、無盡無息。
上學期在台大,選修了一門中文系李惠綿老師所教授的課程──「中國文學史概說」。李老師從小因延誤就醫,患有小兒麻痺症,身體因此有了殘缺。但她以驚人的毅力,一路從台南鄉下靠爸爸一人背著來到台北,用人類最原始的爬行方式爬入了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設立的振興復健中心。經過幾個月的療程,她終於撐著拐杖站了起來。如今,她因年紀增長,生理狀況逐漸衰弱,必須改以輪椅代步。但她仍以鏗鏘有力、高低迭宕的聲音引領我們進入中國古典的文學世界,使我們在唐宋詩詞中對人生意義有了多層面的感悟,在元明戲曲裡對世間的悲歡離合有所喟嘆與振奮。記得李老師曾說,因為古典文學使她的生命得到滋潤,而能形殘神不殘,超脫滾滾塵世的愁情煩事。她告訴我們,這輩子不信基督、不信佛陀,卻在中國的老莊思想裡得到養分,相信人終究歸結於一顆種子,而唯有精神不死,如同關漢卿筆下在法場上指天罵地的竇娥,小小的身軀,要使六月飛霜,要讓楚旱三年。
中國人過三大節,無論春節、端午、中秋,講究的都是「團圓」二字,尤其在八月十五中秋夜,飄泊在外的遊子心中總懷著一輪明月,那是對親人的期盼、故鄉的記憶,只要抽得空來,總得回家一趟。中國人對於月亮有許多美麗的傳說,幾代下來的騷人墨客,亦流傳給這個民族的子民不少動人的詩篇。從小我們便吟唱的宋詞<水調歌頭>,那蘇東坡以清逸的文采揮毫而出的千古名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至今仍被人們作為在此一佳節最深的祝福。人生走到最後,猛回首,名與利皆不足惜;真正珍貴的,不正是幾個生死至交、骨肉兄弟把酒言歡,與親朋好友共賞明月、談笑風聲嗎?
每每到了佳節,總會想起這苦難的人間,仍有廣大的一群人,他們流離失所,無法在這般的良辰美景與親人團圓。今年五月十二日,四川發生有史以來空前的劇烈地震,其所造成的災難難以估計,人與人骨肉分離的痛更是無法衡量。八月十四日,我隨著青年發展基金會到北京參加奧運青年交流,與北京四中同學在四中禮堂彩排翌日即將登場的節目主持。就在我們正準備順稿的時候,四中的一名老師輕輕說了一聲:「有四川災區的同學來看我們。」剎那間,幾個天真的臉龐出現在我眼前,我看著中央一個渾身散發陽光氣息的男孩子,他的眉宇之間透露的是一股很運動、很活潑的熱勁,然而我卻難以避免地同時注意到他缺了一條腿的下身。那是非常震撼的一刻!我的心裡湧起的是一陣不捨之情,但我卻必須迫使自己抑制住這份感覺,在表情上不露出一絲異狀。當他們聽到我來自台灣,臉上不由自主地便泛起一抹微笑,散發出一種大城市的孩子少有的友情信號。我強作自然地問起他們的名字,至今還忘不了,那個斷了條腿的男孩,笑著告訴我名叫「廖波」,波浪的「波」。
在我心裡,只要一提起「四川」,便翻捲起好多幅畫面,那些從小便擔負起家計、孝順父母、尊敬師長、敬軍愛國的孩子,由於來自貧困的山區,反而比城市富裕的孩子更來得成熟懂事。聽到他們從身困地下好幾尺的土堆中被救出時,仍不忘喊著「謝謝叔叔」,人與人之間的感情,在這一刻深深往我心底躦。如今,更常出現我腦海的便是廖波,深信他小小的心靈便體認人生的無常,未來的成就必定不凡;但願他此後的生命,不再如波浪那樣起伏不定,而能一帆風順地抵達成功的彼岸。
猶記上學期,在一次「中國文學史概說」的課堂上,李惠綿老師帶著我們一起讀唐朝詩人張若虛的<春江花月夜>。「春江潮水連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 灩灩隨波千萬里,何處春江無月明。/ 江流宛轉繞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 空里流光不覺飛,汀上白沙看不見。」一開頭的詩句,便將海上生明月的壯闊景觀用精鍊的幾個字給描繪出來。「春江花月夜」這個題目,本身所含的五個字,便字字都是詩眼,皆為歷代文人反覆詠嘆的主題。然而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師以她自身的人生境遇,所作出的獨到註解:「春可盡、江可流、花可謝、月可虧、夜可了,這些自然的景色都還會去而復返,但人與人之情,僅止一世。」李老師帶著哽咽的語調,告訴我們:「我不相信前世、不奢望來生,我只願意把握當下,珍惜與身邊人的情感,珍惜那正在流逝的每一分、每一秒。這輩子,也就夠了。」
人與人之間,僅止一世的情感,不用太多的浪漫想像,不是遙不可及的神話傳說,而正流淌於我們眼前、我們身邊;當下,那些親人,那些摯友,正是我們所應該關懷的。人與人之間,僅止一世的情感,無論是友情、親情、愛情,都該存乎於一顆真誠的心。中秋,上天賜予中國人最美麗的日子,伴隨散居各地的人們糾結的心靈,跨越地域的藩籬、時間的鴻溝,海角天涯,共賞一輪明月。
二零零八年歲次戊子中秋前夕, 九月十二日凌晨寫於台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