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2015-05-08 18:03:08)
标签:

彭林教授

清华大学

文化中国

文物精品

分类: 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羲和四子敬受民时

天文学是我们人类最古老的科学之一,在远古时代人们一到夜晚就仰望星空观察天气的变化,进而寻找它运行的规律,在中国也是一样。中国人有一句话叫言必称尧舜,在《论语》里面说祖述尧舜,我们把我们的文明史往往追述到尧,在我们古老的文献《尚书》里面第一篇就叫《尧典》,是记载尧那个时代所发生的一些文化现象。那么里面首先提到的就是当时的天文。
我们翻开《尧典》一开头就说尧命令羲和二氏历象日月星辰敬授民时。下面具体解释羲跟和二氏实际上有四个,一个叫羲仲一个叫羲叔,一个叫和仲一个叫和叔。舜就命令这四个人分别到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去去观察天体运行的规律,然后来给广大的民众以历法,什么时候开耕作了,什么时候该管理了,什么时候该收割了,什么时候该冬藏了。
http://s2/mw690/001L4S1Fgy6RUbaJln341&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大家来看我们《尧典》上的这样一段话,里面就提到这个羲仲他所在的地方是东方一地方叫旸谷,他在这个地方,他要观测的一个核心叫做日中星鸟。那么这个里面我们首先说什么是日中,当时我们中国人把一年的时间长度按照日影它的长短定了四个最重要的节点,一个叫春分一个叫秋分,一个叫夏至一个叫冬至,简称叫二分二至。那么这个羲和四子分别要去观察什么时候到了春分了什么时候到了秋分了,这个春分和秋分就是日影就是白天跟黑夜的长短是一样的,所以叫分嘛,春天春分白天跟黑夜一样长。秋天也有一个这样的节点,白天跟黑夜一样长,那么在春分跟秋分的中间有一个点,白天是一年当中最长的一天,相对来说晚上的时间最短,这天白天特别长所以叫日永,在汉语里面永就是长。那么和它相对的一点,就是这一天晚上的时间是一年当中最长的一天,白天是最短的一天,所以叫日短。那么确定这四个点的标志,就是天上有四颗星,在春分这一天,我们在正南方,在昏时观察的时候,有一颗星叫鸟,那么在昏时在南中这个地方经过的时候这一天就是春分。
《尚书》里把它叫日中,一天是平分的,这个羲仲就负责在旸谷这个地方,东方的旸谷观测,如果这一天这个鸟星,从我们南正的这个地方出现了,那么这天就是春分了,就告诉天下开始要到地里面去劳作了。
另一位叫做羲叔,他被尧指派到南方一个叫南郊的地方,他的任务是观测一颗星叫大火星,这个在中国历法当中非常重要的一颗星,那么当这颗星在昏时南中出现的时候这一天,夏天在白天的时间最长晚上最短这个叫日永
这一天就是夏至。
然后还有命令和氏的两位,一位叫和仲,和仲就到西边一个叫昧谷的地方观测天,如果观测到一天就是白天跟晚上是一样长的,《尚书》里面把它叫宵中。这天在南方出现了虚这颗星,那么说明秋分到了。
最后一位是叫和叔,和叔奉命到北方叫幽都的地方,他在这里就观测,如果在这一天昴星在南正的昏时出现了,这一天白天是在一年当中最短,晚上的时间最长,那么这一天就是冬至到了。
所以当时羲和四子就是观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叫二分二至,然后来告诉老百姓这个时候应该在做什么,所以我们中国的历法是跟我们古代的农业密切相关的。到了元代的时候有一个历法叫《授时历》,敬授民时它的出处就是《尚书·尧典》第一篇命令羲和四子敬授民时,所以中国古代的天文学是跟中国古代的农业密切相关的。

http://s10/mw690/001L4S1Fgy6RUbjbGEV89&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当时我们中国人把一年的时间长度按照日影它的长短定了四个最重要的节点,一个叫春分一个叫秋一个叫夏至一个叫冬至,简称叫二分二至。南中。羲仲观察春分,羲叔观察日永,也就是夏至;秋分为宵中;冬至。
元代《授时历》
 
二、上古天文观测仪器
那么到东南西北四方去观察四仲中星是在什么地方,那么《尚书》里面说南中,所谓南中就是南方的一个,一个正中就是正南的方向,它都在昏时统一的方向观察常识告诉我们,这个南中要是选的不正或者它实际上它不是正中它偏了几度,那整个的观察的时间全部要发生错动。古人是怎么求得这个正确的南中的,我们在一部古书
一部中国最早的数学类的著作叫《周髀算经》里面看到是通过一个东西叫表这样一个工具非常简单的一个工具来求得的。所谓表呢,大家如果到过北京天安门就看到华表,对不对,中国人古代的表是测时用的,所以我们手表对吧还叫表,这表实际上就是一根一定长度的一根杆子,那么古人发现把一根杆子,他把它叫做表立在地上,那么每天不同的时段这个太阳照射它,那么这个投影在地上的位置它是变化的,那么我们可以通过测它的方向,我们来求得正中和正南。具体来说,早晨太阳投给这个表的一个影子的点,最早一点把它记录下来
到了傍晚,太阳快要落山的时候,它在另一个方向投下一个点,那么我们把这两个点连接起来,然后从这个表的这个方向向正南做一个垂线和这条线做一个垂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正南的方向,它相反的方向就是正北,它有东西南北。所以中国的古人就是用这种极其简单但是极其科学的方法来求得这个东南西北的最正确的方向。
 
http://s5/mw690/001L4S1Fgy6RUbUrjDKb4&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http://s11/mw690/001L4S1Fgy6RUbT8aBYaa&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尧典》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到,当时已经有一些天文仪器,所以《尧典》里有句话,叫做在璿玑玉衡以齐七政,这个里面的璿和玉这两个字实际上是指当时的一些装饰这个仪器的东西一些美玉,这个玑和衡就是当时观察天文仪器的工具,这个玑呢有一点类似于后世的叫做浑天仪的东西,那衡的是一根杆子就是观测星空的。实际上我们后来的天文仪器主要的构件主要是这两项一个是衡一个是移动的,这两件仪器非常地漂亮,上面分别用璿用玉来装饰它。用它以齐七政,所谓七政就是日月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一共是七颗星,我们就是用璿玑玉衡来观测日月和五大行星在天体这个背景下运动的路线
http://s2/mw690/001L4S1Fgy6RUbWs7O921&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三、中国上古的四分历
那么我们在建立一种历法的时候有一个最基本的一个要求,就是要知道这个一年的时间长度,我们通常就是把
太阳视运动的留下的一个周期的轨迹,我们叫做一个太阳年,俗称叫阳历。世界上有很多的历法,它们就是完全是太阳年,比方埃及人古代埃及人他们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就是尼罗河它定期泛滥,每次泛滥的时候天狼星偕日升,泛滥的这一天早晨天狼星跟太阳同时在地平线上升起。那么到第二个周期出现的时候,这个长度正好是一年。他们是这样的方式。
中国人的历法跟它有点不一样,在《尧典》里面有这样一句话,期三百有六旬有六日,中国人通过长期的观测发现,一年的长度这个太阳年的长度是366天,可是中国人看这个历法,它不这么简单它不是光看太阳,它兼顾月亮,在中国的历法里面,这个月亮是非常重要的,一年呢我们发现月亮有圆缺一次,它是一个相对固定的一个周期,那么这个一年里面呢,大致上包含了十二个月,可是这里面它产生一个矛盾了,这十二个月亮的圆缺的周期跟太阳一年366天的长度它是不相等的,具体来说我们这个一年当中,有六个大月六个小月,这个大月一个周期是三十天,小月是二十九天,那么把这十二个月的时间长度加起来只有三百五十四到三百五十五天,那么这样就比一个太阳年的长度要少十天或者十一天,那么好了这个一年它会多出来十天到十一天,那就很麻烦了,如果三年下来就是要多出来一个多月,五年就多出来将近两个月,如果不及时的调整,最后我们这个冬天就会变成夏天,春天可能就变成了冬天了。所以中国人在很早的时候,我们在《尧典》里面就已经意识到,以闰月定四时成岁,就是在我们十二个月结束之后,我们已经清楚地意识到这个时间已经多了十天到十一天了,两年下来就二十多天了,所以我们在古代这个每个五年叫做五岁再闰,有两个闰月就插进去两个月,那么七年要三闰,十七年九闰,就是要往里面把时间调整使得这一个我们的中国按照月亮来确定的月能够跟这个太阳回归年的周期
能够适应。那么我们在商朝的时候这一个闰月一般是摆在岁末的,所以在甲骨文里面十二月之后有十三月,有的时候甚至有十四月,这样使它这个的长度,始终能够跟太阳年的长度相一致。那么后来随着历法的进步,开始按照实际的天气的情况,要把这个闰月放到春天或者放到夏天或者放到秋天,使得我们历法它始终要和这个季节气候相适应。
所以要了解中国文化一定要知道中国的历法叫阴阳历,意思就是说它完全了解一个阳历的时间长度,但是它有自己的特色,它要根据月亮的圆缺来安排这个时间段,那么在尧的时候我们已经知道这两个差距是十天到十一天,所以我们又能够非常主动地通过闰月来调整它使两个能够同步走。这个在西方人的历法里面是没有的现象,西方人的历法里面一般来说它不太考虑这个月亮,那么今天中国的历法我们完全采用西方的历法,现在我们讲今天是一月一号,那么它跟月亮没有关系,我们说是正月十五,那很可能天上月亮影子都看不到,但在我们中国这个本身的历法里面,初一是看不到月亮的月亮慢慢地大,那么到十五一定是圆月。那么到月底又没有了,所以这是一种非常方便的历法,我们古人抬头一看就可以知道,这大概是这一月的哪一段。现在我们采用了西方历法,那么这个意义呢很多人就不知道了。
中国人呢就是立一个表来观测日影,其实还有很多很重要的发现,我们在《周髀算经》这个书里面看到就是在春分跟秋分这一天,这个太阳是从正东升起正西落下,所以这一天它白天跟晚上是一样长,那么在冬至这一天就不一样了,在这一天这个太阳呢是从东南升起从西南落下,所以这一天我们显得白天特别的短,这个晚上特别的长。到了夏至这一天,情况相反了,这个太阳呢是在东北方向升起在西北方向落下,所以这一天显得白天的时间特别长,晚上的时间特别短。
http://s13/mw690/001L4S1Fgy6RUcaYsTq9c&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那么我们中国古代的这个习惯非常重视二分二至里面的冬至,如果读过中国《周易》的朋友或者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朋友就知道,我们把这个冬至呢有一句话叫冬至一阳升,就是到这一天这个黑暗最长的那一天过去了然后白天渐渐的长了,所以我们在一个回归年的长度里面我们从冬至开始转一圈再回到冬至,我们把它叫中国人的意识上的一年,那么我们观测冬至这一天的日影,发现它时间它那个点这个投影下来那个点它是每年不一样。在我们河南的登封县有一个很有名的古迹叫周公测景台,那么我们来看这张测景台的照片,它是一个象门一样的,太阳光从这个里面射进去,射进去以后它在地上有一个刻度,有一条很长的就好比是把这东西倒在地上一把尺子上面有刻度,那么发现在冬至这一天这个太阳在这条表上面的投影,它每年不一样。大致上每年往后要推迟六个小时,那么第二年再推迟六个小时,第三年再推迟六个小时,第四年再推迟六个小时,然后到第五年它又回复到
原来的那个位置,那么古人从这个上面就意识到,这个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实际上这个一天是给四年分的,这个结论跟我们现在的现代天文学的研究的结果是完全一致的,我觉得这很高妙,其实我们说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其实没有一天叫四分之一的,但是古人就通过这样一个叫做表的仪器很简单的仪器,就发现每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那么这种认识反映在中国的历法里面,我们读《史记》就可以知道,我们中国有古六历,第一个叫黄帝历,第二叫颛顼历,第三夏历殷历周历鲁历,那么这古六历实际上这是一个体系的就是都认为一年是三百六十五又四分之一天,所以叫四分历,经常有朋友读到这里不明白为什么叫四分历,因为它是把最后一天分在四年已经有这样一种认识。

http://s3/mw690/001L4S1Fgy6RUcJlKTw52&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河南登封“周公测景台”我们中国有古六历:黄帝历、颛顼历、夏历、 殷历 、周历 、鲁历
 
四、北极、北斗和二十八宿
那么在我们中国传统的天文学体系里面最核心的最重要的一颗星我们把它叫北极星。古人的观测发现在整个晚上天体都在运转,这个运转的过程当中只有一颗星它是不动的,这是恒星里面最特殊的一颗星。读过《论语》的朋友知道里面有这样一句话叫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就是你做一个有德的执政者,那么你好比是北极星你站在那你不用动,所有的星都会拱卫着你来运作,这个北极星在西方的天文学这个体系里面实际上就是小熊星座里面的α星,这颗星我们古人发现它很特殊,除了《论语》里面。另外在《吕氏春秋》的《有始篇》里面也提到说这个极星与天俱游,它跟天体是一起运转的,而天极不移,这是一个极它不动的,实际上到后来古人慢慢地发现,它不是我们所希望的那个理论上的天极,它只是离天极最近的那颗星,实际上它也是有很微小的移动的。
http://s16/mw690/001L4S1Fgy6RUd0P8n5ff&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我曾经打一个比方就好比我们在屋子里面吊着一个电扇,那么这个电扇它在转动,而这个杆子看起来不动,实际上它有个非常轻微的一个移动,这是一个很没有办法的事情,确实是我们在离这个天极最近的地方能找到的一颗亮星就是中国人称为北极或者叫北辰的这一颗星。和这个北极星关系最密切的是北斗七星,这个北斗七星呢西方好像叫大熊星座,这个星它的样子很象一个斗,所以在《诗经》里面,中国的《诗经》里面有这样句话,叫做唯北有斗,不可以挹酒酱。古人很幽默说北方星空有一个北斗星,它太象一个斗了,很可惜它离我们那么遥远,不可以拿来我们去舀酒舀酱。有这样的说法,那么也有一种说法,我们是把这个北极星比作天帝,它是安坐不动的,这北极星就像一辆它的车子,大家一看看看那个样子,确实也很像一辆车子,这个车子它在非常靠近天帝,也就是北极星这个地方,它一年四季都在天上奔走。
 
http://s14/mw690/001L4S1Fgy6RUdaUC8l5d&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诗经》
http://s10/mw690/001L4S1Fgy6RUdd0WOlc9&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http://s15/mw690/001L4S1Fgy6RUdF7u7s7e&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http://s5/mw690/001L4S1Fgy6RUdDCFF2b4&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http://s10/mw690/001L4S1Fgy6RUdSUgGdf9&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那么对中国人来讲这个北极星呢就是黄河流域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北极星,天文学的词语叫做恒显圈里面。那么中国人观察这个北极的时候发现它跟我们的季节有非常直接的一个联系,斗柄指东的时候天下皆春,这斗柄指着南方的时候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所以我们古书里面讲天跟我们人间它是合一的,这个北斗七星呢《史记》里面说好比是帝的车,它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就是天下的春夏秋冬都有它的,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诸纪皆系于斗,这个北斗我们现在还讲到对于中国的重要性
对于它在中国历法当中的地位,大概是其它文明里面所很少有的。
那么好这是北极跟北斗七星,那么大家知道我们这个地球呢,拿我们今天的知识我们知道,如果这地球南北有个轴,这个地轴它不是垂直的,它有一个倾角,有个倾斜的一个角度,那么由于它有一个倾斜的角度就使得我们地球上的这个天气的变化出现了一些很特殊的现象,那么我们这里先不去细谈这个东西。它有个倾斜的角,这个角好比是轴的轴端,这个离它最近的是北斗七星,另外古人为了进一步要观测记录研究这个天体,古人的观念天是圆的,天是象一个球体,这圆的这一端是北极北斗再往下,再往下有个很重要的一个星空区,这个星空区就是黄道的一个轨道,在这个下面什么叫黄道,我们要稍微解释一下,我们普遍人的感觉是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但实际上现在的科学知识告诉我们,地球是绕着太阳转的,可是古人得到的感觉跟我们相反,我们太阳是绕着地球转的。那么古人就观察这个太阳视运动,我们老是看着太阳它在天上视运动留下了一个轨迹,我们把这个轨迹叫黄道那么这个地球它除了黄道,这样一个很重要的一个轨迹之外还一个天球赤道,刚才我们讲到古人认为天是一个球型的,那么它一个最大的一个圆面叫天球赤道。天球赤道它跟黄道不是并行的不是重叠的,它有一个夹角有一个这样的夹角,古人在这个黄道和天球赤道这一个带里面,他需要建立一个坐标体系,具体来说他需要选择一定的恒星。若干个恒星作为一个基本的一个坐标,那么选择这个坐标意义在哪里呢,就是太阳月亮五大行星以及我们天体里面可能出现的各种变星各种奇异的星象,那么我们在记载和表述的时候就是有了一个基础。
比方说我们读苏东坡的《赤壁赋》里面讲到月亮徘徊在斗、牛之间,斗跟牛就是天上两个恒星,它告诉你此刻这个月亮在哪里在斗跟牛这个地方。那我们在甲骨文里面有一条卜辞,说某一天观察天象发现有新大星并火,这个火也是天上的一颗恒星,所以古人在晚上看到突然有一颗新的从来没见过的一颗很大很亮的星在往火这个恒星靠拢,现在我们一般的天文学家研究的结果认为这是一颗变星,它突然发亮了。那么这个星象呢,如果我们只是说天上突然出现了一颗变星,这个没有任何意义,一定要说是在哪一颗恒星的附近或者说哪两颗恒星之间。那么这样呢,我们在黄道跟天球赤道这一个区域里面,中国人就选了二十八颗恒星来作为一个坐标体系,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二十八宿。
http://s13/mw690/001L4S1Fgy6RUe6IAwc1c&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那么中国的二十八宿这个体系,现在我们在战国后期的一本文献叫《吕氏春秋》里面就已经有了非常完整的记载。那么这个二十八宿呢,中国人按照四季四时,这样一个基本的格局,把它切成四块,那么我们分别把它叫
东宫 南宫西宫北宫,每一个宫都是七颗星叫东宫七宿南宫七宿,西宫七宿北宫七宿。人类有一个共同的习惯我们都喜欢把天上的一些星座我们把它想象成或者理解为一个动物某一个动物,西方也是大熊星座小熊星座
猎户星座等等,他们也是这样 中国也是这样,我们认为这个东宫的七宿它很象一条龙 它是主春,这七颗星叫角 亢 氐 房 心 尾 箕。那么南宫七宿呢它很象一个朱雀 象一只鸟,它是主管夏天的,这七颗星叫井 鬼 柳 星张翼轸。那么西宫七宿呢,古人认为它很象白虎它是主秋的,这七颗星是奎 娄 胃昴毕觜参。北宫的这个星呢,古人认为象玄武,这个玄武就是说到底是什么比较玄,一般认为是一条蛇加一个龟,那么北宫玄武它是主要冬天的七颗星,这七颗星一般的中国人都耳熟能详,叫做斗牛女虚危 室 壁七颗星。
那么这个在黄道跟天球赤道附近这个区域确定的二十八颗星呢是我们观察行星运行以及特殊天象的一个背景,也是中国人绘制星图制定历法的一个基础。我们还可以参照月亮在星空当中的位置,也可以推测太阳和恒星的位置
到了晚上这太阳看不到了,但是我们依然可以知道,这个时候按照它的轨道,它在什么位置,那么还可以在我们历法上,有个很重要的概念叫合朔,这样一些非常复杂的天文现象,我们都是借由二十八宿这样一个座标体系建立起来的,所以讲我们中国古代天文学一定离不开这二十八宿。

 五、恒星体系为何取二十八之数
说到二十八宿我们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可能我不说大家心里面都在想,就是为什么是二十八它不是二十九呢,不是二十五呢为什么是二十八呢,这个问题我们从中国古代的文献里面可以得到一个很明白的一个理解。就是古人认为这个二十八是跟一个恒星月就是月亮走的一个周期大概有关的,所以在吕氏春秋里面有篇叫圜道,它里面就说到月躔二十八宿,月躔就是月亮停留的地方,在汉代有一本书叫论衡,里面有一篇叫谈天,里面也说这个二十八宿是日跟月的舍,其实书舍书舍,中国人经常把这两个字它是并列的同,他认为是太阳或者月亮停留的地方,那么他打比方就好比当时有邮亭,我们在汉代的时候,送邮件是每隔多少地方就有一个邮亭,往往是送的人送到那里了,他要休息第二天再走。
在史记的律书里面凡是引到二十八宿它都称为叫二十八舍,书舍的舍二十八舍。在古代印度也有二十八宿,在他们的语言里面,这二十八宿称为纳沙特拉。在阿拉伯世界里面称为马纳吉尔,这两种语言里面它实际上要翻译过来,准确的意思都是月站,这个月亮它在天上走呢它要一站一站地走,那么一个恒星月它的长度大概是拿我们今天精确的测量是27.32166日,那如果我们取个整数就是二十八宿,那么它由于是在二十七到二十八之间,所以我们古人曾经有一段时间是用二十七宿的,实际上就是把冬宫七宿里面的室跟壁这两个宿把它合成一宿,这样就成了二十七宿了,但后来我们又把它固定为二十八宿。

http://s2/mw690/001L4S1Fgy6RUeTm1Q521&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那么这样一讲呢可能大家又会产生一个认识,就是二十八宿它是平均分布在赤道跟天球赤道之间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我们把周天360度÷28,那么平均应该是13度多一点,这个二十八宿里面呢,它这个距度实际上是不等的,井宿是最宽它有33度,觜宿它是最窄只有2度,其它的也不都是13度。所以讲到这里我们应该要有这样的一个概念,就是所谓二十八宿是在黄道跟天球赤道交叉的这个带里面不平均的选取了二十八颗恒星,这二十八颗星它并不一定就是月亮每天走一个站,我们只是选了二十八个定点或者叫标准点,就好比现在我们有个旅游团到北京去,我们选取故宫天坛颐和园,这些我们作为我们了解现在这个旅游团到了什么地方了,但这些点它不是平均分布的,那你如果告诉我你在故宫跟天坛之间,那么我就大致上知道。你说在圆明园和颐和园之间,如此而已它这个意思呢实际上是给了你二十八个散布在天体的一个观测的点,如此而已。并不一定真的是月亮每天是
从这颗星走到那颗星。

六、二十八宿体系起源于巴比伦
那么大家知道,从十八世纪开始一直到十九世纪初有大量的欧洲传教士来到中国,他们到中国研究中国文化的各个方面,其中有个法国传教士他的中国名字叫宋君荣,另外还一位英国学者科尔布鲁克,他们对中国的二十八宿
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当时他们为欧洲的一些天文学的知识带到中国来的时候,他同时发现中国的天文学有己的体系,他们就把中国的这二十八宿以及印度的二十八宿体系介绍到欧洲,引起了国际学术界的兴趣。
大家发现除了中国印度之外在伊朗埃及阿拉伯世界的天文学体系里面都有二十八宿。这个体系首先是在哪一个地区发明的,后来它是通过一个什么样的传播路线传到世界其它地方去的成为国际天文学界讨论的一个热点,在学术界曾经有过一个思潮,认为人类的文明是一源的就在巴比伦的新月形地区,他们认为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什么农业呀等等的包括天文学在内都是最早由这个地方发明,然后传到世界各国的。所以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个二十八宿最早起源于巴比伦,然后再传到阿拉伯印度和中国等等其它地区,这种看法在国际学术界非常的盛行。比方说英国学者艾约瑟基思,德国学者韦伯奥尔登贝格博尔等等都是持这样一种看法的,日本有一位非常著名的天文学史的一个学者叫饭岛忠夫,他把这种说法把它具体化,他说在公元前331年马其顿王国的亚历山大大帝,当时灭了波斯帝国,他的势力他的版图一直推到中亚,那么这个文化对亚洲地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所谓二十八宿就是在这个时候传到中国和印度的,这种说法有没有道理,我们粗粗地一想觉得它很有理,因为巴比伦有一个黄道十二宫,我们中国人把周天也分成了十二辰,用子丑寅卯这十二个地支来命名这个十二辰,有些学者认为这个十二辰实际上就是黄道十二宫传到中国来了,我们把它吸收了消化了,稍稍地换了个说法而已,这个说法如果我们仔细地去推究它,可以发现呢它是站不住的。
巴比伦的黄道十二宫它完全是根据黄道来确定的,巴比伦把太阳视运动的回归年分成了十二个月,所以它认为太阳每一个月进入一宫,它这个月跟月亮没有关系,实际上它主要是指分成十二份,太阳每个月进入一个宫,这叫黄道十二宫,那么这个跟二十八宿实际上没有关系。我们现在可以看一直到公元前三世纪塞琉古王朝时期的
巴比伦的泥版文书里面,它采用的天文的这样一个体系呢它还有一个黄道体系,它跟月亮没有直接的关系,而中国的二十八宿主要的关注点是月亮的视运动,我们这个二十八个标志点是跟月亮的视运动密切相关的,而且在中国二十八宿体系里面一定是跟四象这样一些东西密切相关的。尤其要指出的是在巴比伦的泥版文书里面,我们到现在没有发现二十八宿的痕迹,它里面的这个星空体系的标准呢,有一种完全跟黄道十二宫没有关系的一个三十一个标准星的体系,三十一个标准星的体系是在公元前312年到公元前64年塞琉古王朝时期所使用的。那么和它相当的中国的汉代我们的星空体系跟它是明显不同的,我们曾经发现过一个西汉汝阴侯的一个墓葬,这个墓葬里出土了二十八宿的名称,那么我们把这个体系跟巴比伦的三十一个标准星做比较的话,就发现里面只有三颗星是相合的其他的完全不合,那么证明巴比伦的三十一颗标准星的体系跟我们中国二十八宿的星空体系根本就不是一回事,不存在巴比伦把二十八宿传到中国这样一个现象。
巴比伦黄道十二宫
http://s2/mw690/001L4S1Fgy6RUfoNTLH01&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巴比伦三十一颗标准体系
http://s13/mw690/001L4S1Fgy6RUfwBkg4ac&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七、二十八宿体系起源于中国
中国印度阿拉伯埃及这四个地方二十八宿体系应该是同出一源的,那么这四个地方它有个谁先谁后,有一个这样的问题我们来分析一下。阿拉伯的马纳吉尔他这一个星名表现在经过研究它完成的年代是在古兰经写定之前,这个年代不会早于公元前2世纪,它是年代比较晚的。埃及二十八宿的时代和阿拉伯世界的比较接近或者稍前,大概是在公元前3世纪以后的科布特时代。
那么中国的情况不然了,中国文献里面有关二十八宿的记载呢年代要早的多,比方我们在汉代的史记淮南子的天文训,再早一点礼记的月令,吕氏春秋的十二纪这个里面都有关于二十八宿的一个完整的记载。只是个别星宿的写法略有差异而已。此外我们在长沙马王堆汉墓里面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它这个年代是公元前大概170年,这个里面也有完整的二十八宿的星名,这个都说明呢我们二十八宿的记载资料不仅多,而且年代早,还有些文献虽然年代比较晚,但是它里面引用的材料这年代是很早的,比方我们唐代有个有名的一本书叫做开元占经,那个里面引用了战国时代的一个叫做石氏星表的资料,这个里面也有二十八宿的名称,这个石氏星表呢大概是公元前4世纪的材料,这个里面谈到了这个时代的二十八宿的距度。这个年代大概是在战国时代,所以证明最晚最晚在战国时代我们这二十八宿的体系已经基本完备了。
可是有一些西方学者的看法跟我们很不一样,有一位英国学者白赖南,另外还有一个美国学者叫伯吉斯,他们认为中国的二十八宿应该是从印度传进来的,理由是二十八宿的名称有一些跟印度的梵文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他们这些看法,在学术界也有很多反对的,在这里我们要提到日本京都大学的前校长著名的天文史学家新城新藏先生,很多中国人读过他的书叫做东亚天文学史,那么他认为这个二十八宿最早是在中国形成的,具体的年代是在周初或者更早这个时候,到了春秋中叶以后这个二十八宿就开始传到中亚传到印度,最后传到波斯阿拉伯这些地区,这是新城新藏先生的意见。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跟印度的二十八宿体系它的异同。首先我们要肯定这两个二十八宿的体系非常相似的,我们把中国二十八宿的古距星和印度二十八宿体系里面的联络星相比较有九个相同,如果把后来的二十八宿的距星和印度的联络星相比竟然有十一个是相同的,这是一个。另外中国在古代的时候曾经把二十八宿里面的营这个星称为叫做西萦,把壁称为叫东萦,就是说曾经把两个合并在一起就叫萦,那么在印度古代的经典里面也是把这个室和壁合在一起,所以他们也有一个二十七宿的这样一种叫法,这是两者非常相似的地方。此外还有一个就是二十八宿,以哪一个星宿作为起点,那么中国跟印度都把角,角亢氐房心 尾 箕,把角作为起始的一个星宿,这个两者是一致的。
但是我们更应该指出中国和印度的二十八宿体系也存在着许多的不同之处,我们中国著名的考古学家已故的夏鼐先生曾经指出印度的月躔体系它有二十七宿跟二十八宿两种体系,而两种体系使用的比较多的是二十七宿,那么印度二十七宿,它星的宽度相同的是比较多的。而中国的二十八宿宽窄的程度基本上是不等的,这在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这是一个重要的不同。另外我们看印度的二十七宿或者二十八宿这个体系里面它使用的星这个特点跟我们不一样,首先他们喜欢使用亮的星它这个体系里面使用一等星以上的一共有十颗,不太亮的四等星以下的才三颗,这是它的特点。它使用的标准星叫距星它都很亮。而中国二十八宿里面这个距星都喜欢选用暗的,我们这个二十八宿中间它不断地调整,我们可以看到原来有一颗星中国称为叫河鼓,这个星原来我们用的是一颗一等星,另外还有一个织女,我们用的是零等星更亮了。结果在后来的过程当中我们把这两颗非常亮的星都调成了三等星,河鼓就换成了牛宿一,织女换成了女宿一,把亮星换成了暗星。那么有的人讲了,这个可能是织女它离赤道和黄道太远了,所以要换成离赤道和黄道都比较近的那个星,这种说法听起来好象比较有理,但是我们发现这个河鼓它距离赤道比牛宿一还要近,可见这个跟距离远近没有关系。
我们再举个例子,心宿二这颗星是非常亮的是一等的亮星,我们中国古代把它叫大火,可是在二十八宿里面,我们不用它做距星,而是选了它旁边一颗三等星就是心宿一来替换它。那么这两颗星离黄道赤道的距离是相同的
跟远近没有关系。但是我们都用暗一些的星来取代了亮的星。
另外在比方说,黄道上有一颗轩辕十四,这个星是一等的亮星,离赤道也不远。但是在我们中国人的二十八宿体系里面,后来它被另外一颗离黄道赤道都比较远的一颗四等的小星叫张宿一把它替代了。这再一次证明我们喜欢用暗星。另外毕宿一和毕宿五这两颗星都在黄道赤道附近,应该说是比较理想的,但是我们也没有用它,尽管它很亮,我们选用了四等的小星毕宿一来取代它。这个例子很多再比方说参宿,它应该是一个很亮的群集,那么其中的参宿七,这是一颗零等星,参宿四是一等星,但是中国人都不用,选了一颗二等星参宿一来作为标准星。另外在史记·律书里面我们看到二十八宿里面它包括狼和弧,这个狼就是天狼星是整个天上最亮最亮的一颗星,但是中国人最后把这个星舍弃了,用一颗三等星就是井宿一来替代它。那么上面这些例子都有力地证明了中国人喜欢用比较暗的星来做这个标准星。
那么在二十八宿的距星当中呢一等星只有一颗四等星以下的有八颗,其中最暗的一颗星叫鬼宿一,这个简直是我们肉眼勉强能看到的一颗六等星,那么这是什么原因呢,就是为什么中国人在二十八宿这个体系里面他不喜欢用很亮的星呢,他喜欢用相对暗甚至非常暗的星呢,这个跟中国人的文化心理有关,因为北极星它本身是一颗不太亮的星,如果我们把二十八宿的星都选的非常亮,那么就显得这个北极星太暗,所以由于北极星这么重要的星
它不太亮,所以我们二十八宿呢这个光辉不应该要超过它要掩盖它,所以我们都选择比较暗的星。
打一个比方,就是好比我们北京的天安门城楼它不是一个很高的建筑,如果我们在距离天安门非常近的地方,这个建筑都非常高,那么就会把天安门的这一个建筑就给它压下去了。所以诸位到北京可以看到,在距离天安门几百米的范围里面没有高建筑,是因为要突出它的重要性。所以中国人在一开始的时候跟印度人一样,二十八宿的星呢选的都是比较亮的,后来逐步逐步地,我们都用相对比较暗的星来替代,我们有这样一个过程。但在印度的二十八宿体系里面这个东西它是没有的,这是我们跟它的不同。
另外我们还可以看出来,这个二十八宿体系跟中国的实际情况更加密切,比方说我们中国北极、北斗二十八宿,这个北斗七星是黄河流域的这个恒显圈里面我们一年四季都能看到它春夏秋冬都能看到它,所以这个北斗跟我们二十八宿,这关系是非常紧密地。但是印度不同印度的纬度比我们要低很多,这个北斗七星它不是四季都能看到它在这个星空体系里面它不是特别重要的。
另外我们中国由于有北斗七星有二十八宿,这样一个体系跟我们一年四季是紧密联系的,可是印度它是六个季,它分成冬 春夏雨秋露,这六个季节这六个季节跟这个北斗七星它是不配合的。我们前面讲过斗柄指东天下皆春,斗柄指南天下皆夏,斗柄指西天下皆秋,斗柄指北天下皆冬。它不能互洽,而我们在印度的纳沙特拉
这样一个体系当中二十八宿它照样分成四宫,它也有东宫南宫西宫北宫,它季节是六个,这个里面可以看到,它从中国移用过去的痕迹。
再比方说中国二十八宿里面先牵牛后织女,现在科学技术发展了,天文学家可以回推几千年甚至更长时间的天象,那么回推的结果表明公元前3500年之前,实际的天象是先牵牛后织女,印度在接受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的时候,这个天象已经变了,但是它还是把这个照搬过去,所以我们觉得呢,印度跟中国的二十八宿体系有相像的地方有不相同的地方。而这个不相同的地方,我们可以推测这样一个体系与中国的实际情况跟中国人的文化可能更为接近。

日本京都大学的前校长\著名的天文史学家新城新藏先生
http://s10/mw690/001L4S1Fgy6RUfYchYdd9&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八、关于中国二十八宿时间考证
我们讲天上的恒星常常理解成这个恒星的位置是不动的,但实际上呢恒星的位置在天上是以极其缓慢地,在很短的时间里面几乎让我们不能觉察的,那个速度在移动的。1951年中国著名学者竺可桢先生根据岁差的原理,来推算二十八宿和天球赤道两者最佳的一个会合的年代,发现在公元前4500年到2400年之间,跟今天的二十八宿相合的这个星宿大概有十二个之多。如果把这个考察的范围把它推到天球赤道南北纬大概八度的这个位置,大概有十八颗到二十颗星跟今天的二十八宿相合的,如果把赤道跟黄道的星座我们加以区分,实际上在这个时间段里面
整个的二十八宿是完全可以包含在里面的。这个中间还有个很重要的现象,就是织女原来是在河鼓之西的,而我们现在这个位置正好相反,是河鼓在织女的西面,那么如果我们回推过去的话,大概距离现在3500年的时候恰好是河鼓跟织女的位置发生转变的时候。所以竺可桢先生认为现在这个二十八宿的这个体系形成的年代很可能是在公元前3500年那个时候。但是后来竺可桢先生他不断地修改自己的意见,后来曾经把它又定到殷末周初的时候,再在后来他又退到大概公元前4世纪左右。在中国学术界里面有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的二十八宿呢是在战国时候,比方说郭沫若先生他就认为中国的二十八宿应该是在春秋以后才形成,另外中国的著名学者钱宝琮先生认为
这个二十八宿它有两种,一种是黄道二十八宿,还有一种是赤道二十八宿,赤道二十八宿它成立的时间大概是在春秋时期,黄道二十八宿成立的时间大概是在战国时期。
日本学者新城新藏先生他认为成立在周初甚至更早,理由是什么呢,因为在我们周初的时候,当时还不知道朔这个概念,所以他把每一个月的开头的那个日子它叫胐,一个月亮的月一个出来的出,就是月亮出来了,天上有一丝月芽了,我们当时曾经把这一天,我们叫做月初,就是月初的第一天叫朔。朔这一天是看不到月亮的,那么很快我们在周初的文献里面,小雅十月之交,就出现了朔月辛卯。朔这个词,说明在当时天文学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根据月芽第一次出来然后来推这个初一这一天是哪天。另外就是在我们的尚书夏小正里面已经可以找到二十八宿里面的若干个星宿的名称。日本学者饭岛忠夫他认为二十八宿它是按照牵牛初度作为冬至点,按照岁差来推算,这套东西二十八宿这套体系呢很可能是成立在公元前396到382年之间,在这个之前二十八宿的一些主要的星宿,比方说心箕牵牛织女,室和壁在诗经当中称为叫定,这些星宿在诗经里面已经屡屡被提到,对里面最核心的一些星宿都有了非常清楚的认识。当时还有一些学者认为中国二十八宿的这个体系往上追朔最多只能到公元前8世纪或者6世纪,不可能太早,甚至有的学者认为所谓二十八宿体系里面的左青龙右白虎,实际上是一些到了汉代才附会上去的一些说法而已。

九、曾侯乙墓漆箱盖主星图解读
1978年在湖北随县这地方今天改名叫随州了在随县的擂鼓墩发现了著名的一号墓,这个里面出土的编钟以它雄浑的气势瑰丽的造型和非常优美的音调,使得我们学术界和整个社会都处于一片兴奋当中。但是我们很少有人想到
除了编钟之外,在这个曾侯乙墓这个里面还有许多足以改写我们学术史的发现,那么在这个地方呢,我们要给大家介绍的就是跟二十八宿的起源有关的一件珍贵文物。
在曾侯乙墓里面出土了五件和我面前这一个这件器物形状都一样大小也基本相同的衣箱,这是墓主人当年放衣服的这个其中的一个编号是E.66的这一件,这个上面有一个极其重要的出现。这个衣箱根据研究它是用一块完整的一个木头凿出来的,凿空了的上面是一个盖子它也是一个整木凿空的,这个箱盖的四个角都有把手,可以打开,然后它打开以后就是仰着放的,所以在上面都有两个凹形的木条,这样它可以保护上面的画面。整个箱都用黑色的漆图了,当时一个术语叫修了漆的这么一个盖子,这盖面是个孤形的。这五个衣箱它都有一个名称叫,这个字现在我们很少见了。
http://s5/mw690/001L4S1Fgy6TgsIWn1Gb4&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在这一件编号是E.66的衣箱盖上,我们很惊讶地发现正中间是一个大写的篆书的斗,因为这是2000多年前的一个写法,那么有人就问这个是不是斗字呢,肯定是的,我们留在下面再进一步解释。这是一个篆书的一个斗字,围绕着这个斗的四周,写着二十八宿的名称,我们可以很清楚地把它找出来。二十八宿是从东方这个龙开始的,第一个就是角,角亢氐房 心尾箕,这是东方的苍龙七宿的名称。然后再过来了,这个斗我们看了这个字,就知道了这个斗,中间这个斗字的写法和它完全一样,大家注意没有,当然这个字呢这个笔画它比较夸张,为什么这么夸张我们后面再讲,这个字的结构就证明了这个确实是一个斗字,斗牛女 虚 危 室壁,这是南方的七宿。我们很多喜欢中国文学的朋友都知道苏东坡的赤壁赋 是吧,月亮在斗牛之间,斗 牛 女 虚 危室壁,这是南方的七宿奎娄 胃 昴 毕 觜 参,西方的七宿。然后是北方的七宿,井 鬼 柳 星张翼轸,在二十八宿这一圈字的外围,这边是一条龙,我们可以看,这个龙的身子是细长的弯曲的,这是龙头,这是一条龙,非常清楚上面还有花纹龙的身上,那么和它相对的这一边,很清楚是画了一只老虎,张着大嘴这是老虎的身子,尾巴卷曲的翘起的,那么这就非常重要了,这就证明北斗苍龙白虎,左青龙右白虎,二十八宿这是一个配套的,一个完整的星空的一个结构。
那么我刚才说到这个中间的这个斗跟这个斗牛女虚危室壁的这个斗它是一个字,但这个字它写的有一点和它相比有一些奇怪,奇怪在哪里呢,就是它刻意地把这个字的某些笔画做了很夸张的延伸,那么它朝四个方向的延伸,我们仔细地去看它发现呢,它不是一种随意的,它是有含意的,它这四个笔画分别指向东宫南宫西宫北宫的中心宿。比方说这个东宫七宿这一笔它是指向东宫七宿的中心宿,东宫有七宿那么里面的中心宿是心,我们来看看角亢氐房心尾箕,它告诉你这个东宫七宿,它的核心的那个宿是心,那么在南方也是这样,斗牛女虚危室壁,这是危这是中心宿。那么西方七宿也是这样,奎娄胃 昴 毕 觜 参,这是觜 这是最重要的一个中心宿
再往下井 鬼 柳 星张翼轸,这个张是北方七宿的中心宿,所以它很有意思,告诉你这四宫的中心宿,分别是哪一个,非常准确地指过去了。

十、曾侯乙墓漆箱侧立面主星图解读
那么这个漆箱盖的这一个宏观的就是北斗 苍龙白虎二十八宿是画在这一个盖子上面。另外在这个箱的三个立面就是侧面就是东西北这三个立面上面也有和这个中心的图案相配合的星图,三个立面的描述呢相当的讲究,它分为主区跟副区,这个主区的中间有一个火或者有的时候象一颗心心形的心,这个表示就是东方七宿东宫七宿,它的核心的宿是这颗星。其实心宿一共有三颗星,那么三颗星里面最重要的是第二颗,我们通常叫心宿二
这颗是主星 代表这个,在它的副区还有两颗星,和它相临的这是房角 亢 氐 房 心 尾 这是尾宿,它是连着的
中间有线把它隔开这个是房和尾的距星,这个地方画了两个草字型的符号,表示这个心宿二或者叫大火星,东升西落从草里面升起来。
http://s14/mw690/001L4S1Fgy6TgsKek5T2d&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这个面是漆箱的北立面靠北的一个方向的,这个中间画了两个兽,大家看到没有这两个兽相对,它们拿自己的手两个脚相对,好象在逗着玩,这是兽的尾巴,这两个兽很可爱。中间画了三颗星,这是北方七宿里面的危,三颗主星,在这边是女虚危,它这个是顺序过来的。这颗星现在专家认为是雷电六星里面的一颗,北立面。
这是漆箱的西立面。首先我们要来看和它离的最近的这个符号,我们一看就知道,这个恰恰是东立面那个画成一个空心的一个火这个符号,那么把那个东西把它添满了表示这个大火星或者叫心宿二,东升西落这个颜色添满了
表示落到地平线下面看不见了。这两个是对应的,在整个这个立面它主要表达的,就是这个觜宿和参宿,这地方还特意画了一个,这个觜它的一个形状。现在这个觜我们,这个字现在不太用了,但是在先秦两汉的时候用的很多,这个就是一种象乌龟一样的东西,也有的书上讲这是玳瑁,所以你看它是画了一个象乌龟的头一样。那么它里面的星宿就是觜和参,在这个副区是跟它相连的,这是毕毕觜参这边实际上又跟南面的相连了。这是一个井这两颗竖着的是井,这个井是它的距星,下面是井宿的古距星,在这个角落里还有一颗,这是我们整个天空当中最亮最亮的一颗星天狼星,是在西立面所看到的这样一个结构可以说是非常完整的一个星空的结构图,它实际上是跟我们传统天文学的,把星空画成十二次,这个做法它是一致的这个实际上是大火,十二次里面的大火,这个地方是实沉,这个地方北立面是玄枵,这个体系表达的非常清楚,以北斗为中心,然后是左青龙右白虎,在黄道和赤道的这个地区环列着二十八宿,这个二十八宿的三面呢,分别对应以十二次的大火实沉玄枵。
http://s8/mw690/001L4S1Fgy6TgsNFdm757&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大家想想我们在2000多年前象曾这样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一个国家,竟然它对这个星宿我们这个星空体系的结构理解的这么透彻,表达的这么清楚,这是让我们非常惊讶的。另外在这里面我们还可以看出来,它这个主区跟副区都用线把它隔开这跟现代天文学星座跟星座之间有界线这做法是一样的。另外它还根据这个星它的亮度,亮越亮它画的这个星就画的越大,亮度越低它就画的越小,我们刚才看东立面这个大火星就看到那个心宿二是一个亮度很高的星,所以它画的很大。这种表述的方法跟当代天文学的方法完全一致,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回过来讨论一下
这个二十八宿的起源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了。
曾侯乙墓下葬的年代是公元前433年,战国的早期,这个时候在随这样一个小国里面,这个二十八宿已经是很完整地表述出来了,那么在中原地区这个文化的中心区域这个年代应该比它还要早,我们退过来讲就到现在为止
全世界还没有任何一个国家能够拥有年代在公元前433年写有完整的二十八宿名称的实物,所以到现在为止我们可以说这是世界上最早的,证明中国已经知道二十八宿的实物。
有关的争论我们想可以暂时的平息一下了,那么这个只是中国发明二十八宿的下限。那么在往上它一定有一个很漫长的过程,我们在河南三门峡的虢国墓地出土一件西周的铜镜,这个铜镜的四面分别有龙虎鸟和鹿,这个实际上,它这个龙跟虎就是后来的苍龙白虎,这个鸟就是朱雀,跟后来的完全能对上,北方它是鹿,这个跟后来我们的四宫或者叫四象不合。这怎么解释呢,那么学者现在这样认为就是说这个苍龙白虎朱雀玄武这个四宫它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最早的时候它这个北方它是拿鹿来做标致的,后来慢慢慢慢地由一些我们现在还不太清楚的原因,后来北方就变成了玄武,这个里面恰恰可以看着一个发展的一个过度的一个形态。

十一、濮阳西水坡45号墓——远古时代北斗二宫图
1987年6月,考古工作者在河南濮阳的西水坡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早期的遗迹群,里面有很多墓葬,其中编号为45的一个墓葬引起了大家的特别注意,这个墓葬呢它的形状很奇特,南边是圆的北边是方的,墓主人是一个壮年的一个男性在它的东西两侧分别都有一个殉人,另外北边也有,就是东西北三个方向都有一个为他殉葬的人。令人感到惊异的呢是在这个墓主人的东西两侧分别的用贝壳摆了一个巨大的龙和一个巨大的虎。根据墓葬综合的方向我们可以知道,它这个方向和我们今天是相反,它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今天我们的地图都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它正好相反,这个东西跟我们古代的传统是完全是一样的。


http://s16/mw690/001L4S1Fgy6TgtmuH5J5f&690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TITLE="第九周 曾侯乙墓漆箱星宿图与二十八宿" />

我们先秦时候有一本书叫管子,里面有一篇叫幼官图,在这篇里面呢,它所记载的方向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这个记载以前大家是有怀疑的,为什么会跟我们今天相反。近一些年来我们在甘肃天水的放马滩以及在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书里面的地图都是上南下北,左东右西的。这个墓葬里面的方向跟这个完全是一致的,在这个墓主人的东侧,它有一个龙,在它的另一侧有一个虎,这个完全是用贝壳把它摆成的,我们叫摆塑,或者完整一点说叫龙虎摆塑。我们如果仔细看这一个图片我们就可以发现,这摆的非常地精巧,凡是在龙虎的爪的部分,它用的贝壳,都是选择那些比较细长的,其它地方呢,他会选择相对的要短一些的,那么在死者周围花如此大的功夫
来摆一条龙和一只虎,它有什么含意呢。那么我们最一般的推测,认为这是一种装饰,为了好看弄了一条龙弄了一只虎,但是这个里面我们有一个发现,使得我们对于这个龙虎摆塑的意思产生了一个根本的变化,那么当时在发掘的时候呢这个墓主人的脚前面的方向有一堆贝壳,这个贝壳大体上是三角型,在贝壳的另一头它有一根筋骨腿的骨头,因为考古工作者第一次经历这种场面,当时不知道这是什么意思,就把它清掉了。后来在发掘工作进展到一定的阶段,大家想起来,在墓主人的北边是有两根筋骨加上一堆贝壳,这个贝壳是三角型的。大家读史记天官书呢猛然想起,古代人把这个斗分两个部分,这个斗容器的部分叫斗魁,这个柄的部分叫斗杓,史记天官书上讲呢,这个斗杓它是指向龙苍龙的角,斗魁是指向白虎的首,正好西水坡的龙虎摆塑这个东西呢,让人突然想到这个筋骨跟三角形贝壳恰恰是象一个北斗,它柄的一端是指向苍龙七宿的龙角,斗魁那部分是指向白虎,这样一来整个的龙虎摆塑的意义就浮出水面了。就是说古人把这个北斗和东宫苍龙西宫白虎就连成了一个整体,跟这个北极星相连就组成了一个中宫,从天上一直到下面一个中宫,青龙是东宫白虎是西宫。
著名的考古学家冯时先生分析中国二十八宿分成四宫它有一个渐近的过程,一开始的时候它是先有中宫,然后有东宫和西宫,冯时先生认为西水坡的龙虎摆塑所呈现的星象图可以做为中宫东宫西宫最早出现的一个稚型,它代表着中国传统的天宫体系的发展的一个初期的阶段。这个体系的出现它很显然是直接适应于北斗和东西二宫当中的某些星象对于我们观察天文的这样一个指标性的意义,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发现,就是在那个虎的摆塑的腹部发现了一堆散乱了的贝壳,这堆放贝壳是不是很随意地放在那里的呢,不是的,冯时先生就联想到在曾侯乙墓漆箱盖里面那个虎的腹部有一个大火星,这个对我们有很重要的一个启示,表示这堆贝壳恰恰跟曾侯乙的那个老虎腹部的画的火星它是对应的,它代表星宿。
在中国的古诗里面呢有这样一句大家耳熟能详的,叫做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就是中国的古人发现,在黄道的东西两侧,它有一个是参一个是商这两大体系,参宿其实它包括七颗星,上面两颗星下面两颗星中间三颗星,古人想象就认为是象一个挂在那里一个老虎的皮。西方人认为把这七颗星命名为猎户座,中间的三颗星他们认为象一个猎人的一个腰带,这三颗星是参星里面的主星,商星又叫大火星,主要的是有三颗星,心宿一心宿二心宿三,三颗星里面最亮的一颗星是主星叫心宿二,我们古代把它叫火星。大家非常熟悉的诗经里面豳风·七月
有一句话叫做七月流火,这个火不是说天上有火,有的人认为是七月了,这个天非常热,好象天上在流火,这是一个错误的理解,到了七月心宿二这颗大火星开始西流,气候要开始要变凉了。恰恰相反的,这个大火星在中国很重要,我们著名学者的庞朴先生认为,我们古代曾经通行过一种大火历,就是根据这颗星来制定的历法,参跟商这两颗星,一个在东一个在西是古代观星授时的一个非常重要的星。
在中国天文学上还有一个很重要的一个成就,我们发现岁星在黄道上运行的时候,每71.6年它会往西要移动一度,所以岁星每隔71.6年以后它的位置实际上是有变化的,我们把这个叫岁差,那么这个岁差它是定时出现的,所以我们可以根据这个原理我们来回推,那么我们有天文学家推算发现,大概在公元前4400年的时候,这个参宿它是处在春分点上,这个时候它是看不见的,那么在春分的这一天之前,太阳落下之后,大火星从东方的地平线上升起,斗柄朝向东面,这是4400年春分点的时候,到公元前4200年左右的时候,到了秋分这一天,相反这个大火星不见了,它那个斗柄朝向西,这个时候参宿正好起来,那么就是说当参宿起来的时候,商宿它是看不见的
当商宿在秋分点上起来的时候,参宿它是看不见的,它这两个不能同时见面,所以冯时先生推测大概在公元前4600年到3900年的时候,这个商宿跟参宿分别处在春分点和秋分点,这个西水坡所记载的这样一个星象呢,很可能是记录一个恒星年的长度。

十二、西水坡45号墓墓主之谜
西水坡45号墓的规格非常之高,这个形质也非常独特,尤其让我们感到吃惊的是这个墓主人竟然有三个人为他殉葬,那么在我们以前普通的常识里面,一直要进入到奴隶社会之后才会出现殉葬的现象。可是我们中国进入到奴隶社会要到夏朝,中间隔了好几千年的时间,那么怎么会在这样一个还是属于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期的墓葬里面就有人为他殉葬,这个现象怎么解释,这个让我们感到非常的好奇。
那么这个墓主人,他究竟是什么样的人呢,怎么会有人来为他殉葬呢,现在学者经过研究,大致上提出这样一种说法。在史记·五帝本纪里面提到在黄帝之后有一位帝叫颛顼,这个人是黄帝的孙子,昌意的儿子号高阳氏
屈原离骚里面帝高阳之苗裔兮,这高阳说的就是他,这个人是一个非常有能力,非常有智慧的一个领袖,史记里面说他静渊以有谋,疏通而知事,动静之物大小之神,日月所照莫不砥属,这个人的知识非常渊博。在一些文献里面提到颛顼十岁的时候就已经非常优秀非常出色,当时他就开始辅佐少昊是一个古帝王,他二十岁的时候就登帝位,左传里面还提到这个颛顼,他有八个儿子个个优秀称为叫做八恺。所以在这么多文献里面都提到这么一位。在国语·楚语里面甚至还提到他在上古历史上的他的功绩,里面就提到说这个少昊氏衰弱的时候
九黎氏蚩尤的九黎部落乘机作乱,那个时候社会一片乱象,家家户户都祭神祭鬼,这东西搞的极其的混乱,人跟神都已经分不清楚了,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灾难灾害。这个时候颛顼就命令两个人,一个人叫南正重这个人他司天以属神,另外一个叫火正黎这个人司地以属民意思就是管天神的管人的,这东西要把它划分开来划分清楚。我们说到这里不禁想起西方人说的一句话,凯撒的事凯撒管上帝的事上帝管,就是把它分清楚了。国语里面叫做绝地天通,天神的事情跟民众的事情它分清楚了。有的书上还记载到颛顼在位七十八年,这个时间非常的长,还有的文献说他死了以后埋葬的地方就是顿丘城门外一个叫做广阳里的地方,那么45号墓正是在这个地方。现在我们有学者推测这三个殉人就跟尧典里面的羲和四子大概是有关系的,那么这三个殉人都是十二岁大概到十六七岁之间的青少年,现在推测呢他左右两侧的人埋葬的方向跟墓主人基本上是一样的,是南北方向的,这两个人可能是管春分跟秋分的,北方那个人就很奇怪了,它是东南到西北这个走向的是斜着摆的,那么这个斜着摆放的角度有没有什么讲究呢,有人就做了一个测量,发现这个角度是偏东130度,就是偏东往南大概40度左右,这个时间正好是跟当时冬至这一天太阳日出的方向。我们前面讲过在春分秋分冬至夏至太阳在东方出现的方向是不一样的,而这个人头部编摆的方向恰好是跟冬至日出的方向是一致的,所以有学者就推测这个北边的殉人大概是管冬至的那个人。那么这样一来就是管春分秋分和冬至的三个人呢都找到了,那么就剩下来为什么管夏至的就在它南边那个地方没有呢,这个问题非常有意思。那么冯时先生他提出了一个非常好的解释的一个思路,他说在我们曾侯乙墓这个漆箱盖也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这个盖子的东面西面和北面都画着星象图,唯独朝南的这一面它一笔都没有是空的,它缺了一个南面的,而这个西水坡竟然是三面有人,也缺了一个南面的,何其相似乃尔。那么他推测古人,古人的印象里南面都是海,这个海非常悠远莫测,所以他就不画它了。
濮阳西水坡45号墓在墓主人的东面西面和北面都有殉人唯独南面没有人,那么这种形势跟曾侯乙墓漆箱盖的那个上面所表达的形式何其相似乃尔。我们完全可以推测濮阳西水坡45号墓的这个形式正是曾侯乙漆箱盖的一个滥觞,这个两个东西它有一个渊源关系,那么这样一种解释不知道能不能让你满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