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守望食品安全,舆论应持开放心态

(2014-08-03 18:33:38)
分类: My时评&学术

近日,有媒体报道记者发现,京畿地区地沟油最终流向地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该公司隶属于出产金龙鱼食用油的益海嘉里集团,引发轩然大波……而最新消息是,当事记者致歉澄清“不慎将嘉里油脂化学(天津)工业有限公司误报为嘉里粮油(天津)有限公司。对由此造成的不良影响,深表歉意”。同时,益海嘉里也在其官网刊发声明,称将不会就本次误报事件对相关媒体采取法律行动。(5月20日新华社)

即便当事人出面澄清,各种阴谋论仍未散去。围绕食品安全,企业与民众间的“互信”几近崩塌。在此格局内,公众总是一副受害者的敏感心态,乃至以最悲观的情绪、怀揣最大的“恶意”,去揣测内幕、质疑一切。在此次益海嘉里事件中,媒体最初语焉不详的“披露”,被很多人不假思索地轻易采信;而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执笔记者事后的纠错声明,却遭遇了广泛的、毫无理由的怀疑……似乎,坏消息总是比好消息更有市场?

备受问题食品摧残的大众,或许早已放弃了理性认知的习惯。一方面,他们对各种传言、坏消息无比轻信,并不时摆出一派义愤填膺状;另一方面,他们对所谓辟谣、澄清总是心怀抵触,总感觉其后充斥着谎言与勾兑。就这样,食品的消费者,成了一群“易被动摇,难被说服”的人。也恰是基于此,传媒的“揭黑报道”,往往会获得民间舆论激烈共鸣。只是,其中的真真假假,就未必那么较真了。

对于食品厂商,公众在无形间,已为之贴上了“性本恶”的标签。“没有一个人好人”的大基调下,益海嘉里东窗事发,又何足为奇呢?从某种意义上说,民众这种预设立场、偏知偏信的心理,也是一种无可奈何的自卫与反击:他们以夸张的现实反应,向传媒直白传达了自己的“阅读偏好”。其后果是,新闻生产者被引导着,去花更多精力盯紧食品企业的一举一动,用更多篇幅来曝光食品行业内的重重黑幕。

一面是迎合受众需求,另一面则是恪守专业主义,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新闻报道,在这两者之间艰难地谋求平衡。在此次事例中,当事记者所以会犯下“笔误”,想必还是因为无瑕求证、仓促求证——媒体急于“争取眼球”的焦虑感,多多少少影响了,自身的业务水准与职业判断……直至“报道”抛出,激起一片非议,乃至面临被诉风险,执笔者方才重新查证、被动澄清。

通过民间声讨、媒体监督,来倒逼食品企业自觉自律,固然是一条极有效率的协作路径。但问题在于,该过程如何避免狂热、减少误伤?一旦造成误会,又该怎样纠错和“认错”?现实中,一些自认“受迫害”的消费者,总是对“正面消息”莫名排斥,同时对自己的判断误差拒不承认。久而久之,“不被认同”的食品企业,也就有了某种自我放逐的风险。

关于食品企业的舆论督促,理应坚持一套开放的、中立的评价语系。即便存在不可避免的偏见,但至少请对“另一种可能”公平对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