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取通知书雷同,只是“庸常的惯性”使然
(2015-10-15 20:15:17)
标签:
股票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7月27日,武汉大学官方微博展示该校2015级本科录取通知书,随后有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的网友质疑,武大录取通知书与人大去年的录取通知书“字体雷同,构图雷同,云水纹路雷同,字框布局雷同,水墨风格雷同”。针对网友的质疑,武汉大学在官方微博回应称,不存在抄袭一说。该校介绍,近年来大学录取通知书借用传统文化元素已成为流行趋势,武汉大学所采用的均为传统文化书籍设计中的经典元素,并非抄袭。(7月28日《南方都市报》)
两大名校录取通知书疑似撞脸,再一次点燃了一场关于“抄袭与否”的口水纷争。质疑言之凿凿,回应也有理有据!一番你来我往的话语交锋,终究也没能形成令人信服的答案。如今,在缺乏更明确证据的前提下,孰是孰非当然还无从评判。但此一事件的发生,至少传递了两个层面的信息:其一,在“大学抄袭”丑闻密集曝出的当下,全社会对高校创意产品表现得愈发敏感和苛刻;再者,不少学校的设计类作品已现趋同之势,这背后或许对应着想象力贫瘠的窘境。
抄袭固然可耻,然而“巧合的雷同”,在某种意义上说,同样让人尴尬。因为这意味着在创意生产过程中,我们失去了个性化的原创力,而只能不约而同滑入一种“庸常的惯性”之中:提及设计录取书,便会想到借用传统;提及借用传统,便想到用书法、暗纹、竖体和水墨等元素……在这种同质化的思维模式下,制作出两份高度相似的录取通知书,实在是不必惊诧的事情。之于此,很难说是谁抄袭了谁,而只能遗憾地承认“大家都太像了”。
武汉大学称,传统文化资源是公开的。此言当然不错!而需要补充说明的是,所谓传统文化资源之中,已经实现“可视化”,并可直接拿来所用的成熟元素,实则是少之又少。于是,我们发现一个流行的现象是,标榜“中国风”或“传统范儿”的创意设计,很多时候只是对上述“元素”的简单堆砌与排列而已——武大等高校的录取通知书,很难说不是这一类的作品。这是因为,其未能展现出多少对传统文化的创造性理解,以及将之转化和具象化的必要技巧。
无论是设计录取通知书,还是设计别的作品;无论是主打“中国传统”,抑或是贴上其他类型的文化标签。若要做出一件好的创意产品,最重要的前提,无疑还是要展现出足够的企图心与智力参与。倘若仅仅满足于将现成的设计元素拼拼凑凑,只是顺着一种陈式化的思维惰性来生产作品,总归难以避免会遭遇“涉嫌抄袭”的指摘。
当然了,武大录取通知书之所以备受关注,还有另一个现实因素,那就是人们失望地发现,即便是笼罩着知识光环的大学,似乎也未能超脱于,创意行业普遍平庸的大格局。而这种“合流”,无疑与高校的社会身份严重不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