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书也是为了爱
(2014-11-08 07:30:23)分类: 爱他人(C课程)心得 |
买书也是为了爱
作者:美禾
昨天从网上看到有人推荐的最值得阅读的50本心灵成长书籍,其中有不到十本我已经看多,确实很有感觉,所以,今天迫不及待地上网就把剩余的四十多本书全都放在了购物车,可想而知,价钱也不菲,近一千块钱,当时,看到这么多书,拿鼠标的手情不自禁的就想去点购买,甚至身体里都有了一种已经买到书的兴奋与激动。但是一下子花这么多钱买书,还是有点于心不忍,毕竟我们的经济还没有到那种想买什么就买什么的地步。
扭头看看身后的书柜,里面放置的我自己看的书都有一百多本,基本都是这两年买的,我大概看了一下,自己看过的也就一半而已,而且基本都是非常受欢迎的值得阅读的成长书籍。自从跟着 林老师成长之后,这半年来书看的少了很多,因为我知道,很多书上的理论和经验及体验都是别人的,唯有自己亲自经历的东西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目前对我来说,看的书基本都是关于心灵成长的书,即使看别人的再多,仍旧无法把他们的体验融为自己的,不如自己写一篇成长心得让自己更加受益,更有收获。可是,每当看到好书,我还是好像被一种魔力吸引着一样一定要先把书买下来占着,好像买过来就属于我了一样。去年年底买的南怀瑾选集十二卷,目前还在书架上没有开封,看来,并不是我没有书看想买,肯定是有什么原因,让我这么热衷于买书,甚至买书的热情比看书的热情还高。
第一感觉,我买来的书当然是属于我的,说出去也很好听,看,我家里有这么多的好书,说明我多爱学习成长,业余时间都不忘记读书,你们不爱看书的人应该多向我学习,时间是挤出来的,与其花钱去买吃的买穿的,不如多买点书成长实惠。可是,这个理由很牵强,事实上是,这些书我现在看的很少,书虽然属于我,但书中的内容并不属于我。
此刻脑中突然闪过一丝别的想法,对于任何好的东西,我好像更加享受那个占有的过程,而对于拥有之后,却并没有太多的兴奋和珍惜。我很享受买的过程,其实也是享受把这些东西变为我拥有的这个过程,具体我拥有之后该怎么办,我好像很少去考虑这些,比如对于书,买来之后,有的书半年一年都没去看过。对我来说,是否看它,好像已经不重要了,反正它已经是我的了,我什么时候看都不晚,书在我的家里,就由我做主,我支配,真要是有人去借我还没有看的书,我肯定是浑身的难受与不舍,我还没看呢,怎么能给你看,万一我哪天想看了呢。我为这个不知道是否看的概率,总是想着先把东西占着再说。万一到时候我想看的时候,或者别人说起要读这本书的时候我没有咋办,只有书放在我的家里,归我所有,我才会觉得踏实,即使我不看,别人也不能拿走。
说到底,拥有的过程让我踏实,可是,至于我是否真的拥有了它本身所具有的价值,好像我根本就不是太在意,只要你在我这里就好了,至于是否能发挥出你的价值,至于我是否珍惜你,我已经不去在意了。买衣服如此,买日常用品如此,买蔬菜水果亦如此,只要能买东西,我就很开心,根本不去考虑是否是真的需要。甚至于,对于爱人好像也经常有这样的感觉,你已经是我的了,如果有别人胆敢拿走,我肯定是不允许的,可是,在我身边,我却很少主动想着去珍惜他,让他感受到他在我这里的价值,我对他的需要,我对他的爱。好像我对拥有的需要已经超过了对其价值体现的需要,更不用提我要付出爱了。
写到这里,头脑中却突然蹦出一个模糊的画面,两个小孩子争抢东西的画面,大家需要的东西,大家说好的东西,我也要,我也要拥有,我也要争,我争到了,我就胜利了,好像对于争取东西的结果比拥有东西本身更加让我开心,至于那个东西是否真正是我喜欢的,我好像并不在乎,我只需要的是这个结果。
一直以来,大家对我包括我自己对我的评价就是“争强好胜”,这一刻,我终于又一次体会到了这样的感觉,无论是否是自己想要的或是喜欢的,只要别人说好,我就一定要有才行,这样才能证明我很厉害,这么好的东西我都能得到,我不厉害吗?可是,很多时候我并没有去思考过,别人说好的东西,对我是否合适,别人说的价值我是否就能让其发挥出来。总之,只要我拥有了,我就胜利了,我就开心了我就高兴了。
可是,我争这个东西,我占有这个东西是为什么呢?
爱,因为爱,这个强烈的词很轻易的就蹦了出来。
拥有就意味着获得爱!
爱,对你们来说意味着给予,对我来说意味着占有,当我获得这个东西的时候,我才能体会到你们的爱,才能证明你们是爱我的,才能证明我在你们心中是重要的。可是,事实上,在长大的过程中,任何事情,任何好的东西,都要先让给别人,都要先让给小的那一个,这样你们才会我觉得我好,可是,在我的心里,拥有那个自己想要的东西才是你们爱我的表现啊。于是,我开始了争取,我开始了努力,我开始了表现,为了去获得所谓的你们的爱,我努力去得到那些你们认为好的东西,我努力去争取那些能获得你们爱的东西,慢慢的,我不知道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了,在我的眼里,好像不断的去拥有不断的去占有,才让我会感觉到幸福和激动。那些外在的东西,已经变成了爱的化身,成为了我这么多年不断追逐的对象。
想到这里,心里很难过,原来,还是因为爱,仅仅是为了得到你们的爱。我现在终于从情感上理解了为什么现在很多孩子那么追逐物质,要名牌手机,穿名牌衣服,甚至不惜以身体换取物质的东西。
武志红曾经在他的微信中写过一篇文章《没有灵魂,只有交易——为何“苹果”会杀人》,今天再次翻出来读,更加的有感觉和触动:“iPhone、IPad都是过渡客体,在他们眼中是爱的象征,对物质的追求是对爱的渴望。得不到就意味着着丧失爱,就要摧毁剥脱了他们被爱感觉的那个客体。对于每个人而言,妈妈都是我们生命中第一个重要客体,而承载母爱的其它客体即都是过渡客体。当母爱借助过渡客体被无数次发生的时候,量变引起质变,孩子有一天会突然领悟到:母爱并不等于这些外在的物质,这些有形有质的东西,母爱是无形无质的。孩子的心就被照亮了,就懂得了灵魂的真实存在。可是,当母爱的累积效应不够,这一领悟没有发生,母爱稀少,孩子对有形有质的母爱载体也就是过渡客体非常执着。体会不到灵敏层面的爱,就会沦落为需求被满足的层面。拿我所有的,换我所渴求的。而那种满足感也就仅仅在占有的那一刻,很快,它就消散了。”
回到我自己来,从小到大养成的思维及行为模式以及对爱的不满足的执着,唯有通过不断的追求外在的物质的或者是亲密关系中的各种行为的满足,才能让我不断相信,我是在一直得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爱,而一旦行为或物质得不到满足,就能马上等同为“你不爱我”这样的信念。这也是我频繁买书,却很少去看它的深层的原因吧。
明白了这些,我也完全明白了林老师讲的对孩子“精神上百依百顺,物质上八依八顺”的原则了,唯有无数次的外在的满足,才能让孩子把对“母爱等同于物质等外在形式”的执着上升到灵魂层次的满足,安全感越满足,价值感越显现,从小时候对物质的追求自然就过渡到了对于精神对于灵魂的内在追求。
这次,我终于停止了手中鼠标想按下买书的冲动,那些书对我来说,也已经变得微不足道了。心又一次体会到了满足与喜悦,我知道我想要的是什么了,我也明白了为什么我总是会这么的容易因为任何一件小事就能联想到体会到不被爱的感觉了,此刻的我终于可以对自己说:亲爱的,无论你是否拥有这些书,无论别人是否能给予你期望的行为或语言,都不能代表或说明什么,而我对你的爱都一直会在你身边,从此以后,我已经有能力去爱你了,我会一直的陪伴着你,满足你的各种需求,不去指责不去评判,唯有对你的接纳和理解,唯有对你无穷无尽的满足,虽然过去的事情无法再从来,但,我们已经有了重新占起来的勇气和力量。
整理者感言:宝贝,我们都是造物主的孩子,“你拥有什么东西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属于谁”。
为了得到别人的认可,我们付出了我们的快乐、付出了我们的热爱、付出了我们的情绪、付出了我们自己!我们付出了多么巨大的代价!
蓦然回首,那掌管一切的造物主告诉我们:“孩子,你很特别,不是因为你有什么,而是因为你是我的孩子”。
抱着你,亲爱的宝贝,抱着你慌乱的心。
你可以索爱,你可以拥有,你可以得到你应得的爱!
“因为你是我的孩子”,这一点就足够了!
爱,不需要条件!
宝贝,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