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木偶人
(2015-11-13 07:30:00)
标签:
木偶人母亲主宰设计痛苦 |
分类: 爱孩子(A课程)心得 |
我是一个木偶人
作者:花儿一朵
看到老林说明年串讲,我心里又开始忽悠了,TMD好容易咬个牙,交了A课的钱,踏实下来,这又出新的幺蛾子。我觉得像坐过山车似的,刚刚过了一个大弯,以为自己长本事了,没想到抬头就是又一个新高度。
这紧张,这操心,冒出来的又是我妈的那个表情。我操他妈的,我的大脑里为啥存的都是另一个人的反应?为啥我的大脑里没有我的正常反应?这电路是不是搭错了?他妈的,我这四十年我这不是白活了!应激的时候,他妈的,居然没有我自己的分析和反应!居然还是那个年代的,那个妈妈的表情、脸谱、声音、语气!刚刚看武志红文章,说要活出自己,他妈的咋才能活出自己?我已经独立出来了,我可以养活自己,可以支援父母兄弟姐妹,为什么才发现我的大脑装载了别人的程序?!为什么?为什么?装着别人的程序的我,还是我吗?我还独立个屁!我他妈的就不是一个人,无论如何独立都不是真独立!这病毒程序侵占了我的主机,侵占了我的操作系统,侵占了内核。我压根就不是我,是我妈的一个木偶,是我妈的一个工具!没有了我妈的思想,没有我妈给存下的程序,我就是个空壳,我就是一堆没有生命的废物!这世界根本他妈的就没有过我这个人,所以所谓独立,所谓活出我自己,都是扯淡!我再努力,都他妈的是个伪命题,是缘木求鱼,是南辕北辙,是根本走错了方向,是件虚幻可笑的事情!没有我,怎么谈我是不是独立!怎么谈是不是活出我自己!
我一提到妈,不论我在哪里,不论她在哪里,我都心里战战兢兢,颤颤巍巍。我怕她微微地变一点脸色;我怕她心里有一点点的不高兴;我怕她对我有一点点的不满意;我怕她背后议论别人,她对哪种人不满意,也就是对我有那样的行为不满意;我怕她起心动念,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念头都是在打量我,审视我,检查分析我,看我哪一点没有做对,看我哪里没有做好,防着我什么地方有可能会出错,防着我说什么话不合适,防着我做了什么选择会犯错误。我是她的孩子,我就是她的树上结的一个果子,就是她精心捏的一个泥人,我是她设计制造的一个小机器人,程序是她写就的,电源是她供给的,审核标准是她,取悦方向是她的喜好,一切目的是满足她的需要,满足她的安全感。
她太没有安全感了,活得紧紧张张,颤颤巍巍,她认为身边的世界随时可能有威胁,身边有一点点的事情不在她的控制范围内,就可能是危险。所以她警觉地盯住视力和能力范围内所有的人:自己的丈夫,孩子,兄弟姐妹,兄弟姐妹的家庭......哪里有一点点事情不符合她内心的安全条例,她必然如遇火警一般,立刻开启救火模式。直到所有人、所有事情在她安排的轨道上正常运行,她才可能放松一口气。她是设计师,她是总指挥,她是警察,是法官,是圣人,是救世主,是英雄,是周围人里面最有本事的人,是最有能力的人,是全家人的功臣。她需要这个形象,需要这个评价,需要这些来支撑。因为她受不了预期以外的结果,她受不了别人对她的低评价,受不了自己不上班、不会养家、当一个没本事的女人,受不了在别人眼里笨的、慢的、做事出错的自己。她心理承受不了。因为她其实是一个不上班挣钱,还生病花钱,还做事慢,有时还会出错的人。她不想做这样的人,她怕别人指责她这些,她要做她理想中的有用的人,做英雄,有更大的价值,来天衣无缝地掩盖这些弱点。她有那么大的毅力,她的判断力,决断力都那么强,胜过男子,她的行动力也很强,可是实质上都没有战胜她心里的“自己没有用,自己笨”的那些恐惧信念。根源上是没有战胜她的爸爸给她的压力。无论她外面是怎样的穆桂英,内心永远逃不过那个8岁的背负着沉重负担又同时被父亲挑剔指责的委屈可怜的孩子的纠缠。她的妈妈只教会她服从、服从、服从。她长大了,只是屈从于压力,服从于他人的能力更强了。实质上,她的自己,她本人,还是那个小女孩,而不是别人看到的穆桂英。她活出了女英雄穆桂英的气势,却有一颗7、8岁的小孩的满怀恐惧的心。
她的女儿呢,一样:服从,服从,主动服从。她的女儿活出了一个自强自立的木偶,一个执行程序良好的机器,却唯独没有了自己。她的女儿按照她的愿望,成功支撑了她的安全感,却没有解救她。这个木偶和工具,这个机器,起到了一点作用,但是从本质上看,却是个失败的设计。
这个木偶,这个机器,听了那么多道理,看了那么多书,走了这么多年,才知道,自己还不是一个人!真他妈的像绿野仙踪。我以为我像仙女一样,没想到自己只是个铁皮人!真是他妈的讽刺!滑稽!我想说什么,都要先过滤,是不是符合妈妈的观念;我要买东西,先审视,是不是节约是不是必需;我要交朋友,先猜想妈妈是不是会反对;我看到美想要流连,先担心妈妈会不会允许;我的每一个念头,每一个欲望,都要先过了妈妈在我身上留下的关,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处理。妈妈经常是对的,妈妈经历的事情多,见识多主意多,妈妈是为我好......这么充分的理由,这么便利的条件,我独享,这是得天独厚的优势啊,我享受到多少便利啊,我在很多方面都轻轻松松显得比别人做得好啊!
可是因为这便利,因为这优势,我的思想被严严实实地过滤了,一丝一毫都没有原始的自己的心思了。我的思想,我的欲望,我的行为,全都是加了滤波的。在我走出家庭后,在进入更广阔的世界后,我的滤波程序还在忠实地执行。还是来自于同一个源头的多年传承的那个程序。
最如鲠在喉的,是刚大学毕业的两年。我在高校工作,有灵活方便的条件学习。我们的专业当时很热门,出国学习、工作都吃香,于是萌生了和男朋友出国留学的念头。我很得意地向妈妈透露,妈妈的反应却是几秒钟的沉默,内含着一种深深的畏惧,发自内心的畏惧。然后开始讲理,说人生要稳妥,高处的不踏实,我们这样家庭的人能上大学,还能留在北京工作就很好了,不要贪求太高。什么念博士,什么出国,对我们来说不合适。我知道自己的专业和英语水平,知道这条路不难,极其不认可她的说法;但是还是如平常一样,对于不同意见不做辩论和反驳,笑笑就转移了话题。而且,虽然内心不认可她的意见,行动上也果真遵从了她的说法,没有准备出国的考试和申请,而是老老实实地在本校读硕士。这路的选择在她,后果却是我承担。如今,出国留着国外的,移民的同学更多了,每每谈及,我对是否出国,是否移民的所有的判断和分析背后,都有对那一次交谈的不满在流动,那种不满会不放弃任何一次机会地梗到咽喉后面去等着我把它放出来。那时候虽然没有反抗,但是不满和怨气其实一直都没有走开。如果当时我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不管成败得失,应该会是另一种感觉。人生的路,是不是自己选择,是是不是活出自己的一个判断标准。我只是一个工具。我是主人的忠实的工具。我没有自己选,我把选择权交给了我的主人。
选择对象也是如此,她不正面说话,却在仔细打量每一个和我正常交往的男同学,过滤所有来找她提亲的人。她还是把我当成木偶,没有选择能力的木偶,替我做选择。当我告诉她我又自己的选择的时候,她马上流露出她的各种担心。见我不为所动,问我,如果他有一天一无所有沿街乞讨,我会不会跟着他。如今才知道,我当年那么坚决的回答,其实是一种愤怒。是一种被不信任能力,被不信任未来的愤怒。我是一个木偶,我是一个机器人,我没有自主的能力,我没有对我的主人表达负面情绪的权力,我一直忠实地执行一个机器的程序,遵守一个机器的纪律。我不会反抗。我没有被安装反抗主人的程序。主人不反对,就是批准了,我才可以继续谈。
我的人生。不是我自己的。虽然如今生活得不错,可我是不是自己的主人,这问题终于还是冒出来了,终于还是在喊话了。我想要过我自己的人生。我想做自己的主人。我想说自己想说的话。我想要自己想要的东西。我想为自己花钱。我想要试验新的活法。我想去学我感兴趣的技艺。我想拥有高云一样自由开放的感受。我想做一个自由自在的生命。
我如果不是她的女儿,我会毫不犹豫地说,没有什么不可以。可是,现在,我是她的女儿,每次,我第一反应都是:不可以。因为就是这么可惜,这辈子我生在这个家庭。我会安慰自己:宝贝,下辈子,也许是个孤儿,就不会有家庭,不会有父母亲来限制你了。我居然会期望自己下辈子宁愿是个孤儿,来摆脱这样的限制!居然,这就是我多次的、曾经的、真实的想法!妈妈,我有你这么好的妈妈,我都为你悲凉。你的爱,你的努力,居然让你如此放心的女儿,让你这么成功的木偶,有了这样的想法。妈妈,我想说对不起,我又觉得不必。也许在你的心里,本身就觉得,养孩子无非是完成任务,不出事就好,没有什么期望吧。我怎么想,于你的关系真的不大。
我原本与你,应该没有电源线和数据线的联系,我原本应该是一台独立的机器。我可以认为自己高贵无比,不再背后压着石磨一样地卑微,不再见到所有人都要明显表现出对对方的无比尊敬。我可以做一个无牵挂的人,不再背负着生而带来的那么多责任,不再认为所有的亲戚故旧、兄弟姐妹、邻居、路人我都必须要去照顾帮助。我可以做一个正常的人,不再背负着男尊女卑的思想,即使自己不愿意、情况不合适,也要把好东西、好机会让他先享受。我可以做一个正常的人,不再忠于你的苦难不再忠于大家族的历史,我有钱想花就花,不在乎是不是浪费,是不是精打细算,花了钱也不再一遍遍讨伐自己,我要只在乎我当时的想法。
我来自于大家庭,我来自于小家庭,但是我不是你们下属的木偶和机器,我不是为你的感受而活,我不再用我的嘴说你的话,不再采用你的价值标准,不再用我的大脑运行你灌输的程序,你也不需要承担我的任何错误后果。我是一个人,我有自己的独立,我有自己的权利,我要说自己的话,用自己的标准来判断,做自己的选择,承担自己的后果。
妈妈,原来,是我允许你的话语,你的标准,你的程序在我身上运行。是我自己的允许。是我自己的选择。不是你。现在以后,我选择运行自己的标准。我选择拔掉那些密密麻麻的连线。我选择自己支撑自己站起来。在站起来的过程中,也许我会跌跌撞撞,也许会错误百出,也许会丢失了很多优点,也许不再有那么多“好”的评价,但是我愿意去做,我选择自己承担这后果。我选择,去细细品味做一个独立的、真正的自己的滋味。
整理者感言:
年幼的孩子,为了更好地生存,选择了服从母亲的意志、接受和母亲一样的信念来博取喜爱,来保护自己以不受到更大的挫伤;被母亲种下的信念越来越多,年月越来越久,当外来信念与自身本能需求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时,孩子想挣脱、想自救,可是她已经分不清身体里的声音,到底是自己的,还是母亲的?是自己的选择还是母亲的需要?
只有情绪会告诉她,只有痛苦会告诉她:这些不是我的选择,不是我的需要。可是这个孩子,又要花多长时间、面对多少艰难的时刻,才能分清楚哪个声音是自己真正的需要?
母亲,不是主宰者,不是设计者,不是程序员,只是孩子的心灵呼应者、庇护者:
我爱你,跟别人的评价无关,跟未来的恐惧无关,我只在乎你现在是不是悲伤、是不是孤独、是不是满足……孩子,我爱你,只以你心里的需求为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