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锺嵘理论之二:直寻说

(2012-04-08 15:48:01)
标签:

古代文论

锺嵘

直寻

文化

分类: 文学课堂
   

    钟嵘《诗品》的理论成就之二,是他提出了“直寻”说和“自然英旨”说。《诗品·上品后论》:

         夫属词比事,乃为通谈,若乃经国文符,应资博古,撰德驳奏,宜穷往烈。至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思君如流水”,既是即目;“高台多悲风”,亦惟所见;“清晨登陇首”,羌无故实;“明月照积雪”,讵出经史。观古今胜语,多非补假,皆由直寻。颜延、谢庄,尤为繁密,于时化之。故大明泰始中,文章殆同书钞。近任、王元长等,词不贵奇,竞须新事,尔来作者,浸以成俗。遂乃巧句无虚语,语无虚字,拘挛补衲,蠹文已甚。但自然英旨,罕值其人。

这段话,是针对宋齐时代不少诗人喜欢用典的风气而谈的。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段话主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他明确表明他是反对用典的。在他看来,“经国文符”、“撰德驳奏”一类的文章,应该援引古典,至于“吟咏情性”的诗,其优秀篇章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不必从经史中来,不需要用典。他明确提出了“直寻”说。“直寻”便是但写所见,情有所感,眼有所见,辙可成诗。“直寻”,在写法上当亦包括着写实的意思。他在评论诗人时提到的“直致之奇”,即此意;“巧构形似之言”,“尚巧似”,也是此意。需要说明一点,在《诗品》中,“巧似”,不是作为贬语出现,而是作为写实的一种表现形态出现的。“直寻”说,对中国诗歌思想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王夫之,在这一点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可看他的《夕日永堂绪论》、《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便可了然。

    由“直寻”而提出“自然英旨”,是从表现方法的写实而提升到审美趣味的重自然。“自然英旨”,就是自然精英,也就是他在后面所说的“真美”。他主张自然精英,不仅反对用书,反对寻摘经史,而且反对人工声律。针对当时沈约等人提倡的声律说和声病说,他表示了反对的意见,认为,自然声律是可以的,且古已有之;讲求四声与病犯,则是对于自然美的一种拘束。“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当然,这一观点,从钟嵘的审美趣味与及它所代表的当时的一种创作倾向而言,是健康的。但如果从声诗发展的历史来考察,则它又是守旧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