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手机博客杂谈 |
分类: 闲言碎语 |
"清明"之后是"谷雨"。今年“谷雨”这一天天气骤冷,有点反常。朋友说这叫“断春”。
周末“谷雨”。借着采风的名义,我随着一群陌生的网友来到了附属安庆的太湖县。不知道是为了找寻什么还是证明什么,我们来到了太湖老街。
穿过不算繁华却不失热闹的大街,路过一座始建于唐朝的重新修缮的供奉着文姝菩萨的寺庙,便隐隐约约嗅到老街的味道了。她是寂寞的,寂寞得让那只关在屋子里的老狗嗅到陌生人路过忍不住狂吠不已。她是安静的,安静得依稀能听见躺在老屋里的老爷爷急嗽声喘息声。
离老街越来越近了,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仿佛踏上了穿越时空的隧道,一下子从现代穿越到了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
一脚踩上老街的石板路,心“扑通”一下落了下来。不由得定定神,捋一捋凌乱的头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岁月老街,我来了!
这真的是一条老街,老得你几乎看不见有什么鲜艳的色彩,除了我们这群花枝招展的女人碟儿一样突然冒昧闯入。脚下的路是老的,坑坑哇哇的,几乎没有一块是平整的,它们都是有大大小小的石板铺垫开的。邻街的人家是老的,老旧的木门,老旧的水池还有老旧的废弃的藤椅。老街的墙壁也老成了斑驳的参差,模糊中能看见岁月的年轮在上面一层一层的碾过。老街的人也老了,老人是这条老街的守护神也是这条老街的拥有者。除了偶尔的几个小媳妇坐在屋前街边纳鞋底织毛衣,或者三两个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幼儿,便都是老人了。
这条街亦居亦商,许多人家都是前店后居。守在店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依旧经营着许多城里早已不见的老东西,点煤油灯用的灯芯草,自己酿酒用的酒浀,染色用的洋红,还有土制的泥罐。。。。。。每一个东西,我都忍不住问店里的老人,这是什么那有什么用。老人们似乎很愿意我们的到来,除了费力的用方言和我们比划说明还不断的问我“懂啵?”。半明白半糊涂中,我和一位老奶奶拉起了家常。
老奶奶的家在这条街的中间地段。她独自一人住在这条街上,还经营着一个杂货店。就卖些我前面说的那些洋红酒浀还有肥皂牙膏之类的生活用品。我带着好奇边看边问。老人家一句话说的我脸红了,她说“妹耶,你说话好听!不像我们说话,土气。”我其实还是有点心花怒放的,其实作为一个老人作为一个县城的老人,看见一个城里来的年轻女人内心的欢喜也可以想象的。
于是,我接上她的话问了起来,同时很不自觉的就进了老人的店里且悄悄移步朝屋内进一步探望。进了里屋,我看见阴暗的墙上挂了好几张黑白的用玻璃框表着的遗像。突然有点害怕,像是扰了先人的清净。便又悄悄回到前面的店堂。老人很健谈,很配合我的疑问。
她告诉我这个房子有一百多年了。她今年八十二岁,她是十八岁嫁过来的。她说她的爹爹(她丈夫的爷爷)九十多岁去世的,他是在这个房子长大的。到她这房子已经是四代了。现在他的几个孩子都住在新城的楼房里。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平时都在各自的家庭。很少回老街,因为儿女们也都有了孙辈,要照顾孩子。老人还告诉我,现在老街上人也渐渐少了,老的走了,年轻人不愿意回了。平时她就靠着电视机打发时间,下午就在那边墙角和那几个老爹爹老奶奶打些小牌晒晒太阳。随着她的手的所指向,我看见几位穿着灰色衣服的老人坐在路边的角落,晒着太阳。并不言语。他们在晾晒自己的生命,在回忆老街发生的大事小情,想的最多该是他们的老人还有他们自己的末路。
我站在老人的门前和她说着话,谈兴很浓。迎面不远处又一位很老的老奶奶慢慢走在老街中央,我冲着她甜甜的微笑。她走近我的身边,双手拄着拐杖,支撑着身体的力量。她穿着蓝布褂子,满脸皱纹,花白的头发凌乱的梳着个发髻。看见我对她笑,很不高兴我的虚伪,“我哪认得你啊?你对我笑什么??我继续堆笑,“下次就认得了啊!”。
老人并不领会我的热情,嘀嘀咕咕的拄着拐杖走了。
开店的老奶奶见那个老奶奶走远了,遂指着她的后背说“那个老奶奶九十多岁了,有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就小儿小儿媳在安庆当医生。”于是我忍不住说,“看样孩子还是不要太有出息,不然都跑了。。。。。。”话没说完,就有同伴过来提醒我跟上大家。于是,匆匆告别了那位善谈的老奶奶。
严格说这里算不上是一条街,也就是一条深深的小巷而已。街两边不过三米宽。街一边的人家甚至可以听见街另一边人家炒菜时的锅瓢声,更别说从对面人家飘来的阵阵鱼香肉味。站在老街,恍惚回到了童年的大宅院,人与人似乎是透明的。
老街有许多算命先生,也有许多棺材铺。让我更加的不敢嬉笑了。
回家的途中,老街老人老故事一直在脑海里影像着。
又在下雨了,谷雨时节,万物都需要春雨的滋润。我的心灵也如此。。
周末“谷雨”。借着采风的名义,我随着一群陌生的网友来到了附属安庆的太湖县。不知道是为了找寻什么还是证明什么,我们来到了太湖老街。
穿过不算繁华却不失热闹的大街,路过一座始建于唐朝的重新修缮的供奉着文姝菩萨的寺庙,便隐隐约约嗅到老街的味道了。她是寂寞的,寂寞得让那只关在屋子里的老狗嗅到陌生人路过忍不住狂吠不已。她是安静的,安静得依稀能听见躺在老屋里的老爷爷急嗽声喘息声。
离老街越来越近了,路上的行人也越来越少了。我们仿佛踏上了穿越时空的隧道,一下子从现代穿越到了三十年前五十年前甚至一百年前。
一脚踩上老街的石板路,心“扑通”一下落了下来。不由得定定神,捋一捋凌乱的头发,深深的吸了一口气。岁月老街,我来了!
这真的是一条老街,老得你几乎看不见有什么鲜艳的色彩,除了我们这群花枝招展的女人碟儿一样突然冒昧闯入。脚下的路是老的,坑坑哇哇的,几乎没有一块是平整的,它们都是有大大小小的石板铺垫开的。邻街的人家是老的,老旧的木门,老旧的水池还有老旧的废弃的藤椅。老街的墙壁也老成了斑驳的参差,模糊中能看见岁月的年轮在上面一层一层的碾过。老街的人也老了,老人是这条老街的守护神也是这条老街的拥有者。除了偶尔的几个小媳妇坐在屋前街边纳鞋底织毛衣,或者三两个刚刚学会蹒跚走路的幼儿,便都是老人了。
这条街亦居亦商,许多人家都是前店后居。守在店里的都是上了年纪的老人。他们依旧经营着许多城里早已不见的老东西,点煤油灯用的灯芯草,自己酿酒用的酒浀,染色用的洋红,还有土制的泥罐。。。。。。每一个东西,我都忍不住问店里的老人,这是什么那有什么用。老人们似乎很愿意我们的到来,除了费力的用方言和我们比划说明还不断的问我“懂啵?”。半明白半糊涂中,我和一位老奶奶拉起了家常。
老奶奶的家在这条街的中间地段。她独自一人住在这条街上,还经营着一个杂货店。就卖些我前面说的那些洋红酒浀还有肥皂牙膏之类的生活用品。我带着好奇边看边问。老人家一句话说的我脸红了,她说“妹耶,你说话好听!不像我们说话,土气。”我其实还是有点心花怒放的,其实作为一个老人作为一个县城的老人,看见一个城里来的年轻女人内心的欢喜也可以想象的。
于是,我接上她的话问了起来,同时很不自觉的就进了老人的店里且悄悄移步朝屋内进一步探望。进了里屋,我看见阴暗的墙上挂了好几张黑白的用玻璃框表着的遗像。突然有点害怕,像是扰了先人的清净。便又悄悄回到前面的店堂。老人很健谈,很配合我的疑问。
她告诉我这个房子有一百多年了。她今年八十二岁,她是十八岁嫁过来的。她说她的爹爹(她丈夫的爷爷)九十多岁去世的,他是在这个房子长大的。到她这房子已经是四代了。现在他的几个孩子都住在新城的楼房里。老人有三个儿子一个女儿,平时都在各自的家庭。很少回老街,因为儿女们也都有了孙辈,要照顾孩子。老人还告诉我,现在老街上人也渐渐少了,老的走了,年轻人不愿意回了。平时她就靠着电视机打发时间,下午就在那边墙角和那几个老爹爹老奶奶打些小牌晒晒太阳。随着她的手的所指向,我看见几位穿着灰色衣服的老人坐在路边的角落,晒着太阳。并不言语。他们在晾晒自己的生命,在回忆老街发生的大事小情,想的最多该是他们的老人还有他们自己的末路。
我站在老人的门前和她说着话,谈兴很浓。迎面不远处又一位很老的老奶奶慢慢走在老街中央,我冲着她甜甜的微笑。她走近我的身边,双手拄着拐杖,支撑着身体的力量。她穿着蓝布褂子,满脸皱纹,花白的头发凌乱的梳着个发髻。看见我对她笑,很不高兴我的虚伪,“我哪认得你啊?你对我笑什么??我继续堆笑,“下次就认得了啊!”。
老人并不领会我的热情,嘀嘀咕咕的拄着拐杖走了。
开店的老奶奶见那个老奶奶走远了,遂指着她的后背说“那个老奶奶九十多岁了,有四个儿子。都在外地工作,就小儿小儿媳在安庆当医生。”于是我忍不住说,“看样孩子还是不要太有出息,不然都跑了。。。。。。”话没说完,就有同伴过来提醒我跟上大家。于是,匆匆告别了那位善谈的老奶奶。
严格说这里算不上是一条街,也就是一条深深的小巷而已。街两边不过三米宽。街一边的人家甚至可以听见街另一边人家炒菜时的锅瓢声,更别说从对面人家飘来的阵阵鱼香肉味。站在老街,恍惚回到了童年的大宅院,人与人似乎是透明的。
老街有许多算命先生,也有许多棺材铺。让我更加的不敢嬉笑了。
回家的途中,老街老人老故事一直在脑海里影像着。
又在下雨了,谷雨时节,万物都需要春雨的滋润。我的心灵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