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儿》后记:“安全感”与“无分别”
(2015-06-13 07:30:12)
标签:
自己安全感信念孤儿向内 |
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
《孤儿》后记:“安全感”与“无分别”
作者:襄
经常听人说,我的孩子有什么什么严重的问题,
我的老公/婆婆有哪些哪些严重的问题,
我自己有这样那样严重的问题
......
其实所有的问题和困扰,只指向同一个地方:安全感。
你所欠缺了自己和所爱之人的,只有“安全感”。
丽飞的《信念的力量》出来后,我狠狠地称赞了一番,妒忌了一番,并迷失了一番,我起初以为自己在“孤”而不“独”(只有孤单的愤怒和凄凉,没有独立的自在和喜悦)的状态里,所遭遇的信念障碍就是丽飞所指出来的:
“‘向内看’,绝对不是努力的让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自己内在的需要”,
但是后来通过自己的内心感受和俭省,我发现,并非如此。
每个人的成长之路都是独特而独单的,那是丽飞的“障碍”,而非我的,
我有我自己的路。
成长路亦如人生路,
别人的经验再好也无法为我所用,必须自己证自己悟,方有所得。
冷暖自知,果然孤独。
我承认每个人都是独立于别人的生命,
承认每个人的起心动念言行举止都合乎人性,
都应该得到无分别的接纳。
没有人有义务满足我的欲望和情感需求,
处于我的关系圈(夫妻、父母、亲子、朋友等)中的任何一个人都有拒绝我的自由,
就像天要下雨不必考虑我带没带伞,天要大亮不必问我睡没睡醒,
外面的一切都不由我支配。
在承认孤独的那一刻起,我就承认这点:
我是无依无靠的,我是彻底的孤儿,我只有我自己。
但是,
虽然我明白我无法支配和依靠外面的一切,
虽然我清楚地知道我处于一个实际上孤独至绝的世界,
可我仍然很难对自己升起自然深切的爱意。
也就是说,我看见了孤独的自己,
却仍然无法轻松地爱自己、接纳自己、满足自己、给予自己安全感。
为什么?
答案是:我对自己的深深的、无处不在的分别心。
理论上,我知道一切都应该无分别,
而实际上,我内心存在无数有分别的信念。
这就是我在独自“向内”时,仍然感到被处处束缚、战战兢兢、愤怒无力的原因。
因为分别心,我总是不能在各种情境里真正接纳自己,
如此,我便无法给予安全感。
基本逻辑就是:
分别心,导致不接纳;不接纳,导致无法满足;不满足,无法建立安全感。
也就是说,无法真正“向内”、从自身获取安全感的原因,
不在于“努力让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自己内在的需要”,或者“调整自己解读外界的方式”,而在于自己的分别心和不接纳。
那天,我一边感叹于丽飞所挖掘的信念,一边调整着自己的电脑,电脑也不知道是哪块出了问题,我搞不定,弄来弄去我火冒三丈。我念叨着丽飞的信念“‘向内看’,绝对不是努力的让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自己内在的需要”,外在是我所无法支配的,我无法向外在索取满足,可是,我的愤怒仍然像熊熊炉火一样烧起来了:“他妈的这电脑就不能顺手点吗,所有的事情就不能顺利点吗?我就要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我自己内在的需要,我就要我就要!”
我发现对于我来说,“让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自己内在的需要”,这不仅是我的信念,也是我本能的欲望,我无法调整,只能满足。
我为什么一定要“让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自己内在的需要”呢?这个欲望之下,隐藏着什么样的信念?
“让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自己内在的需要”,能给我带来什么样的感受,满足什么,证明什么?
如果我能让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我自己内在的需要,那我就会感到很满足,我觉得自己很有能力、很强大、很成功,或者别人很重视我、很爱我、我很好,我用成功支配外在的方式,来向自己证明我很成功、很值得爱,很好。
如果我不能让外在的发生发展顺应我自己内在的需要,不能支配、掌控外在任何事物,不能获取任何“成功”和“满足”,我是否真心接纳这个“平凡、无能、灰暗”的自己?我对外所表现出来的控制、索要、自卑、紧张等等不安全感,皆因为我对自己的分别、不接纳。
我的信念是:“成功”的我,有价值的我,才值得被爱/被接纳。
所以我一直在努力通过促成外在的“成功”来证明自己的价值,来证明自己值得被爱。
我一直在以努力索爱,以成功索爱,以价值索爱。
我认为我一定要在某方面表现出我的价值,在某方面值得爱,我才能得到别人/自己的爱。也就是说,我一定要“值得”——“值得”二字,就透露出了我对自己的爱的条件和衡量,透露出了我对自己的“分别”。
我在面对内心的伤痕和自己的“缺陷”时,
总是努力用各种方式向自己陈列出自己的“好”,拼命填补自己的“不足”,以此向自己证明自己多么值得爱,多么“值得”。
如此,无论我是外求还是内索,其实我都在“高执着”,
爱我,并非“如我所值”,而是“如我所是”。
这一点,其实在写《孤儿》时,我已经证悟到,但那时我只是跟随内心,描述了一种感受,现在,则把内心的条理和信念清晰地梳理出来了。林老师说我“出来”了,确如此言,我终于看到了长久捆缚自己的信念:我要值得,才能被爱。
看到这点,心里宛如柳暗花明,豁然开朗:我不再需要用各种努力苦苦证明我值得,不再在“值得”的怪圈里辗转打转。
我要满足自己的“小我”,要独立于外界给予自己安全感,所要做的,仍是我对自己说了无数遍的“接纳自己当下的每一丝情绪、信念、欲望,接纳我所看到的每一个自己”,不用再努力证明,不用再向自己求宠。
譬如现在,
我没有工作了,我不能创造经济价值了,我不再想着我以前多好,我以后能谋取到更好的职位更多的物质利益,我就爱现在这个毫无价值的自己;
我没有在原生家庭里得到过高质量的爱,我不再想着我所得到的爱与其他很多人比起来已经很好,没得到过别人高质量的爱的我,仍然是我最珍爱的自己;
我在爱人面前,经常不能如我所愿地得到满足,我不再找证据证明他其实有多爱我多在乎我,我爱这个无人重视怜爱的自己
......
没有价值、一无是处的自己又如何?我不再努力从中寻找自己值得被爱的证据,证明我值得爱。忽然觉得,我的世界空无一物,往来无碍。
安全感的建立,只在于“无分别”,只在于一切接纳。
爱我自己,无需任何条件,无需任何证明。
原来,无需辛辛苦苦证明,即可轻轻松松地爱。
“爱我,如我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