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者,通也
(2013-05-07 08:50:11)
标签:
道者通也兴趣与信花径生命成长静诚正醇行花径美德 |
分类: 爱自己(B课程)心得 |
道者,通也
前几天导师组织了次所有项目组与研究生的会议,这是他最近从行政职位退下来后,重新把精力聚焦科研上,第一次全面而系统的梳理,仔细回顾了他回国十年来的研究工作的脉络,及未来展望。随着他的讲述,当我看到自己的名字出现在每个早期项目的开头时,想起十年来曾在每个项目上倾注的努力,跟随导师十年中的酸甜苦辣,想起他对我的扶持与帮助,我们两人科研从零做起到现在学生和项目开枝散叶,想起我们之间由师生到同事到亦师亦友的微妙改变,很是感慨。而在报告的最后,导师用一些他自己拍的照片与我们一起分享了他在科研及人生中的一些感悟,让我深深的共鸣与感动。
有三张照片印象深刻,第一张是国外小镇黄昏时分人来人往的街道,乍看上去色彩昏暗平淡无奇。而把镜头一点点地拉大,却看到角落里一个老艺人正兴致盎然地投入在绘画里,正画着就是这个小镇街道,他的画瑰丽神秘。导师用这张照片来解说,科学研究大多数时看似平淡无奇,但只要耐心去观察,必会于平淡中会发现惊艳之美。我心戚戚然,是啊,街人行色匆匆,无暇看风景,却有人能安然于角落,用敏锐的心,敏锐的眼,洞察与欣赏。不同的心,不同的眼,所见便是不同的世界。
第二张图片,是导师拍的一个人于寂静的湖边长久地凝望,作深思状。导师说,科研经常是如此地寂寞,可能长久没有鲜花与掌声,肯安于沉寂,才能深入地思考。我心戚戚然,是啊,安于沉寂平淡,深沉地静下来,才会深刻地反省与发现。
第三张图片,是在加拿大某入海口,他拍摄到一头鲸鱼正浮出水面的景象。他说当时大家都在惊讶赞叹,而唯有他立即拿起相机拍到那罕有的一幕——机会属于那个一直带着相机的人。拍照是导师多年爱好与习惯,在许多人都激动雀跃的一瞬,只有他本能地拿起相机,抓住珍贵的一刹。我心戚戚然,是的,机会永远只属于那个准备好的人,属于那个把习惯已变成本能的人。
看着这三张图片,突然间就几近流泪。道者,通也。万事万物,皆是修行,科研与修行,世间法与出世间法,所需的敏锐,专注,勤勉,无二分别。
在科研上,我一直由衷地佩服我的导师,赞叹他总是灵光四射的创造力,佩服他对科研不灭的热情。但心中也曾不免想问,一个人离开国外舒适的环境,离开爱人与孩子,放弃那么多生活的乐趣,每天废寝忘食,是为追求名利吗?就为科研这个工作,值吗?这曾是我无法理解的。而现在明白,我导师的心中,没有这个问题,科研就是他最大的乐趣,无关成就。我那时对他的狭隘之见,因为那时我还没有发现自己的兴趣,更不会理解兴趣、理想于一个人的意义。现在,当我开始渐渐找到自己的理想之时,我深深地理解了他,不由为他如此的气魄与坚持,心生敬意。
林老师说,这世界是有尺的,我想这尺便是道,在科研之“道”上,我的导师,是个得道者,我尊敬他。其实,导师多年来一直在用科研向我传道。只是那时,我并未解道。导师曾经对我的欣赏与栽培,对我更加严格的要求,都是因为,他认为我也与他对科研有着同样的热情与兴趣,所以他以对自己的要求来要求我,希望我也可以得这科研之“道”。那时的我,也确实看似努力专注,给导师造成这样的印象。但是,那努力的背后是恐惧,却不自知。自已以为必须要努力,因为要对导师抱知遇之恩,要对自己工作的负责,其实只不过是另一种形式的追名逐利——为了获得更多的他人的认可与赞美而工作,而非为了兴趣而工作。我曾看不起追名逐利—,其实自己也在暗自追名逐利而不自知,我在为权威为他人而工作,而非为我自己。为恐惧工作终究是会心累的,终究是会权衡得失的,所以当我认为自己的付出大过老师的给予时,失衡感便产生了。当真实的自己无法压抑,破壳而出时,我对工作的热情就熄灭了,毅然放弃了一些看似前途光明的位置,那只是真实的自己苏醒的开端。
那时,我以为,我与我的导师从此分道扬镳了,我确定不想像他一样生活,我熄灭了他对我的厚望,也结束了我对他的依赖。分开时,有内疚,有怨气,还有很多东西。曾经的密切关系一下淡了。
两年来,我开始了另一条找寻之路,开始了独自在路上的旅程。我和导师的关系,淡淡的,但是却在发生着微妙的变化。 而现在,我发现,某个角度上,我又与我的导师重逢了,我们通过分离的方式竟彼此接近,彼此理解了。重逢时,已心境全变,对他惟有感恩,全然纯净的感恩。
两年中,我与导师有过两次恳谈,我向他讲述了我曾经真实的心境,我曾经的疲惫与委屈,我没想到,自己就那样轻易在导师面前流泪,而后又可以不在心里留下什么,而这,得益于我在成长路上的前行。我讲述了自己对于科研的想法,我真正的兴趣,在工作中我擅长什么,想做什么。在交流中,我感受到了他和理解与接纳,我收获了与导师间真正的平等,我不再需要取悦迎合,我们之间似乎正在建立了另一种平等而互敬的关系,亦师亦友的关系。
我确定在科研上我或许可以做得还不错,但我知道我无法像我的导师那样成为一个真正的学科带头人,我不想也不能,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我对此缺少内在兴趣,我无法像导师那般对此忘我与投入,我无法乐在其中。“兴趣“决定了我最终能在科研之路上所走的高度。
这样的兴趣,于修行中,有另一个名字,是“信”,“信“就是那是无法磨灭的热情,是于无人鞭策时、无人喝彩时,无人奖赏时,都甘心情愿,不会熄灭的兴趣。那是基于理性,却又超越理性的,有多么“信”,决定我们能走多远。
我渐渐找到自己真正兴趣所在了,三十多岁,才发现自己的兴趣,似乎有点晚,但更多的也还是庆幸,在这个社会,真正能找到兴趣,能为兴趣而活的人并不多,我真心明白我的导师是怎样辛苦却又幸福的人,他一直就在为自己的兴趣工作。
小时候,我总是看到奶奶的病痛,我最担心的事情就是深爱的奶奶死掉,还有我希望治疗妹妹身上的伤,我一直以来的理想,是做当一名手握手术刀的临床大夫,后来当大夫虽未如愿,好像我离这个梦想也并不远,我在医学的行业里,做生命科学的研究。而现在,我却渐渐地感到我们对于生命的“科学“研究中,都未触及根本,我们越是深入研究物质现象的细支末节如何运作,企图理清各种条件间的网络关系,我们却迷失,我们越依附于越来越多的条件而生存,我们越来越难掌控自己的健康和生命质量。科研研究,就像看到生命之树的无穷叶子,却越来越难看到不到生命之树的根源,看不到“心”在生命质量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我所在的预防医学,全然没有关于如何驾驭心,驾驭情感的内容。我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渐渐地改变了,在从脑的思考走向心的思考。我的兴趣,不想再用“脑”去做研究,而是用“心“去研究,并帮助更多的人认识心,驾驭心。这才是让我们超越各种外在条件的束缚,提升生命质量最根本的途径。
而这条路,是漫长而寂寞的。踏上这条路之前,要务必清楚那条路的终点,将不再是任何辉煌、得以用宣告成就东西,而是归于彻底的平淡,这条路不为快乐,不为赞美,不为成就。我到底想清楚了吗?准备好了吗?甘心了吗?我要怎样为我的兴趣而过?这是依旧需要不断思考、不断问寻的。
心语:很精辟的论述啊,尤其是关于“兴趣”与“信”。三十多岁找到自己的兴趣点,一点也不晚,孔夫子曰:四十不惑。
这条路走上后,是再也不想回去的,只是要真正走上,很难。对于真正走上的伙伴,真是不知道该如何恭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