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超越表达惯性,再谈“跪拜礼”的是非对错

(2015-02-10 21:21:50)
分类: My时评&学术

1117日,一组北京凤凰岭书院开学典礼上学员跪拜老师的照片,引发众多网友争论,部分网友称下跪并非中华文明精华应摒弃,甚至有网友称之为“耻辱”。对网友的质疑,凤凰岭书院一个负责人表示,网友的质疑是对跪拜的曲解和误读,跪拜的目的在于“尊师重教”,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师徒关系的诠释和传承。(1119日《新京报》)

一场开学典礼上,所谓“跪拜礼”,再次成为争议焦点。而在此之前,各方就此问题,已然争论久矣。只可惜,虽有激烈的话语交锋,却无一锤定音的公论。所以,每每有类似情况重演,那些由来已久的说辞,便又会被拿来重复一遍。很显然,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之间的对接不畅,诱发了一个个根深蒂固的心结。两者之间难以调和,便有了太多各说各话、争执不下的情绪对垒。而最令人遗憾之处在于,一次次观念交锋之后,隔阂之深依旧一如从前。

凤凰岭书院“跪拜礼”所引发的口水战,实则是类似事件中极为典型的案例。即便是双方的话语方式,也和过往的情形别无二致。网友义愤填膺,痛斥此类做法是糟粕、是耻辱;而院方则回应,下跪是“尊重传统,承袭文化”……在此过程中,双方都在不自觉地,使用着现成的、陈式化的“大词”来表明立场。这种对话姿态,与其说是在沟通,不若说是在攻讦。彼此你来我往,逐步高亢的情绪中,哪还有理性、克制可言。

包括跪拜礼风波,当我们在谈论传统与现代之争时,很多时候会陷入那种,由陈词滥调和“固定词组”构成的表达惯性之中。但事实上,评价跪拜礼的是非,本应回归行为本身,追根溯源地重新梳理、全面界定才是。总有些前提性的基础命题,是需要先行厘清的。比如,传统文化的存废标准;再比如,在现代语境内继承传统的方法论——对这种种问题缺乏共识,必然意味着,所谓的新旧冲突,难以获得化解。

有必要重申的是,所谓传统文化的精华,或曰“可被继承的部分”,是指符合现代文明规范(或能在现代文明体系中被重新解释)的文化内容。就此而言,学生向老师下跪,或许不符合现代文明中,关于平等、自尊和“体面生活”的种种价值追求;而纵使是了体现“尊师重教”,学院本也可以,用其他替代性的仪式来体现初衷。终究,跪拜礼只是一种形式,是否彻底奉行之,并不影响我们表达对于教育和教师的尊重。

继承传统文化,亦有继承形式和继承实质之别。当然,多数时候这两者是天然统一的。但在跪拜礼一事上,集体下跪的场面,却招致了公众的反感,甚至动摇了其对“受拜老师”的正面评价,可谓事与愿违。由此,对形式的僵硬照搬,已经影响了实质诉求的实现,此一结果想必不是主办者所愿看到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