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花径的故事》(幼儿版)--第十八个故事--发火的故事

(2012-04-15 00:10:07)
标签:

花径的故事

花径美德幼儿园

花径美德工程

花径儿童书院

花径生命教育

分类: 林巨老师张杨老师文章

 

18、 发火的故事

 

有一次分享课,有小朋友带来了瓜子,分享课结束后,就有一个小朋友拿起瓜子壳往地板上扔。

一开始,曹老师没有在意,因为不知道这个小朋友是否有什么特殊的原因,所以没说什么。

没想到,这个行为具有极强的传染力,一个一个的,一堆小朋友都开始扔起瓜子壳来了,都把这当做新发明的游戏来玩了,往地上扔,往角落扔,往玩具里扔,往小朋友身上扔…...一眨眼的功夫,整个教室就一片狼藉,乱七八糟了。

曹老师生气了,立即站了起来:

小朋友们,不许再扔瓜子壳了。我很生气,真的很生气!你们知道吗,这个地我扫了那么长时间,我足足扫了十分钟啊,才打扫干净的。扫完后我又拿着那大拖把拖啊拖,又拖了十分钟才拖干净的,前前后后我花了20分钟使劲扫使劲拖,才变得干干净净的,现在一下子就变得这么乱这么脏,我真的很难受……

曹老师真的很难受,脸色很难看,但是她从始至终,并没有指责小朋友,并没有攻击小朋友,她只是在说自己的心情和感受,只是在说出自己的真实的心声。

小朋友们安静下来了,过了一会,有一个小朋友就说:我去把它扔到垃圾桶里吧。又过了一会,有一个小朋友说:我去拿扫帚。有的小朋友则说:我去拿簸箕。有的小朋友就直接开始干活了。人多力量大,不到5分钟,整个教室就又恢复干净了。

这真是神奇的一幕,但是,在花径,却也是很常见的一幕。

 

曹老师颇有感触,几天后,她来找我汇报工作,谈起了这件事,下面是曹老师的话:

林老师,看起来,“和心在一起”的说话方式,真的很管用啊。

以前,遇到这类事情,我也会很生气,然后批评他们,指责他们,有时还很失态,会训斥他们。结果呢,孩子们会很害怕,好多孩子吓得不敢动,不知所措,但有的孩子会闹得更欢。

只是,不管他们是害怕还是不害怕,反正是肯定不会帮我干活的,最后都得我自己来,我还气得不得了,怎么说也不解气,还经常越批评越训斥越会让自己气得不得了。

这回一说完就不生气了,并且,我发现孩子们越来越能体谅我了。比方,别的小朋友没有把玩具放到位,或者没收拾的时候,有的小朋友就会说:你没有把玩具放回去,这可是老师辛辛苦苦放好的。那个孩子就会说:那我们一起把它放进去吧。有时候我就提示一下:那个玩具还在外面。他们就会说:让我来收拾吧。

有时候娃娃家弄乱了,我提示一句:娃娃家好乱啊。孩子们就会说:我去收拾娃娃家吧。然后经常一群孩子一起跟着都去收拾。虽然收拾的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整齐,但是他们收拾完拍拍手说:我们收拾完了。就这样子,特别骄傲,特别开心。

现在根本不用我说谁谁谁你去做这件事,谁谁谁你去做那件事,孩子们变化好大。她们会互相提醒,会互相帮助和承担责任了,会知道尊重老师的劳动了……

 

曹老师正起劲地夸孩子们,被我打断了。

我:来,说一说是什么原因啊?

曹老师:我就感觉让孩子了解你内心真实的声音,就像您说的,只是敞开自己的心扉,只是把自己真实的心声告诉大家,就好了。不用指责,也不用批评,这样孩子就会自然真正明白和尊重你。

我:当你把心扉向他们敞开的时候,他们并不害怕,他们反而能感觉到你的心,会倾听到你的心,会和你的心在一起,是不是?

曹老师:是的,很神奇啊,他们越来越知道尊重老师的劳动,体谅老师的辛苦和不容易,好像他们一夜之间都长大了。

我:他们也会彼此尊重和体谅的。

曹老师:是啊,林老师,您怎么知道的?!他们……

曹老师又要开说了,被我制止了。原谅我打断她,因为,我每天都在亲历无数的这样的事情。

 

真理,总是会被事实一遍又一遍地验证的。

这个真理就是:和心在一起,就是天堂。


 

花径寄语:

 

也许,有的伙伴在看这本书的时候,在为花径的理念和花径的老师叫好的同时,也在深深怀疑:这能做到吗?这可能吗?你们的老师难道不会生气?不会发火?不会有情绪失控的时候?不会有不耐烦的时候?不会有……

当然会有,我们都是普通人,人的喜怒哀乐,自然都会有,只是,生气、发火、不耐烦、纠结、焦虑、担忧……也是有学问的啊。

是和心在一起的生气、发火、不耐烦、纠结、焦虑、担忧……还是不和心在一起的生气、发火、不耐烦、纠结、焦虑、担忧……同样都是生气、发火、不耐烦、纠结、焦虑、担忧……但是,其后果和效应,却是截然不同的啊。

 

那么,什么是和心在一起的生气、发火、不耐烦、纠结、焦虑、担忧……呢?

那么,什么又是不和心在一起的生气、发火、不耐烦、纠结、焦虑、担忧……呢?

 

说出来也特别简单:

只是诉说自己的情绪感受,只是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只是诉说事件的客观事实,不夸张,不变形,不攻击对方,不指责对方,也就是说:只是倾诉自己的心声,就是“和心在一起”的表达方式。

反过来呢?主要是攻击对方、指责对方、威胁对方而不是主要诉说自己的心声的,就是“不和心在一起”的表达方式。

 

你是否理解了?

这里面的关键和奥妙在哪里呢?

 

当生命指责和攻击别人的时候,这个时候,对方的心门就会关上,心门关上了,同理心、内疚心也就统统都关上了。当对方的同理心、内疚心统统关上的时候,我们也会被冷漠、无视、不配合、消极等所包围和伤害,我们的心门也会彻底关上(本来就已经关得差不多了)。当彼此的心门都是紧紧关上的,请问:她们之间,又能出现什么样的良性互动呢?!

 

反过来,当生命选择不指责和攻击对方,只是诉说自己的心声,对方的心门就不会关上,反而会被你的真诚所打动,这个时候,生命深处的同理心和内疚感就被唤醒了。当同理心和内疚感苏醒了,对方的行为反应就会让我们的心得到慰藉,我们的心门也会随之越来越打开(本来就是打开的)。当彼此的心门向对方完全敞开时,她们之间,自然会形成非常良性的互动。

 

这就是心和心在一起的教育,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无分别的爱的灵魂,就是心和心在一起啊,和孩子的心在一起,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啊。

和自己的心,和他人的心,和孩子的心,都在一起。

把自己的心,把他人的心,把孩子的心,统统打开。

这就是:无分别的爱。

 

所以,我们自然可以生气、可以发火、可以不耐烦、可以纠结、可以焦虑、可以担忧……只需要,我们紧紧看住自己的心,紧紧和她在一起,确保她是打开状态的,千万不要让她关上了或者开偏了。

 

伙伴们,真正的教育,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和人性教育,至关重要的,就是打开生命的心门,而要打开对面那个生命的心门,只有一个办法:先把自己的心门,敞开。当双方的心门彼此敞开,当双方的心彼此照亮,教育就自然展开了,教育就自然完成了,教育就自然完美了。

教育者就是点灯者,只是,她燃点的,是心灯啊,说到真正的教育,就是这么简单,就是这么美丽啊。

 

那么,什么是敞开自己心门的方法呢,这里的33个故事,到处都在讲这样的方法,《人学三部曲》中更是有系统详细的阐释啊。

大家都说教育要讲究方法,花径自然也不例外,只是,在花径看来,方法之间,是有重大区分的,在花径看来,方法至少有两种层面:

第一种,或曰第一层面,是打开心灵之门的方法。

第二种,或曰第二层面,是解决具体问题的方法。

 

毋庸置疑,世间搞教育的,大多在追求第二层面的方法,而花径,则主要关注第一层面的方法,就像“无分别的爱”分为两步,世间多在追求第二步,而花径则无比强调第一步。

这个区别,是花径和其他教育机构的最大的区别,也是生命教育和传统教育之间的最大的区别和不同。

 

花径认为,真正的教育,是打开心门之学,当彼此的心门向对方敞开的时候,真正的教育,其实就已经完成了。所以,如果一定要去追求方法,那么,去追求第一层面的方法,才是正道啊。

大家自然会怀疑和发问:难道就不需要第二层面的方法?

不是这个意思,而是当生命拥有了第一层面的方法,当生命熟练掌握了和心在一起的法门,当生命已经习惯了打开心门和心在一起,第二层面的方法,随处都是啊。不用去追求她,反过来,她会来主动追求你的。

当心真正到位了,智慧就会自然地流出来、自然地生发出来啊。

伙伴们,万法心生,心生万法啊。

 

是不是感觉不可思议?!

是不是感觉难以理解?!

是不是也有眼前一亮、呼吸停止、心脏猛跳的感觉?!

这到底是什么意思?怎么理解呢?

 

勉强来打个比方,今晚你要和一个多年未见面的好朋友见面了,你们之间的友情很深,你需要问我应该怎么跟他说话吗?显然,毫无必要!你们之间无论怎么说,甚至见面先彼此打一顿,都是你们之间最好的相处之道啊。

因为,你们的心门是彼此敞开的。

再来打个比方,今晚你要和债主见面了,人家要跟你讨债,你来问我应该怎么说怎么应对。我只能说,再怎么说再怎么应对,也只有一个结果:一定是很煎熬很不开心的。

因为,你们的心门是彼此紧紧关上的。

 

就是这个意思啊。

我们再次看到,人性都是一样的,所有的人际互动的原理,跟教育的原理,是完全相同的。教育,不就是人际互动吗,所有的人际互动的规律,都是按照一样的人性的规律来展开的啊。

真正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人性教育者,是必然懂人性、懂人生、懂人情世故的,不通人性、不通人生、不通人情世故者,绝不会是一个卓越的教育者啊。

 

所以,真正的教育是什么呢?

真正的教育,是打开心门之学啊。

 

所以,真正的方法是什么呢?

真正的方法,是打开心门之法啊。

 

当彼此的信任和情感建立起来了,也就是说,当彼此的心门向对方敞开着的时候

微笑是教育,斥责也是。

鼓励是教育,批评也是。

宽容是教育,严格也是。

放松是教育,压抑也是。

欢乐是教育,痛苦也是。

成功是教育,失败也是。

给予是教育,剥夺也是。

……

这又是怎样的境界和智慧呢?!

 

反过来,当双方的心门是紧紧关上的时候

微笑是伪装,斥责是真实。

鼓励是哄骗,批评是打击。

宽容是无奈,严格是冷漠。

放松是偷懒,压抑是强迫。

欢乐是暂时,痛苦是长久。

成功是压力,失败是灾难。

给予是应该,剥夺是伤害。

……

这又是怎样的“境界”和“智慧”呢?!

 

所以,一切都是教育,一切也都不是教育。

一切皆取决于心,而不是外在的方法和行为啊。

 

伙伴们,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是教育的重点,更不是教育的灵魂啊。

因为,解决问题的方法,到处都是,灵活机变,随心所欲,信手可拈。

只需要你:和自己的心,和孩子的心,在一起。

只需要你:熟练掌握打开心门之法,真正能够和心在一起。

只需要你:追求并真正熟练掌握运用第一层面的、打开心门、和心在一起的方法,并已经习惯了和自己的心灵时时沟通。

如此,第二层面的方法,是自然会有,信手可拈,随心所欲,机变无方的啊。

 

反过来,不去追求第一层面的方法,不去练习应用第一层面的方法,只对第二层面的感兴趣,只去追求第二层面的方法,那么,往往是这样的结果:

其一,往往找不到,好不容易找到一个,总是很快就会失效,很快就走入死胡同,只好放弃不用。

其二,会经常不知所措,会经常有疲倦感、无力感、无助感。

其三,不知审时度势,不会灵活应变,不会把握时机和度,总是张冠李戴,进退无度,动辄得咎。

其四,无法了知方法的真谛,容易执着,容易偏用,容易滥用。

其五,自己不走成长路,改变甚微,只是想一味改变孩子,但真正的教育是以身作则,所以……

其六,人生没有境界,没有格局,没有智慧,只是“阴谋诡计”的集合,还是一帮无用的“阴谋诡计”的集合。其实,“阴谋诡计”都是无用的,不仅无用,还都是负面作用啊,是大恶啊。

其七,教育和人生是割裂的,教育和生活是割裂的,教育对增进人生和生活的福祉,作用甚小,反过来,往往是人生和生活的烦恼和不幸的源泉啊。

其八……

结果是:没有用!这样说是不对的,因为没有用其实是最好的结果。所以,不是没有用,而是全是负面作用。

 

努力的方向错了,就全错了啊。

伙伴们,正如花径所言,很多时候,不是我们不努力,而是我们的努力,选错了方向啊。

 

花径的系列著作,重点都是在一遍又一遍地告诉大家:生命正确的追求,生命正确的方向,应该在哪里。

这也是花径贡献给社会的最大的价值和意义之所在啊。

花径努力通过系列著作,告诉大家,什么是第一层面的方法,什么是和心在一起的方法,因为,这才是教育真正的灵魂啊。

教育真正的灵魂,是如何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是如何管理好自己的心,是如何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是如何和孩子的心在一起,是如何敞开彼此的心门啊。

当生命知道自己的心在哪里,当生命管理好自己的心,当生命是和自己的心在一起,是和孩子的心在一起,是敞开彼此的心门的时候,何处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所以,一定要学方法,就要学和心相处的方法,本书随处都在讲这样的方法,本篇又提供了一个,大家请去详阅《人学三部曲》,按此修行,自然会成为合格的生命教育、心灵教育、人性教育的实施者啊。

 

花径的教育,有一套很严格很系统的方法体系(详见《人学三部曲》),以帮助老师和孩子和自己的心在一起,和对方的心在一起。当这个过程完成,当花径的老师和孩子之间,通过无分别的爱,建立起了深厚的信任和情感,也就是说,彼此的心在一起,彼此的心门是向对方敞开的时候,当此时,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的方法和智慧,就往往会自动流出,信手可拈,随心所欲,机变万方。所以,花径的老师和孩子,总是以这种状态生活着:放松、自由却又不逾矩,开心、快乐而又能知度,努力、专注可又知调节。

 

亲爱的伙伴,我们当知,生命本来就是活泼泼的,生活本来就是活泼泼的,教育本来就是活泼泼的,所以,真正的教育,一定是千变万化,随心所欲,似水无形,似音无痕,无为无不为,无得无不得啊。但这一切皆建立在

和心在一起啊。

 

因为,所有的活泼泼,皆是来源于这颗心的活泼泼啊。

 

世间万法,万变不离其心,我们要达到这教育的至高的境界,要获得这成长的至高的智慧,就必须紧紧守护住我们的心啊。

 

她是生命所有的力量、所有的情感和所有的智慧的唯一的源泉啊,要撇开她而妄图获得成功,世间安有是理?!

 

    伙伴们啊,除了生命根本的智慧,除了心灵至高的皈依,除了人性普遍的法则,没有什么,可以被称为教育的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