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谈“无分别的爱”与“溺爱”的区别
(2015-06-06 08:33:24)
标签:
孩子妈妈安全感自己信念 |
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
也谈“无分别的爱”与“溺爱”的区别
作者:襄
某天,一位伙伴跟我分享了如何在“无分别的爱”里对孩子进行引导的事例,大意是:
两位小朋友因为一件玩具起了争执,事后妈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让孩子从自己的情绪里弄清楚自己的期待和恐惧的是什么,让孩子知道他们并非想要伤害对方,从而把事与人分开,保护孩子对自己的信任、对他人的信任,也就是保护了孩子的安全感。
这位妈妈做了一个总结:
要注意引导孩子,让孩子发现“真相”,父母的在关键时刻“推”孩子一把,孩子就能变得更好。
她对孩子的此次引导非常好,但这种引导在实际操作的时候要注意把握细节分寸,细微到妈妈的措辞、口气、眼神……对家长自身的修养要求很高。
不过,从伙伴“孩子就能变得更好”这句话里,我突然感受到了她的期待和恐惧——是什么呢?
后来我问她:如果我们不引导,孩子真的就不知道自己的想法吗?孩子的心很干净,他们不会像很多成年人一样,因为一件事而对当事人本身产生否定和攻击,他们似乎天生就能把事与人分开,天生就能看到“真相”,只要在这些过程中没有太多外来的评判来干扰他们。所以我们经常看到小孩子们前一分钟还扭打在一起,下一分钟就重新嘻嘻哈哈搂在一块玩耍。
我们给孩子“无分别的爱”,为的是给予孩子充足的安全感。孩子所面对的境况千差万别,在他们有需求的情况下,家长可以适当给予引导和帮助,但引导的“方向”很重要,不要适得其反,反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
林老师有一本书,叫《遇见好老师》,里面有很多林老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们发现自己“本来就很好”的案例。所以我们的引导是“要让你更好”,还是让孩子发现“你本来就很好,一切都很好”——这是我们努力的两个不同的方向。
如果我们引导的方向是“要让你更好”,那一定要小心了:
当孩子捕捉到到你希望她“更好”的意愿,她会不会解读成“我不够好,我的努力永远不够,妈妈并没有把十足的信任和肯定给我,我是不值得十足的信任和肯定的。”有“更好”期待,就达不到真正的“无分别”,孩子会为了这些“更好”而不断去外求和证明,孩子的心也永远无法安住在当下,享受生命悠然自足的安宁自在。
而我们对孩子“更好”期待下,隐藏着怎么样的恐惧呢?
我们,真的完全相信人性,相信生命本有的成长规律吗?
若真信,我们能坦然接纳孩子当下的每一个状态;
若真信,我们不会总想着:我要帮助他/她变得更好。
这个“信”字,决定了我们努力的方向——这就是我们给孩子的是 “无分别的爱”还是“溺爱”的关键所在。
我们常说,“无分别的爱”与“溺爱”的区别,在于“知”,而“知”又可以细化为以下三个层面:
1.
2.
3.
无分别的基础,所有理解和接纳的基础:信。
我有一个经常顺应和满足我的妈妈,她对我很少有拒绝和否定。
我曾经认为,妈妈给我的爱和林老师的无分别的爱很像,但渐渐地,我察觉到:这是两种不同的爱。虽然表面上看起来都是顺应和满足,但最根本的东西不一样,那就是——“信”。
仔细回想和母亲在一起的场景,我发现,其实妈妈根本不信我:
她并不认为我不跟人打招呼是对的,
不认为我不合群是对的,
不认为我处处跟别人不一样是对的……
她顺应我满足我,只是因为心疼我。
妈妈常跟我说类似这样的话:“这件事别人都说你不对,我也觉得你不对,因为爱你,我允许你支持你按照你自己的想法来做,但这样的你并不讨人喜欢,只有最爱你的妈妈能够容忍。”
所以在满足我的时候,妈妈是带着压抑着的巨大的恐惧和不安的。
虽然当时没清晰地去看到这些,也没有足够的思辨能力去整理出来,但我其实感受到了其中的“否定”,表面行为的“满足”,并没有给我的心灵带来真正的“满足”,我一次次在这样的“满足”中丧失了自我肯定的自信。
这种顺应和满足,其实是变相的否定,其中的信念仍然是:
你是不对的,是不应该被满足的;
你所有的与众不同都是不好的,你,是不好的。
这个信念里的自我否定和罪恶感,就这样传承到我的身体里。
现在,我又更加深入地了解了自己:
为什么我会变成现在这样?
我看起来与众不同并充满力量,却对自己抱有极低的评价,觉得自己很不好,会遭到别人的嫌弃和孤立。我被妈妈允许做自己,但信念又告诉我做自己必定讨人厌,讨人厌的人就是不好的人。
虽然我会更多地按照自己心里的意愿做事,但是,我坚持自己的同时却在潜意识里否定着自己:我是不应该、不好的。从这样的信念出发,我在遵循自己的意愿的时候,其实并不是在一次次满足自己,而正是在一次次否定自己。
我的意志和需求,表面上看起来得到满足了,但其实并没有被真正满足。
我的“安全感”在这样所谓的满足里,和那些被家长们直接拒绝和否定的孩子一样,变得越来越差!
现在我明白了为什么一直以来我总是充满愤怒,总是挑战规则并打破规则,
但我其实并没有战胜,没有赢,没有满足,
因为我从根本上那个“不信”的信念开始,就输了。
它让我不战而败。
充满恐惧和自我否定的满足,并不是满足。
溺爱,因为妈妈不信任人性,不信任自己和孩子,她在满足孩子时是带有巨大恐惧和不安的,就算表面上满足孩子了,妈妈和孩子也都在潜意识里认为自己是错的,孩子是不好的。就像我和我母亲那样。
在这种状况里,孩子的安全感被破坏。
而“无分别的爱”,因为信,
对孩子的任何满足都被认为是对的,孩子是好的。
在这种状况里,孩子的安全感得到了满足。
所以我们真的不用担心无分别的爱养育出来的孩子,会呈现溺爱养育出来的孩子的问题和状态。因为这两类孩子的安全感和自我评价是截然不同的。
所以无分别的爱,一切的一切的基础,都在于信,
信人性,信自己,信他人。
妈妈给我的,是“溺爱”,我的自我否定很严重,安全感也极差,但我仍然要感谢我的妈妈:虽然她不信我,但那么多年她仍然选择满足我,在我无力对抗大环境的幼年时期,给了我一个被允许保留自我的空间:
这至少让我保持了独立思考的能力,保持了敢坚持敢反抗的力量。
我深深感动于妈妈所给予我的深刻的爱,感动于生命的不屈不挠和不易。
整理者感言:这是一位在爱与接纳下长大的妈妈对爱的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