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裙裤事件,肇始于残联的履职困境

(2015-02-11 19:56:44)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日,郑州多名残疾人向媒体爆料称:残联冬季送温暖,不送棉衣、被褥,却给每人发了两套少女裙裤。他们中的一些男士称,四五十岁的男士,被送了少女裙裤,心里感觉特不舒服。省残联有关负责人回应称,这些衣物系上海一家知名女装厂家无偿捐赠,因全系女装,因此无法根据需要发放。这位负责人还说,考虑到这些物资主要服务于残疾人群体,因此决定“无论能穿不能穿,都发给残疾人”。(128日《大河报》)

捐物助残却“送错东西”,这样的滑稽桥段,公众其实早有领教。可即便如此,大冬天里给残肢男士送少女裙裤,还是刷新了我们的想象。当然,对于此番荒诞举动,河南残联进行了诸多自我辩白。只可惜,无论当事人抑或围观者,对种种冠冕堂皇的说辞,似乎都难以真正认同……作为高度专业化的慈善公益组织,残联居然会产生这般的低级失误,人们又怎会轻易释怀呢?那些针对个案的追问,终究是为了,最大程度上推动尴尬现状的改善。

就事论事来看,“裙裤事件”俨然有很多合理化的解释:爱心企业总是反季捐赠,衣物又难保存易发霉,故而无可奈何,只能“在冬日分发夏装”。但,这一套看似自圆其说的辩解,实则恰恰暴露了,一些地方残联深层次的运作缺陷。比如说,募捐模式的陈旧低效。所谓募捐,多是被动接受、照单全收,却少有基于实际需求的、有计划的劝捐;再比如说,慈善关爱形式过于单一。往往只是分发既有的善款善物,而缺乏将之储藏、转换和利用的必要技巧。

长久以来,诸如残联等公益慈善机构,只是简单扮演“募捐-发放”的中转平台而已。这种保守的角色定位,注定了其日常工作,会时常陷入捉襟见肘的窘境。或许可以说,“裙裤事件”所以发生,不仅因为当地残联履职不力,也是受困于现实所限。可以预见,只要残联等机构,仍旧只能根据有限的捐赠物“就题发挥”,它们便难以创新慈善关爱形式,从而真正满足残疾人士的真实需求。很多时候,此类公益慈善组织,只是顺着惯性运转,而无力顾及太多。

“裙裤事件”明显折射了,残联一类组织自身的无力感。这一方面表现在,其不具备主动募捐、受捐的能力,而总是怀着“有胜于无”的心态,全盘收下那些或有用或没用的捐赠物;另一方面则体现于,它们缺少一个高效利用捐赠物的平台,无法展开拍卖、置换等操作来实现价值提升,只是在无目的地、被动地重新分配物资而已——有鉴于这种种事实,所谓 “发错东西”的事情,其实也就不足为奇了。

“大冬天里,给残肢男士送少女裙裤”,此事固然提示残联工作人员,要更为尽心地去履行职能。然而,倘若要彻底杜绝这类事例,显然有赖于更为复杂的变革。这意味着,残联等公益慈善机构,能够重新设计体制定位和运作机制,从而最大程度激发社会参与的兴趣,同时优化自身的募捐模式,以及慈善关爱的兑现方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