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考霸,捐资能否助教?
(2014-11-02 19:50:39)
标签:
股票 |
分类: My时评&学术 |
考上清华北大,广东恩平市考生不仅可以获100万元奖金,还可获赠洋房一套。为扭转优质生源流失,重振恩平教育事业,澳门恩平同乡会会长冯活灵回乡设立高考专项奖励基金。此外,恩平官方也设立教育发展专项资金,每年有600万元专款对办学业绩突出,绩效考核优秀的学校进行奖励。(9月9日《南方都市报》)
重奖高分,历来有之。只不过,仅仅因为此番恩平版奖励太过豪奢,方才引得众人唏嘘感叹。当然,考虑到该基金由“同乡出资”,纯属私人性质,似乎可以全然不顾围观者的指指点点?的确,任何人都有自主支配财富的自由,而与此同时,任何人也都有就“教育”发表见解的权利……就此事而言,各种或弹或赞的发声,无一不是基于一种善意的初衷。也即,让各式捐资助教的行为,能更有逻辑、更具效率。
由报道可知,之所以立下重奖,直接考量在于“扭转优质生源流失”。可以想见,所谓流失不外乎两种原因:或是由于恩平本身师资薄弱、教学落后,致使学生被迫外流就学;或是由于地域性的生源争夺加剧,“别地”开出大价钱引诱高分考生来投。某种程度上,冯活灵的大手笔投入,让恩平有资格投身到,一场抢夺学霸的烧钱游戏中。然而,此一举动的局限在于,无法对当地整体的教育生态,产生直接而可观的推动。
“考上清华北大,重奖百万和洋房”,如此直白而大手笔的激励,一方面折射出不折不扣的“精英路线”,只选择塔尖的学生作为适用对象,套用着最露骨的成败荣辱观;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出资人内心的乡情乡愿,流露出一股让“下一代给恩平争光”的殷切期盼——可以说,此一类型的捐资助教,仍是前现代式的。它夹杂了太多光大故乡荣耀的情感因子,因而总是倾向于,就那些最快出成果的领域一掷千金。
巨奖之下,必有考霸。丝毫不用怀疑,在“百万加洋房”的刺激之下,恩平必会有更多学生考上清华北大。可是想过没,只因考得好就赚得盆满钵满,对于那些“高分者”意味着什么?这种“重金悬赏精英”的激进策略,又会在多大程度上,促进当地教育的发展?或许,冯活灵的专项奖励基金,终究难逃立场失衡、视野狭隘的指摘。时至今日,现代意义的捐资助学,理应更多考量投入与产出,更坚持教育本身为最终诉求。
固然,出钱支持家乡教育的善举,无论如何都该获得激赏。至于应该如何支持,不同的人当然也可以有不同的理解。只不过,作为现代社会一个精明的出资人,在捐资助教之前,多一点费效测量、多一点效果预估总是没错的。但,如今的局面是,很多时候我们总是怀着复杂的心思,以简单、想当然的方式,仓促地掏钱办事——需要明确的是,捐资助教从不是出钱设奖那么简单,它更需要一套科学的方法论,明晰的执行路线,以及公允的评测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