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找回失落的自己找到自己的热爱和自己的心在一起生命成长花径美德 |
分类: 爱自己(B课程)心得 |
找回失落的自己
上周四晚上从成长课回来,就发现先生在生气,早早一个人就睡了,以前他会看电视,帮我抱二宝。第二天一醒来,他就问我课上都讲什么。我不说,只是笑。(现在想来依然笑。当时气氛有点紧张,我都奇怪我为什么会笑,现在明白是那个课带给我一种愉悦。)他见我不肯说,就着急了,说:“你不肯说,肯定和孩子没关。你別被人‘洗脑’了。”我有些生气,因为他的不信任;这也是我一直不愿意跟他说成长课的原因。他又说:“有那时间,你还不如埋头做学术呢!”我真生气了,说:“我就不做!”
一天就在这不愉快中开始了。他去上班,我带女儿出去玩,不知为什么心不在焉,怅然若失。这样的状态维持了两天,一有空我就想自己怎么了,这是为什么。我很介意他的情绪吗,我很关心我们感情的和谐程度?是的,可是没有那对夫妻的感情是百分之百的和谐、没有矛盾的。直到我意识到我上成长课这件事情关系到我们之间一个核心的问题时,我才明白为什么我会这么在意,它会给我带来这么大的影响。(点评:从静心开始观心)
我先生虽然是学理的,但对古典文化、读书治学似乎有一种天然的热爱;而我虽然进了这个圈子,却迟迟没有长进。这成了我们生活中的一个主要的矛盾,他希望我继续治学,成不成都没关系,只要做就好,他可以养活我。他常羡慕我有这么好的平台,却不珍惜;而他虽然想读书治学,却迫于生计,只能工作。被人养活的压力是多么大啊,我知道不能再这么下去,必须为自己寻找一个出路,继续,或者改变。这也是我来成长课的主要动机。
我是觉得做学问辛苦吗?我是个凡事尽心尽力的人,但我却失败了。我曾那么努力,却没有好的结果。原因在哪里,很久以来,为这我想了很多。先把有关但次要的原因说出来吧。
我做事特别尽心尽力,但有时可能过头了。这让我治学时纠缠于细节,其实我还是蛮有宏观感觉的,但不知为什么一落到实处,就在那呆在那儿出不来了。这可能和母亲从小对我要求太严有关。比如小时候帮妈妈捣蒜,她说“蒜捣千锤辣死人”,我真的就能数着捣一千下。还有她说揉馒头要多揉进面扑蒸出来才喧,我就使劲揉。一次在舅舅家我一直揉一直揉,结果揉进去的死面太多了,蒸出来的馒头都发硬了,舅妈笑我,才发现自己真傻。日后“我真傻”这样的感觉一直陪伴着我,若隐若现,此刻我才意识到我那样做是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可。为了得到妈妈的认可,我忍受着她的苛刻和挑剔。
小时候妈妈对我们特别严格,按爸爸的话说,像对大人那样要求孩子。她为什么对我们,尤其是我,(她说哥哥在姥姥家被惯着了,我和弟弟要让着他;弟弟比我小,尽管我们是双胞胎,我要让这他),这么严,主要是因为她是个特别爱面子人,她希望我听话能干,这样显得她有威望,会教育孩子。她 和我先生第一次见面(那时我们还是朋友),就夸下海口,说我是天下最好的媳妇,搞得先生事后提起来就笑我。是啊,在妈妈看来,我学习好又能干家务,甚至连锁扣眼、缝裤边这样的裁缝活都会做,可不是最好的。事实上,我根本不是个好媳妇。妈妈一生争强好胜,自认为精明能干,只可惜短见。她不知道教给我那些芝麻琐碎的活计,远不如给我一个好的心态、好的性格,更适于生存。我多少承袭了她苛刻的性格,对人对己。
不知道为什么从妈妈那里我感觉到的不是爱,而是被利用。我须对她有用才是好的。小时候我得帮她做家务,长大了我应该“回报”她以好的物质生活。去年怀了二宝,去“娘家”小住。我隐隐但明确地感觉到他们不欢迎我,因为二宝的到来意味着我暂时又不能去工作挣钱孝敬他们了。意识到这点,让我非常伤心。我和父母之间好像在展开一场永远没有结果的拉锯战,他们索求回报,而我索求爱。
第二个次要原因是,我虽然做事兢兢业业,但稍遇挫折就想放弃。读博时我很多次看到我的同屋被一次次拒绝还在努力争取,论资质她不一定比我强,但最后我不得不承认,是她的努力成就了她的幸福生活。我自问为什么自己没有她那样的恒心呢?当看到她和家人亲密的交往,看到她关爱她的父母,又从她的父母那里获得力量,甚至是生活的意义,我似乎找到了原因。无爱的家庭让我失去了前行的勇气,甚至迷失了方向。
主要原因是,我知道我的最爱不在中文。上中学时我最喜欢的是几何、化学和地理。尤其是立体几何,琢磨各种空间变换对我来说简直是一种享受;也喜欢化学课上讲的物质之间的转变;地理课我则喜欢探究各种自然现象背后的原因,而不是背各地物产。我特别不喜欢死记硬背的东西。虽然我的作文从小学三年级的第一篇起,就常被老师表扬;但只是作文而已,语基不是我的长项。我之所以学了文,主要也是因为我的眼睛。在分文理班之前,我从哥哥的高考招生手册上看到有些理科是不招眼睛有缺陷的学生的。如果我学理科很多大学都不会要我,而学文科是比较保险的,我脑子形成了这样的观念。其实当时只要仔细考察一下,就会修正这样狭隘的看法,得出客观的结论。但长久以来对生活的恐惧感让我失去面对现实的勇气,而宁愿选择歪曲它,这让我觉得似乎安全一些。最后填高考志愿的时候,不管哪所学校,我的第一志愿都是中文。这固然与我喜欢作文有关,但更深的原因,恐怕是因为这是最不会拒绝我的眼睛的专业吧。(点评:不一定啊,也许,这也是你的真爱。只是,真实的答案到底是什么,需要清除恐惧后,去找到她!)
想想如果年少的兴趣和热情如果能延续下去该多好!至少我的大学求学,可能会是另外一番景象。可我却那么轻易地放弃了它们,仅仅是因为一种莫须有的害怕。
因为上的是中文系,我很快就发现成绩好的同学不外乎记笔记,背笔记。孤陋浅薄如我,不及一窥治学的乐趣,就被这种表象所蒙蔽;这让我的大学学习失去了兴趣和动力。我之所以决定上研是因为遇到一位自己非常喜欢的老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喜欢他,充满生活情趣和个人魅力。因为不重视考试,当时我的成绩也就是中上,刚刚不够保研。蒙恩师不弃,许我第二年读他的研究生。我想他看重的是我对作品的感悟能力,但我让他失望了。研究古代文学是一门重视积累的学问,而我偏偏不擅长记忆。其实我的记性还好,中学时历史老师上课前喜欢先提问上次课的内容,我总是利用课前十分钟看一遍,老师叫到的时候,通常能答个八九不离十。同学们都惊讶我的记性之好,其实理解、关联地去记,自然能在短时间内记住比较多的内容。而且我是记得快、忘得快——喜欢自由自在,天马行空,好像记忆的东西会压坠想象的翅膀似的——我总是在记住它们、完成任务之后,马上毫不吝惜地把它们抛掉(点评:这个能力用于成长,很好!)。反正我记得快,人也勤快,我不在乎需要的时候再记一遍。如果一件东西真的需要我记很多遍,直到我想忘也忘不掉它,我才会把它当成我生命的一部分那样接受它,从此珍爱它。这部分是天性,部分也许是因为在外在世界我受到的拘束太多了,比如妈妈的苛刻,比如眼睛的局限,所以我才贪恋内心的自由?反正虽然我在读书会常常灵光闪现,有很好的观点,但我似乎不是做学问的料。(点评:不一定的,自己去找出答案啊!先好好提起,清理内心!)
心灰意冷的我选择了工作。工作期间我认识了我的先生,他劝我读博。本来当初离开校园时是死了心再也不回去的。但那份在报社的工作除了让我切身体会到一些人是怎样应付或专营着把钱挣到手之外,用现在的话说,带不给人任何正能量。本来我想尝试干些別的,比如设计师,我觉得那是个充满灵感的职业,但先生认为那是不务正业。确实,我只是想想,对那个行业一点都不了解,我甚至不确定我要做那个领域的设计师,服装?平面?建筑?最后之所以确定读博,一方面是先生支持,另一方面是因为治学是究其实一项求真的事业。我很服膺李泽厚先生的这段话:“在科学研究中,在艺术创作中,人与对象、人的生活和科学研究或艺术创作可以溶为一体,从而得到最大的享受。它完全不是为了现实的功利,也不止于认识的愉快,而是可以成为‘是点什么’的人生依托。”也许是因为内心缺乏安全感,我特别渴望真理带给人永恒感、安定感。如果做一个设计师,只是变一些新花样,而创造不出永恒的美,那我也是不会满足的。
但读博又是失败的,从开题报告被批得一无是处,到毕业答辩时的勉强通过,自己都不满意。毕业在家,断断续续地修改论文,但至今都没有完成。以致于现在我在思考要不要继续下去。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无论是次要原因,还是主要原因,归根结底都是因为缺乏爱。我曾对我的先生说,我们之所以能走到一起,是因为我们有相同的价值观,他同意。但是我们之前的路太不相同,他的身后是满满的爱,而我却是空空如也。所谓“饱汉子不知饿汉子饥”,他是不能明白我为什么一直在这里徘徊徘徊,而不肯起步的。想到这儿,我突然也明白他为什么着急生气,人生苦短,他不希望我虚度;觉得很对不起他。我们之间是非常坦诚的,几乎没有什么秘密。唯有在心灵成长这方面,我不肯跟他说——说他也不理解。解铃还须系铃人,无爱的童年是我认识他之前被欠的债,我希望我自己来解决。
想清了这些,我终于明白为什么自己这两天情绪这么失落。在我刚刚试图努力找回自己的时候,先生强烈的质疑仿佛又把我推回了记忆中那片无爱的荒漠。在满足母亲的苛责和索取中,我失落了真实的我。我不知道我是谁,我不知道我为什么要存在,我就像一个轻飘飘的空壳在漫无目的地游荡……就是这样一种深深的失落感。让我用爱来一点点把你填满吧,哪怕如精卫填海。你现在很孤单,很无助,是吗?让我来抱抱你。过去的努力和失败一定让你伤透了心,没关系,哪怕你终生碌碌无为,一事无成,哪怕你的爱人也抛弃了你,让我张开双臂接纳你,守护你,从此不离不弃。
心语:我好感动好感动啊......看你的文字,鸡皮疙瘩都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