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科学化的地质公园,如何名实相符?
(2014-11-04 19:06:49)分类: My时评&学术 |
2012年,因没有履行保护和科普的义务,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被联合国“黄牌”警告。双方约定,2年后再评估,若不合格张家界将被“世界地质公园名单”除名。为此,张家界投资近2亿用于遗迹保护。在审核专家面前搞突击清理,甚至把解说牌挂到专家的饭店门前。相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该区为了迎接世界地质公园评估,几乎动员全区所有职能部门,责任落实到人,“花了很多钱,不能亮红牌,(否则)领导要摘帽”。(9月23日澎湃)
一出张家界“摘黄牌”记,活生生演绎成一幕砸钱大戏,难免叫人唏嘘不已。头顶地质公园之名,却无生态保护、科普推广的足够自觉,直至联合国黄牌警告,方才不惜重金亡羊补牢。但即便如此,后知后觉的张家界,最终还是涉险过关,留在了世界地质公园名单之内。时至今日,似乎一切已然尘埃落定,又似乎还有很多事情悬而未决——地质公园于我们,确乎有着太多的理解偏差,亟待厘清。
所谓地质公园,首先是基于地质科学层面的一种界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之所以会去评定世界地质公园,就是为了以名单式的标识体系,来确保各国的“保护与留存”行动,能更有参照性与针对性。然而,在此间的语境中,各地千方百计挤入名单,更多只是出于为景区镀金、实现旅游收入倍增的功利考量。这种认知的错乱,导致中国版的地质公园,注定会命途多舛。
将各种地质公园,一概视作世俗意义上的“景点”,是一种普遍流行的误解。事实上,地质公园既是特殊地貌样本的现世载体,也是极具科研、科普价值的天然基地。这决定了,对此类地区的旅游开发,应本着有限、必要且节制的原则,力求尽可能维持其原生态的地理面貌;而除了经济角度的计算之外,如何最大程度转化其科学秉性和科教功能,本应是更优先的考量。
在张家界武陵源景区,“讲解员都讲神话,不懂地质知识”,此一细节最直观暴露了,某些地质公园的名实不符。诸如此类,现实中国内不少地质公园的日常运营过程,往往存在两个方面的误区。一方面,提供保姆式旅游服务,无所不包的餐饮、住宿、娱乐项目,破坏了区域性的原生态景观;另一方面,习惯性地“去科学化”,无论是推广还是导游环节,都有意无意回避地质学、地理学维度的表达路径。
地质公园,彻底沦为“寻常景点”,固然与管理方理念缺失关系密切,可谁也不能否认,其同样迎合了民间旅游文化的偏好。当我们仍然沉浸在走马观花、吃吃喝喝的享乐型出游模式中,那种主打原生态、标榜亲历体验的旅游形态,便难以拥有足够的市场。而后者,恰是世界范围内,地质公园开发的主流模式……张家界狂砸两亿,终于在形式上强化了自身的科学与科普的色彩。可是,如何培育民众的科学品味,如何让“严肃观光”获得更广泛认可,却显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