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开始,日本的各种祭就全面展开,其中以七月上旬的祉园祭为最大。祉园祭不光是京都地区三大祭祀活动之一。(八坂神社的祉园祭,上贺茂神社与下鸭神社的葵祭,平安神宫的时代祭)而且还是日本国内的三大祭典之一。(大阪的天神祭,东京的山王祭(神田祭))甚至还在日本三大山神祭之中。(歧阜县的高山祭,滋贺县长浜的长浜环山祭)整个祭祀活动以及相关活动长达1个月。

于是七月去日本观光的游客可以遇见很多日本大大小小的祭祀活动。大到以上所讲的全国性祭典,小到只在社区的举行的小型活动。为何日本有这么多祭呢?
在日语中祭(祭祀)是一个一字多义词。本来只是对神的一种仪式,现在有多种的解释,古日语中有:祭祀,奉献,祭典,问政等等的意思。可是演变到现代日语中引伸为节日,活动的意思。
在佛教传入日本之前,日本的宗教形态是多神的神道。(古神道)现在一般意义的祭典都是与神道相关展开。场所也是在神社,寺院为主要舞台。目的一般为祈求五谷丰登,年年有渔,商业兴隆,减灾治病,家庭安康,长寿无恙,夫妻圆满,子孙满堂……(约数十种愿望)还有根据节气,年中的相关活动展开。各个地方的内容都不一样。以前很多祭典活动都不允许女性参加。随着时代的变迁为了吸引更多人参与,各地慢慢地解除对于女性的限制。例如:很多地方的抬神龛活动,都允许有未结婚女性的参与,使青年男女在活动中增加感情以便进一步发展关系。其他如巨型神车,大鼓,神轿等等都是异曲同工。相伴这种祭典活动展开,还有专门的小吃一条街出现,使活动气氛达到最高。

现今的各种祭典活动也是在日本城市化进程中,为了拉近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一种柔性手段。

包括祉园祭在内的活动,一方面有很多严肃的宗教祭祀场面,也有很多互动参与热闹的活动。严肃的内容是为了保持传统文化的延续,热闹得场面也是为了让人们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中有一个解脱发泄。(男扮女装,穿丁字裤)在这期间犯点错误,一般的人也宽宏大量地会原谅他们。讲是在活动中难免犯一些错。也是日本人常常讲的活动综合症。

最后我们还是回到京都的祉园祭游夜山的现场,每年有40余万人会来到现场,形成整个祭典活动的最高潮。另一方面,真正的宗教祭祀如拜山,搬神龛等活动就没有游夜山那样人这么多。现在日本各种描写祉园祭的作品中,大都是描述祉园祭前一晚游夜山的居多。中国话有不赶趟,这祉园祭也分前祭,与后祭两部分。如果只知是在7月24日以后到京都的话,就没有绚丽多彩的巡游,只是一些宗教祭祀活动,如巡山等。好事要赶早不等赶晚。日本也有一句话:后面的祭典(后祭)就是指这个。不赶趟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