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欲望”or“需求”
(2013-01-31 16:19:38)
标签:
生命成长生命教育和自己的关系花径美德花径教育 |
分类: 爱自己(B课程)心得 |
“欲望”or“需求”
这是成长小组第二次活动了,林老师让我们继续练习“静”字诀和“诚”字诀。第二周期间,感觉察觉的还是不错的,已有情绪都能察觉到,并告诉自己“我现在生气了” “我不开心了” “我不高兴了”,这周的任务是在察觉的基础上,去“观”,说实话,真不知道观什么,观没观出什么东东来,倒有些疑问了。
下面是这周察觉到的几次,与当时的心里活动:
情景一:老公本来答应我晚上一起去逛商场,所以下午特意打扮了一番,并去单位找他准备一起去商场。下班后,我们开车先回家吃饭,到家后一看今天又阳澄湖大闸蟹,好吧先开吃,我也饿了。回家的时候已经7点多了,9点要去接儿子下晚自习。开始的时候全家都享受着美食,到8点我心里就开始有些小反应了,看看老公慢条斯理地吃着大闸蟹,也没说什么。但是眼睛在不断地瞟着挂钟,8点10分,8点15,8点20,8点25,8点30,完了情绪来了。更可气的是这个时候老公美滋滋地吃完最后一口,对我说了句“不去商场了吧”。我立刻不开心了,没好气的说,“反正你也不想去”。老公看出我不高兴了,赶紧说,“走吧走吧咱们现在去”,我说“不去了”,于是开始修行:
要的位置。然后按照方法应该是自己满足自己了,把希望老公怎
么对我都写下来,然后不停地念。(我没做)
一起,靠什么维系在一起而且还要白头到老?----我的答案是
“彼此需求的满足”,(其实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维系都是基于彼
此需求的满足),彼此需求满足的程度越高婚姻的幸福指数就会
越高。在婚姻中一个女人对男人最大的需求就是她要确定这个
男人爱她(安全感),很爱她在乎她。观心可能会让我自己满足
我自己了,我就不会对老公有要求了,也就不会生气了。但是
婚姻又靠什么维系呢?那我找老公又做什么呢?
?婚姻中的需求是必要条件?难道要像欲望一样去舍弃或自
我满足吗?(寻求答案)
情景二:这两天孩子们考试,我一个人忙不过来,把爸妈接过来帮我一下。但是这两天有一件事让我有些烦,就是我妈在我家,和我谈论的只有一件事----就是关于我女儿的事(寒假报个先修班吧;明年能考上什么高中呢?我打听了中国农业大学有食品营养专业,你给打听打听河北农大有吗?(我女儿才上初二);这一天,只要孩子一进家门,我妈嘴里XXX的名字就不停,XXX你喝点水,XXX你吃什么呀…….)
所以今天早晨爆发了一下,我做完早餐,摆好等孩子们来吃。我妈就站在餐桌旁守着,等我女儿一坐下,马上把煎鸡蛋的盘子推到她买年前,XXX快吃。我当时做了一个动作,把盘子挪回来,说了句“在这儿,也够得着”。
事后,我马山察觉到了我当时的情绪状态,于是开始修行了:
“静”------没有再说什么,情绪爆发了一下就结束了,但心里不爽
“观”------这是什么欲望呢?没找出来,要说我对我女儿比我妈还用心,
还真心,可是我就是看不惯我妈的种种行为。当时的心里活动
是我这么真心地爱这个孩子,我妈怎么还这样,心里不平衡。
也觉得对我儿子和我老公不公平。
问题来了-------老人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这些行为势必会造成对我孩子、
我老公以及对我的不公平,如果我不计较了,不流露出不满,
那不会助长这种不公平行为的发生吗?我这个人最看重公平
了,今天我可以“正”心,理解我妈妈,但是在理解她的同时,
是对别人的不公平,如何做呢?困惑中
情景三:我和我婆家之间发生过很多事情,也都过去了,我这个人不记仇,心也比较大(自认为,呵呵),所以和婆家现在关系处的很好。尤其是公公去世,我总觉的婆婆一个人不容易,不管她有什么想法和我们不一样,我和老公都应该对她好。所以,我对婆婆来说,是发自内心地愿意为她做些事情,一是心疼老公愿意为他多做些,二是我觉得这也是我们做晚辈该做的。最近一段时间婆婆在石家庄,肠胃不太好,我就断不了给她做些好吃的。正赶过年,前两天给婆婆买了两件毛衣,说实话做这些我没有什么刻意,也没有什么虚伪的成分,就是觉得应该做。
但是就是今天上午发生了一个场景,是我自己也没想到的。上午我正睡觉时,我婆婆打过电话来找我,我知道是因为这段时间她住院啊什么的,我都很用心地照顾她,昨天又给她买了两件新衣服,她可能是想对我表达一下。因为我正睡觉,就没接这个电话,我妈妈接的,她们俩聊了一通,等我醒来我妈对我说你婆婆打过电话来了,我说我知道她想说什么,可是最可怕的是我又冒出一句:“现在觉得我好了,不是当初骂我,欺负我的时候了!”
说实话,我也不清楚自己怎么会冒出这么一句,说真心话过去发生的事情真没对我有什么阴影,我现在所做的一些也都是自愿的真心的,可是我为什么会说出这样的话呢,于是开始修行了:
“静”------没有情绪,只是不清楚为什么会这样
“观”------我对她们没什么欲望,只觉得自己应该做的。
问题出来了------发现找来找去,最终好想心里面要的都是一个东西,别人
的尊重、认同、在乎。这不就是花径理论的安全感部分吗?
现在有一个模糊的认识,在孩子教育上我们的角色是给予
者,给予孩子以满足孩子的安全感;在个人成长上,或是
说在生命成长上,我们的角色也是给予者,只不过这次我
们是给自己,也就是说自己满足自己的安全感。因为做为
成人,我们很难去改变环境、去改变他人,所以我们选择
的路是改变自己,别人无法满足你的安全感,就通过“静、
诚、正、醇、行”去满足自己。
可问题1---需求应该是必要的,是人之本性决定的,所
以应该是不容易或很难做到自己满足自己,就像我原以为
我放下的对婆婆的抱怨,原以为没有任何阴影在心里,但
是事实却是我竟然说出那样的话。
问题2-----自己满足自己,自己己会没有纠结,会没有
痛苦,会真正快乐、幸福起来,但是这样做会不会没有原
则,让别人意识不到自己的过错?也就会让别人丧失生命
成长的机缘?
说不太好,但是我现在做人的原则是对于别人的无理要求
我会直接拒绝。
需求能等同于欲望,可以自己满足自己或放弃,求指点!
心语:这位伙伴很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