锺嵘理论之二:直寻说
(2012-04-08 15:48:01)
标签:
古代文论锺嵘直寻文化 |
分类: 文学课堂 |
这段话,是针对宋齐时代不少诗人喜欢用典的风气而谈的。雕章琢句是六朝文学创作的普遍趋向,钟嵘针对时弊,提倡艺术表现上的“自然英旨”。钟嵘认为,当时创作违反“自然”的艺术表现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不良倾向,一是用事用典,一是宫商声病。这段话主要谈的是关于用事用典如何有损于自然美的问题。
刘宋直至齐梁,写文章作诗盛行用典故,甚至发展到把一个人腹内装典故的多寡,视为学问深浅的标志。为了矫正时弊,钟嵘提出“直寻”的主张,要求诗人到现实生活中观察体会,摄取创作的资料营养。他明确表明他是反对用典的。在他看来,“经国文符”、“撰德驳奏”一类的文章,应该援引古典,至于“吟咏情性”的诗,其优秀篇章都是描写目击身历的景象,不必从经史中来,不需要用典。他明确提出了“直寻”说。“直寻”便是但写所见,情有所感,眼有所见,辙可成诗。“直寻”,在写法上当亦包括着写实的意思。他在评论诗人时提到的“直致之奇”,即此意;“巧构形似之言”,“尚巧似”,也是此意。需要说明一点,在《诗品》中,“巧似”,不是作为贬语出现,而是作为写实的一种表现形态出现的。“直寻”说,对中国诗歌思想有着十分深远的影响,后来的王夫之,在这一点上发挥得淋漓尽致。这可看他的《夕日永堂绪论》、《古诗评选》、《唐诗评选》《明诗评选》便可了然。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