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之路
(2012-02-19 17:50:50)
标签:
和心在一起和自己在一起独处的自己和自己的心沟通教育 |
分类: 爱自己(B课程)心得 |
心
初级课的心得让我为难了好久,让我没想到的是,上完中级课以后想到心得的感觉,简直是笔下千言,倚马可待。可是真到写的时候,我又有点犯难,到底从何说起呢?
就先从我理解错了的一个词“独处”说起吧。
独处的能力和勇气
一直以来我有一个习惯,就是喜欢在工作和家庭中间偷出半天或者几个小时,让自己“独处”一下。所以在第一天的课堂上,林老师说起独处时,我没觉得自己会害怕独处,相反,我还常常会给自己找“独处”的时间。可是回到家再次翻看笔记的时候,我才发现自己那种状态只能算是“一个人呆着”,只是对日常生活的一种逃避,根本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独处”。那个时候,丈夫和儿子已经睡着了,我没有像往常的习惯那样去打开自己常常浏览的网页或是美剧,而是关掉电脑,关掉手机,关上灯,静静地一个人坐在黑暗里。就在这样什么也不做的黑暗中,我开始尝试第一次的独处。这时,我才发现我不是不怕独处的。只是有人害怕没有人陪伴,而我害怕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事情做。所以,我的电脑里下载了无数的小说、电影、电视剧,生怕一个人的时候没有事情做会胡思乱想。当我第一次诚实地面对自己的心,我发现我对待她就像是一个我不喜欢却又必须跟在我身边的孩子,塞给她一堆玩具,然后对她说:别烦我。而这个孩子,被这一大堆玩具包围,却没有人陪伴。大概这也是为什么当林老师在课堂上讲到与自己的信念和情绪对话说“你来了,我陪着你”时,心里忽然觉得无名地酸楚。原来,自己一直渴望陪伴。而自己,一直都没有陪伴自己。怪不得觉得自己越来越不会与别人相处,原来我连和自己相处都不会。
独处,需要时间,需要智慧,但更加需要勇气。当我每天为自己留出一小段时间,关照自己的心,我才发现,即使是那一小段时间,我也会不停地想要逃避。对于曾经把每天的日子过成“待机”状态的我,这样的思考仿佛加诸于犯人身上的酷刑,把犯人在监牢里的每一天无限拉长。我听见自己心里有一个声音在不停地说:别这样了,去看电视看小说吧,去睡觉吧,别给自己找事儿了。当我静下心来面对这个声音时,我发现来自心底的软弱和恐惧。我把自己藏在面具后面太久了,久得我已经不知道那个面具下的真实的自己变成了什么样子。我不敢看她,不敢面对她,我更害怕我自己不能接受真实的自己,不爱真实的自己。
爱自己
第一次观心,我发现自己写下这样的文字。
“我在意自己在别人眼中的形象,于是不惜用别人的好恶来衡量和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也是垃圾信念的一种吧。但是,我为什么要这么想呢?
“我害怕“我行我素”,会得罪别人,让别人讨厌我。
“我希望每个人都说我好。
“有时我觉得自己像个隐身人,大家只注意到我身边那些比我出色比我优秀的人,而完全忽视我的存在。所以我必须比优秀更加优秀。
“我希望每个人都喜欢我,每个人都称赞我。可是,每一次,当我发觉自己真的离心目中的“优秀”“受人瞩目”越来越近的时候,我会突然不知所措,恨不得让自己退回到一个黑暗的屋子里,抱着自己的头,好让谁都看不见我。
“为什么?为什么在我努力想要得到别人的关注和好感时,我却又在恐惧着这样的关注和好感?因为我总觉得自己是不值得被爱被珍惜的。小的时候我觉得自己长得丑,上大学了觉得自己不够聪明,工作了觉得自己不会做人不够圆滑,然后我胖了,……真是orz的人生。对了,还有自始至终,妈妈给我的评价,这个孩子脾气古怪,不可理喻。等等等等……
“原来,我根本是不喜欢自己的。”
回头看初级课的心得,我只觉得自己不自信,特别渴望得到别人的肯定和赞美,只觉得自己从没体会过“当下的好时光”,却原来,我只是不喜欢自己。我把自己包在“生人勿近”的壳里,拒绝和外界接触,我害怕得到我渴望的“关注”,原来,是因为我根本不喜欢自己,我自己也觉得自己不配得到这样的关注。我总希望自己的人生像一场游戏一样可以清除内存重新启动,原来,是因为我根本不喜欢现在的自己,这样的自己。
自卑的我,觉得只有通过别人的眼睛才能看到我自己的好,才能证明我存在的价值。于是,拼命跟外界要肯定要赞扬要别人喜欢我。我做父母的好女儿,做领导的好下属,可是我自己呢?那个真实的我呢?对了,她捧着一堆玩具,已经不知道被我忘在了哪里。
与自己重逢的那一刻,我把自己吓傻了。我该怎么办?爱自己吗?我不会啊。曾经问过林老师这样的问题:“怎么爱自己啊。爱自己又不是嘴上说说就行。赞美自己吗?肯定自己吗?尊重自己吗?这不还是嘴上说说吗?如果我给自己爱,可以弥补安全感的缺失吗?”
有一天中午,我趁午休的时间在家里拖地板。扫地做饭是我最不喜欢的家务活,我也不擅长,所以每次我做完都特希望老公能好好夸夸我,或者起码说一句“辛苦了”。可每次老公要么视若无睹,要么指出我这没做到,那没做好,直说得我火冒三丈,最后两个人不欢而散。为此我没少和老公吵架。可这一天,我看着清洁的地板,第一次对自己说:干得好。我每天只有这一点时间可以用来做家务,而且我不喜欢做家务,可是现在衣服洗了,屋子收拾整齐了,地板拖得这么干净。突然,我发现我不再像以前那样,看着收拾好的房间只是一心想着老公回来会夸我什么,公婆看见会作何评价。虽然我也知道没法和公婆家里那种一尘不染一丝不乱的境界相比,可是我尽全力做到了最好,并且乐在其中。我觉得自己很满意,也很开心。那天老公回家来,继续对我做的家务视若无睹,可是我也没有像往常那样不开心或者故意提醒他。那天我们家的氛围,很平淡,很美好。而我也第一次不是出于礼貌,而是发自内心的对公婆说“辛苦你们了”。
原来,安全感真的可以靠自己给予。当然不是简单的嘴上说说。在我对自己说那番话之前,其实我已经接纳了自己的不爱做家务,接纳了自己做家务时的不够细心,进而接纳了那个总想让别人夸奖的自己。而此刻我发觉,在真正接纳自己之前,对自己的所谓鼓励夸奖一定会流于表面,就像之前我总对自己说的:你看别人家的老婆多么会做家务,你也不能落下啊。你看看公公婆婆擦地擦得多干净,你要多向人家学习。这哪里是鼓励,全部都是要求。只有和心在一起,真正接纳了自己,给自己的爱才是完整的。
写到这里,想起以前总对宝宝说的那些脑残的鼓励,扭曲的赞美。当没有和孩子的心在一起的时候,我同样没有办法完全发自内心的赞美他。就好像没有和自己的心在一起,也无法发自内心的赞美自己。
提起和放下
在QQ群里哭诉过两回,都是为着父母。和父母的关系这件事压在我心上多年,我没想到短短的一个月时间竟然能够让我把这份重担放下来。也许,我拖着这个担子行走这么多年,已经疲惫地要死,第一次痛哭让我狠狠地把它放在肩上。而在之后一个月哭了又哭的泪水里,我终于能够觉察到自己的疲惫而愿意把这担子慢慢放下。
不得不提到一首打动我至深的歌曲,Beyonce的《listen》。我曾经把自己关在屋里,反复听这首歌,听到自己泪流满面,听到自己嚎啕痛哭。最初,我和歌者一起大声地吼叫“listen,listen”,我要你们听,听我的委屈,听我的愤怒。我不要再被你们压制,我要你们听到我的声音。我要大声地说出我想要的,而不是总被迫接受你们给我的。现在我再听这首歌,听到的是一种坚定。我唱出我的声音,如果你不想听,即使你不想听,我仍将继续。因为,只要我还继续歌唱,我就能够听到自己的声音。
从前我总埋怨父母不问我的意见一手安排了我的生活,于是我对我的生活自动弃权,因为觉得自己过的不是自己想要的生活。而其实,即使父母给我指出了方向,并且强迫我站在这个方向的起点上,之后的每一步路仍是我自己在走。我把自己的消沉怪罪于父母,却不敢承认其实是自己的怯懦让自己一直留在这条路上。我不愿意承认我也从这份工作中得到成就感,仿佛承认了就是对自己的背叛。我不断地放大工作中那些负面的东西,其实就想证明给父母看:你们当初做错了。而在这样的纠结中,我毁掉的是自己内心的平衡。十年的时间,我固执地认为工作是父母套在我身上的枷锁,可其实,一直把自己锁住的不是别人,正是我自己,不让自己快乐的也一直都是我自己。
领悟
我终于体会到无分别的爱更深的意义。从前的我一直在以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生活,衡量自己。我要别人对我的生活发表意见,却恰恰忘了最重要的那个人,就是我自己。我的幸福和快乐,唯一的评价标准,只能来自我自己。
而当我开始尝试摒弃别人的标准和看法,寻求自己内心的声音时,我才发现我不仅仅是在拿别人的标准来衡量自己,我也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啊。只是,当我认可别人用他的标准来衡量自己的时候,我也在用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别人而不自知。当没有把无分别的爱给自己的时候,要去无分别的爱别人完全是空谈。
我开始明白,我帮助别人并不需要别人的感激。谁也没有权利要求别人因为自己做的事情而给予回报。我的心让我这样做,于是我就做了。做这件事帮助到了你,我就已感到满足。如果因为“我帮助了你”,你就一定要感谢我回报我,这不是挟恩求报的小人行径吗?而此前之所以会因为帮了人没得到感激而愤怒,恰恰因为我的本意不是为了帮助她,而是想通过帮她获得她的感激,甚至,让她觉得欠我的情。而有时,自己特别害怕别人对我好,心里也是在害怕欠了别人的情自己将来不得不加倍回报吧。
我开始明白为什么有人能做到“荣辱不惊”。或低沉或跋扈,只是因为我们看到的只是别人眼中的那个自己。其实,不管我跌入泥沼,还是飞上云端,我一直都是我,变换的只是我的身份和头衔。也许周围其他人的眼光随着你忽高忽低,但是只要心一直在这里,心没有变,我也仍然是我,荣有何可喜,辱有何可悲呢?
我开始明白什么叫做“活在当下”。过去,碰到开心的日子,就恨不得这一天无限延长,最好永远不要过去。而有难处的时候,又希望时间走快点好早点熬出头。甚至,在一段时期内,我让自己的大脑“待机”,每天什么都不想,像按程序行事的机器人一样按照一个程式上班下班吃饭睡觉。上班机械地工作,不去感受工作带来的满足和成就感。空闲时间疯狂地看小说看电视剧,不让自己有一点点余暇想想做这一切的目的。只是因为我发现这样可以让时间在不知不觉间快速消耗。偶尔,我会好像被重启一样,突然审视自己的生活。然后一边鄙视自己,骂自己不求上进浪费生命,一边继续沉溺无法自拔。那时的我,和只有感官没有大脑的行尸走肉没什么区别。而现在,我愿意让大脑保持开机的状态,感受内心的每一次波动,观察心中的每一个念头,体味生活的每个瞬间,认真走出脚下的每一步路。
知易行难,知行合一
老祖宗说:坐而论道,不如起而行之。道理明白了,可是真正付诸实践却不那么容易。
上中级课时,我说到要把时间放在更重要的事情上。这个更重要的事情,我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陪伴宝宝。在林老师对我说“陪伴自己也很重要”之前,我连这个念头都没有出现过。我刚知道自己要陪着自己,就马上把自己给忘了。
晚上想要独处时,会习惯地去打开电脑,翻看网页。或者换一个方式,在QQ群里和伙伴们聊天。因为QQ群中永远不缺乏伙伴们的鼓励和温暖的话语,我享受在QQ群里的时光,也从伙伴们的聊天中得到启发,但这仍是“坐而论道”,我并没有在真正的练习。
工作繁忙时,觉得脑子里念头快爆炸,一会儿划过去几十个。那个时候心就乱了,根本静不下心来考虑到底什么事是最重要的,需要优先处理,于是逼得自己手忙脚乱。可是闲下来手拿计数器时,突然脑子一片空白。我的脑子里只剩下了一个念头:我的念头呢?你们出来啊……
道理,总是精炼的,美丽的,充满希望的。仿佛知道,就代表着拥有。而行动,是漫长的,枯燥的,寂寞的,甚至会让你时刻怀疑目的地的存在。没有道理的行动,就像找不到目的地的旅行,荒废了大好时光和精力。而只知道,不做到。道理永远都只是墙上的风景画和纪录片里的好风光。你知道有那么一个风景优美的所在,你也仿佛对它无比熟悉,但是却无法真正触摸和感受它。只有知行合一,才能让我们的生命走上那条花香鸟鸣径。
不纠结的选择
把父母的事情放下来之后,我心里除了轻松,还有一点沾沾自喜。那个声音又在我耳边说:问题解决了,就这样吧。你现在的心态不是很平和了吗?这样就挺好的,不要继续下去了。你难道真想拔完一个又一个,拔出一千个钉子来算数吗?我知道,就像害怕上中级课一样,我又在害怕着了。当我不再把所有的问题归咎于父母,那么还有什么隐藏在我内心深处?找到她,面对她,是不是要经历更加深重的痛苦?
不同的是,这一次我不再纠结了。我做出了选择,决定了我的方向。如果成长的代价是痛苦,我愿意把成长当做目标,接受随之而来的考验。如果成长的道路注定伴随着泪水和艰辛,我愿意相信,那条路通向欢乐的目的地。因为某人说过,生命是欢乐的盛宴。而现在,先让我享受这一刻的坚定,以及这坚定带来的欢乐。
点评:生命是欢乐的盛宴,这话没有错,但是,这话只对知行合一者奏效,而要知行合一,又需要多大的诚实和勇敢呢?
感谢这位伙伴,给我们作了很好的示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