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准备好了”
今天早上孩子起来,哭着说不要去幼儿园。我只是重复他的话,但是他非常的生气说“你不要重复了,你必须答应我”。我当时心里并没有想好是否答应他,于是我实话实说“妈妈很矛盾,不知道是否该答应你呢?”,孩子继续哭,我心里是困惑的,因为不知道他什么原因,我问他“你能告诉妈妈,你为什么不想去上学吗?”,孩子说“我头疼”,我显然是不太相信的,问他怎么会头疼,他说昨天回到家开始头疼的。我不置可否,坦白的告诉他“妈妈觉得上学很重要,我还没有想好是否同意,让我想一想吧”,孩子说“你必须同意!”,我没有回绝他,只是说“我还没有准备好回答这个问题,让我静一下”。
后来要求上厕所要求吃饭,急切地要求我同意他,我没有像以前那样因为孩子着急自己立马急起来,也没有像以前那样满脑子盘算怎么办,我只是告诉他和自己“请给我五分钟时间,我需要静下心来,你也静一下告诉我你的想法”。孩子在那里着急,有要求也平静的满足,比如抱他去厕所,冷了给他盖上衣服,脑子里面没有一点埋怨和责怪,只是觉得再观察一下。这与以前不同,以前会充满了烦躁,使劲想着怎么把这件事情对付过去。(提醒大家,这就是对心不对事,这就是和心在一起,心别往外跑往事跑啊)这时在卧室遇到爸爸,爸爸说可能是想玩游戏。我才想起来昨晚睡觉还说非要玩游戏呢,还是爸爸了解他。
在我穿衣服的时候,我能感受到孩子也静下来一些了。我穿完了走过去,问孩子“你想好了吗?”,孩子说“我就是不去上学”,然后小声嘟囔说“但是我不想说为什么。”,我说“为什么呢?”,孩子委屈的说“我怕我说出来你还是会不同意!”我说“说说看吧”,其实我的心当时难受了一下,我原以为我多体谅多理解孩子,其实在孩子眼里依然是被拒绝的,我突然明白为什么每次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经常会带着哭腔,因为在他眼里他感受到的是经常被拒绝。孩子说“我想在家玩ipad,玩你的手机里的游戏”。此时此刻,我真的心里充满了感谢,感谢孩子还愿意实话实说。但是我心里还是会有点希望能让孩子权衡一下游戏和上学,于是我说“谢谢你告诉我你的想法!”,我还是没有准备好同意他不上学,于是说“明后天就是周末可以随便玩游戏。。”话音未落,孩子是敏锐的,他看出来我的倾向,马上补充说“我今天不上学”。我再次静下心来,说“你再好好想一下”,让他自己决定的这句话还是没有说出口,因为我心里并不确定是否可以让他决定。这时饭菜上来了,他说“这些我都不爱吃”,我立马顺水推舟“你爱吃学校的早餐是吗?”,他纠结了说“我又想去学校吃早饭,又想在家玩游戏怎么办?”,我尝试引导“是啊,好纠结啊!游戏今天没玩,明天还能玩,学校早餐今天不吃就要等到下周一了”,我控制住自己点到为止,静静等待他的反应,心理期待着孩子能够回心转意。结果是,孩子很坚定地说“我要在家玩游戏”。
这时我的时间到了,既然我没有想好,就留给爸爸他们吧。既便我听到爸爸在后面说“该上班上班,该上学上学”,都没有影响我的平静。我没有像以前那么紧张觉得爸爸肯定会把孩子搞得很悲惨,也没有像以前那样焦虑的冲过去否定爸爸的说法,更没有像以前那样没有想好但因为恐惧和紧张而草草拿出我的决定,也没有让自己往到底该不该上学的分析里钻,我只是平静的关上门,既然我没有想好,我就先不要作好了,他们会处理好的。(提醒大家,这就是对心不对事,这就是和心在一起,心别往外跑往事跑啊)
关上门,下了楼,心里还是惦记着的,但是不是恐惧,我告诉自己爸爸有爸爸的角度,孩子也会从中有别的体会。就这么静着,我突然觉得我准备好了,我拿起电话给孩子爸打了一个电话,这样说的“亲爱的,我准备好了。今天上午我问孩子的时候,他不说为什么,他找了其他的理由,经过一段时间他愿意告诉我们他为什么不想去,他还告诉我们他不说是因为他怕我们不同意。如果我们真的如他所说的那样,拒绝他,岂不是让他更加坚定地相信他的想法是不被我们接受的,那么下一次,他会有更大的恐惧来说出真实的东西,而我们也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和时间了解他真实的想法。所以我觉得,这件事情上,我们同意他更有意义。其次,打游戏看来是他当下的强烈需求,如果我们硬把他送到学校去,只会增加游戏对它的吸引力,而学校反倒成了一个负面的阻碍他的东西,会适得其反。如果就让他在家玩一天,游戏的吸引力会减少,相应的学校的吸引力不会被弱化没准会增加,至少通过这件事情,他发现爸爸妈妈是可以沟通的,下次会更有力量提出自己的想法,同时做自己的选择的时候更能回归到自己对事件的真实需要上,而不是把力量用在与我们争取权力上。我觉得我准备好了,我能够接受他在家。这是我的想法,你根据情况决定怎么办吧”。一口气说了这么多,说完听到孩子爸说好的,我就没有任何顾虑的挂了。我把自己吓到了。(提醒大家,这就是对心不对事,这就是和心在一起,心别往外跑往事跑啊)
知道吗?我好像从来没有这么自在的在孩子爸面前在事情发生的当口这么顺畅的表达过我的想法和理解。每次都是自己琢磨,琢磨透了,琢磨够了,哭了,透彻了,事情也过去了,话也不用说了。我开心啊!!!我真的很激动的!!!这次我没有恐惧与孩子爹的沟通,我没有期待孩子爹的认同,我完全接纳他最后的选择,既便让孩子去也一定有他的道理,因为他处在事情解决的当口!我终于能像对待别人一样对待他了!我真想给自己一个拥抱啊!
放下电话,关于到底这件事情怎么处理我已经不挂念了,我脑子里面反思的是这件事情本身所带给我的思考。(提醒大家,这就是对心不对事,这就是和心在一起,心别往外跑往事跑啊)
特别感谢科慧,那篇关于为孩子准备环境的文章给了我很大的触动!看到了推荐给了孩子爸,他说没时间,我说随你,我只是推荐。第二天早上,孩子爸爸对待孩子情绪的态度居然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接纳,后来我知道,推荐给他的那天,他就看了。我很感谢孩子爸爸!他其实很有力量,很能坚持自己的看法,很真实,而我却总怪他固执,情绪化,不考虑他人感受,现在来看,那份真实比什么都宝贵!他很有行动力,只要他觉得有道理的,他愿意去改变的,你会在下一刻就看到他的改变,这一点我是超级佩服的,而我总是会纠结于他的坚守,没有坚守的力量何来改变的力量呢!事情还是那个事情,人还是那个人,解读的角度不同,自然就不同了。回到科慧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帮助是:接纳了自己!用准备这个词缓解了面对事情的压力。爸爸看过的行动让我感受到了我们是在一起的,那份力量也是额外的奖赏。
特别感谢卢安克,这两天看了他的视频和文章,那句话“教育不是语言,是发生在人与人之间的事情,信任和依恋都来源于此。”深深的触动了我!通过早上这件事情,我幡然醒悟。我们太习惯于纠结于这件事情该不该干,这句话该不该说,比如孩子就应该上学,就不能迟到,不能......我们常常忘了这件事情会带给当事人什么样的判断,什么样的感受,会带给他对自己、对父母、对社会、乃至对万事万物什么样的认知和感受。从我们角度看,我们对孩子似乎已经很放开了,我们让他去选择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我们让他决定买这个还是买哪个,我们让他决定我们认为可以让他决定的事情。但是,这些事情有哪些是他自己真正想要去决定的事情呢?那些是他需求的当下满足的呢?只有他自己有意愿想要去决定的事情他决定了,才能够带给他对自我效能的认知,才会让他觉得自己可以对自己的决定负责,而这些他在意的决定才是与他的利益紧密相关的决定!他在意的决定他才会用心的对待,进而通过行动,形成属于他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成人也一样,往往自己认真对待做出的选择才有力量承担结果。我做了多少孩子不需要,我认为需要的代决定啊!我做了多少孩子真正提出需求时的说服工作啊!我以我的恐惧对浪费对应该的恐惧拒绝了多少他尝试成长的机会啊,还常常美其名曰“延迟满足”!(这个“延迟满足”是扯淡!)我一直奇怪为什么给了那么多,孩子每次提要求会有哭腔,孩子不敢跟别人大胆的提出要求,我现在似乎明白了,没到位,没在火候上。
放手,我今天明白了不是不管不问,是面对孩子认真提出的需求时认真地满足或者不满足,当真正放下从我们经验出发的恐惧和担忧后,没有多少是满足不了的。因为一个没有扭曲的孩子只会从他的真实需要出发去提出它的需求,好比一个没结过婚的人是不会提出离婚的请求的,两岁的孩子是不会提出四岁孩子的请求的,四岁的孩子会说要和谁结婚,但不会要求要和谁发生性关系。所以,孩子四五岁时会发现很难搞,会有很多的反抗,其实,那不是反抗,是他们意识到自己更有力量了,他们要尝试掌控更多的东西,他们要成长!随着成长,范围会越来越广,强度会越来越高,我们需要适应!谢天谢地,我现在意识到还不晚。成长不是刻意的,他们需要了,去尝试了,有苦有痛这是成长。而不是我们人为设计的,觉得孩子要成长这方面能力了,于是安排点困难和考验,这叫圈套。之前学习的有些方法和理论手段,实际上是下套法。(恭喜这位妈妈!)生活当中本身的事情已经足够让我们学习成长了,就是事情发生的当口,我们能否让孩子感受到被充分的信任,能否让孩子感受到自己是被认可的被接纳的被理解的,能否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尝试的支持对他失败的包容对他的不离不弃,这些真实的感受才是力量的源泉,这力量支持孩子去做他想做的事情,去成为他自己,而这些绝对不是语言。我们要支持孩子做他自己。我们连让他决定自己逃课一天在家打游戏的勇气都没有,我们连对他肯定会通过这些事情形成自己的认识的肯定都没有,我们连对他一定会实践判断出什么对他自己更有价值怎么做更好更合理的信任都没有,我们连面对他可能会犯错的包容都没有,我们拿什么来支持他,让他做他自己?难道只有孩子说“妈妈,我要去环游世界,我要当明星”才涉及做自己的问题吗?不是的。做自己是从点滴做起的,从他试图做自己的每个点滴做起来的。
最后要感谢林巨。他帮助我把诸多繁杂的关系,诸多纠结的问题回归到一个地方——自己。简单说:我们为什么没有勇气,为什么不敢信任,为什么害怕犯错?因为我们自己有恐惧,我们没有被这样对待过,我们不知道什么叫做真正的信任和宽容,我们也没这么对待过自己。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首先还是要知道己欲和己不欲在哪里,不在外界的评价里,“你心里明白”。只是有时候,我们不承认,不敢承认或者根本没有意识或者发现。当我越来越能够觉察自己的感受的时候,越来越能真实面对自己的时候,我越容易感受到我周围人和我的一样,我和周围人的一样,在我在某件事情上指责别人的时候,越能敏感到在另外一件事情上我和被指责的人一样。敏感,察觉,接纳,慢慢的有所变化。
教育,实际上关系到的是做怎样的人的问题。我希望我的孩子成为怎样的人呢?我一直回答不了,因为我一边想着让他做自己,却不知道他那个自己到底什么样,另一边却还是有所期待期待他通情达理,有所成就。
现在我真的知道,教育不是孩子的事情,是成人的事情。成人的自我教育,更新教育才是第一位的,所谓的教机,不是抓住机会说教孩子,而是抓住机会改造和成长自己,用自己认为更合理的方式去行动、去行为,进而影响孩子。
让孩子做他自己,首先要自己懂得做自己。不要不承认啊!那天看一个相亲电视,那个男嘉宾把他爹批评了一番,然后说我和他不一样。除了他自己,所有看到的人都觉得他们实际上一模一样。前些天痛苦啊,痛苦就痛苦在我发现我不满自己的一些习性无一例外的在我的孩子身上体现出来,刚开始我说遗传,后来我不能忍受孩子的问题,再后来我发现因为我对待某些问题的方式本能的就是向我父辈那样做的,很多是不自知的,它根本不体现在我怎么说上,而是体现在我怎么做上,这些都自然而然的传下去了。
好的,当然要代代相传,直到它不适应人的发展!不适应就会痛苦,痛苦就意味着需要改变。
最后回答最近总在问自己的一个问题吧,你要做怎样的人呢?
我只能就目前来回答,不着急做完美的人,不着急做完整的人,首先做一个真实的人,像孩子那样。
我这次准备好了,下次是下次的......
点评:门开了,智慧就涌出来了。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