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原创精神消弭,方有复旦宣传片遭疑

(2015-09-15 19:54:22)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日,为迎接110周年校庆,复旦大学发布了新版官方宣传片,随后被指涉嫌抄袭,与东京大学的宣传片高度相似。两片的创意、镜头、文案甚至画面等多处细节,均高度相似。对此,复旦大学宣传部副部长、该片制片人否认抄袭,“创作剧本的过程是独立的。”该片制作团队,主要来自复旦大学与上海某视觉工作室。今早,记者致电该片导演何易,对方以正在开车为由,拒绝接受采访。(5月28日《南方都市报》)

新近发布的复旦宣传片,迅速被网友起底“涉嫌抄袭”。于是,那宛如大片一般的绚烂观感,瞬间变得尴尬不已。当然,是非对错尚无公断,当事一方同样在极力自证清白。只不过,其所给出的,诸如“创作过程独立”一类的说辞,想必是没有多少说服力的。谁都知道,那些有理有据、有图有真相的“质疑”,断然不是几句“空洞回应”所能搪塞过去。当公众预设了立场来围观这场风波,“被疑者”唯有拿出更多真凭实据,方可走出舆论泥潭。

关键问题在于,在宣传片一事中,复旦方面是否当真无辜呢?于此,尽管见仁见智,但仍不难形成一个基本的判断。考虑到两所大学的相似背景,考虑到两部宣传片在剧情、文本、拍摄等方面的高度一致,大家实在不得不去恶意猜想……评价这种“惊人的雷同”,无疑可以有多种表述。比如说“抄袭”,比如说“借鉴”,再比如说“致敬”?但凡你愿意,你便可以找出N个词汇来描述此一行为,从最善意的到最腹黑的。

时至今日,原本恶名累累的“抄袭”,已经有了更多中性化表述。这种诡异的现实,也从一个侧面表明,我们的社会内,或许已习惯性地进行“创意复制”,并寻求将之脱罪化、合理化。恰是在此语境下,方才会有复旦式的宣传片风波。很多时候,“从别处寻找现成的样本,对之加以改造,继而拿来所用”,已经成为不少人应付“创意工作”的下意识思维。此类行为虽普遍存在,放诸于不同的场合,却会产生迥异的后果。

复旦的宣传片风波,所以闹得沸沸扬扬,绝不仅仅因为“涉嫌抄袭”本身,更是由于其触动了国人敏感的名校情结。所谓期望越高,失望越大。气愤的人们,会不断放大“宣传片”一事的象征意义,会自发展开口诛笔伐来施加自己的“罪与罚”。很大程度上,知名高校从来都是,国人之自尊心与“脸面”之所系。其不能免俗地“下水”,注定加倍令人扼腕叹息。

摇摆在“僵化无聊”与“疑似抄袭”之间,高校宣传片总归没有找准应有的位置。这不仅印证了,此间创意行业贫瘠的现状,也表明但凡“复制”形成惯性,有人甚至会忘却身份与场合,丢掉最后一点忌惮和自重,最终不惜以裸奔的姿态示人。整体轻视原创精神的社会里,总不缺一个又一个把持不住的个体。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