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南名城——扬州传统民居之屋面

(2009-05-20 14:11:37)
标签:

文化

分类: 古典空间

扬州百年古建筑的屋面,通常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以官府衙署、寺庙内的建筑屋面,其规制、等级、造型参照北方官式作法。其材用小瓦或筒瓦。另一类是民居建筑的屋面,其材为小瓦,不用筒瓦。粗看小瓦屋面与南方、北方传统民居差不多,然如果细看细分析比较,扬州传统民居建筑的屋面是很有个性与魅力的,特别是组合成群的屋面较之南方、北方民居厚重与韵律之美感,具体简要浅析如下:

一、从屋面顶端正脊来看,扬州传统民居屋顶上的正脊常见有两种做法:一是匠人称之筑脊,一是花脊。筑脊通常用于正厅,正方屋面顶端。选择规格大小一致均匀的小瓦,竖向紧密排列呈如带直线,观之稳重质朴、中正平和。而北方民居正脊通常用小瓦盖成状,横卧压顶,称之罗锅脊,观之简约,扬州匠人戏称和尚头脊。而江南徽派民居通常屋脊小瓦铺之较摊薄,或状,两端微翘,观之轻盈。

 

  扬州传统民居屋面正脊两端头常置成平实回字型脊头。从前老匠人称此造型为万卷书,即此似如一本书卷起来的样子。考究的人家屋面正脊两端风火墙(扬州匠人称之屏风墙)边的脊头架镂空花瓦。更考究的人家用小滚头板砖架设镂空长寿字或福字形,以图吉利。

 

  花脊,通常用于花厅屋面及亭阁屋面上的脊。通常用小瓦架设镂空花脊。考究的用磨砖架设正脊。例如东关街逸圃花厅屋面上的正脊即全部为精细磨砖架设的寿字。其实花脊是扬州本地传统风格之一,而南北方传统民居屋面架花脊很少见。而到闽、粤一带考究的民居屋面正脊上多置灰塑人物戏文故事。用扬州匠人的行话来说:各地方各做法,各师傅各传授

二、从扬州民居屋面上来看,有四个方面的特色:

 

  1.瓦屋面铺接不但行列均匀齐直,而且瓦与瓦之间搭接厚密。拿扬州匠人的话来说厚得得的。例如槐树脚小井巷5号紫竹观音庵整体厚实的屋面。即使猫儿在屋上打架,也不会将瓦掀翻。甚至人可在屋面上走路。与徽州古民居屋面小瓦铺设薄而摊甚至是落挡瓦(即将瓦直接铺在椽档中而不铺旺砖)截然不同。

 

  扬州民居盖得厚的小瓦屋面,使屋内冬天可阻寒风寒气,夏天可阻烈日热气,达到冬暖夏凉的实用效果。

 

  2.屋面的坡度由峭渐曲转翘。即屋面近屋脊上段较陡峭,中段屋面缓曲,下段屋檐微翘。三段连成抛物线状,使整体屋面不仅给人视觉上有曲线美,还具有科学实用功能。即雨水滴落到屋面,集中于瓦漕中形成往下急俯冲状至檐口时,使雨水抛向稍远,形成小抛物线状,而落在阶沿石外天井中,使檐柱、隔扇门槛减少雨水浸湿。

 

  还有,扬州传统民居屋面,经过数十年风吹雨打,屋面上不会长草,最多出现少许寸把长的瓦花,不像北方民居屋面数年后即长有尺余长的茅草。究其两者的原因,北方民居盖瓦屋面时常为抹泥盖底瓦,即时间长了容易长草。而扬州民居盖瓦面时通常将底瓦干铺在望砖上面。底瓦两侧用碎瓦片夹紧。底瓦下未铺泥,故不容易长草。

三、从民居屋檐口来看,人们常说出头的椽子先烂。而扬州较考究民居往往在出檐椽头前加一道封檐板,使出檐椽头不易受雨水浸湿。椽头也就不易腐烂,而徽式民居出檐椽头前,通常不加封檐板。

 

  还有,扬州一般较考究的民居檐口置如意头状的猫头(盖瓦)滴水(底瓦)。此猫头滴水在烧制成型时即有不同的福、禄、寿等吉祥图案。而江南浙江一带通常檐口盖瓦头置翘上去的扇面状。滴水瓦头即为普通小瓦,这在扬州吴道台宅第屋面可见之佐证。

四、扬州民居四合院围合坡屋面具有整体性,通过正房与厢房龙梢相接,形成四面均称斜沟落水,呈状。大户人家通过前后多进,左右多路并列组群相连成多个状,从空中鸟瞰,迭落有致,颇有韵律美感。例如地官第14号汪氏小苑屋面,而北方四合院与南方民居正房围合接头不同而难见此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