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财政补贴连年递增,个人医疗开支为何不降反升?

(2015-02-11 20:08:23)
标签:

股票

分类: My时评&学术

医改五年来,政府医疗卫生支出每年增加超过20%。不过从统计数据看,政府对医疗卫生的巨大投入并未减轻个人的直接负担,个人绝对卫生支出仍在逐年上涨。对此专家认为,民众一直抱怨的“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没有得到实质性缓解。如果医院运行机制、补偿机制没有变,医药费用增长不能有效遏制,那么老百姓得到的实惠依然有限。(12月10日《经济参考报》)

一面是公共卫生投入的连年增加,另一面则是个人医疗支出的持续走高。由此,人们不禁要问,巨额经费花到哪去了?医药费用何以高速攀升?现实是,医疗卫生领域的财政补贴,始终未能充分惠及终端的居民群体,而是被过多消耗在医院、药房、药企等中间环节。在这种局面内,所谓“医改”很大程度上,或许只是一个市场瓜分政策红利的过程。不断的资金注入,普遍推高了全行业的价格水准。

政府医疗投入,未能减轻个人负担。据此,有专家干脆认为,“这部分新增投入被浪费掉了”。果真如此吗?必须厘清的是,公共医疗投入中的很大部分,其实并不是针对居民医药支出的直接补助,而是投向了那些更为整体性和基础性的事项。比如说产品研发、设备升级,以及医疗设施推广等等。这一类工作,虽然无助于直接降低居民医疗开支,但终究是有价值、有效用的。

解读“个人绝对卫生支出逐年上涨”,有必要厘清一个事实前提,那就是“这些年,全社会整体医疗水平的提升”。显而易见的是,随着新药品、新设备、新救治方式入市,不可不免地会推高患者的医药花费。一般而言,这是一种“进步的代价”。然而问题在于,“过度医疗”、“旧药新装”等现象大量参杂其中、乘机渔利,极大消解了公众对于“合理化涨价”的认同。

即便有着种种客观因素,但不得不说,个人医药花费的过快上涨,仍是一个值得警惕的趋势。它一方面说明,失衡的医患关系依然根深蒂固。医院内部缺乏一套独立评估诊疗方式合理性的平衡机制,因而医护人员得以掌握绝对的主宰权,患者只能甘做待宰羔羊;另一方面也说明,现有药品集中招标模式存在导向性失误。公立医院缺乏“低价购药从而获利”的动力,反倒乐意借“顺价加价”的政策特权,让消费者最终为高价药埋单。

就此而言,打破医院与医药产业的利益捆绑,无疑是降低虚高医药花费的关键一步。可以确信的是,只有强化医护人员的专业属性,弱化其面临的生存和赢利压力,才能最终让医患关系回归纯粹化。在此格局内,高额的公共卫生投入,因为避免了很多中间环节的截留和蚕食,最终才有更大可能转化为对个人医疗支出的分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