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灰暗的光阴里,那些恶行与健忘
(2014-07-30 20:58:27)| 分类: My时评&学术 |
今年54岁的陈运弟,是海南万宁市的下岗职工。20年前,因为他家附近要上马一个名为“海日丽兴隆度假村”的项目(后因泡沫经济成为烂尾工程被拆除),他和家人被要求搬至他处,因为安置点房屋及赔偿问题没有得到解决,他拒绝搬迁,后来便被断了水电,这一断就是23年。日前才恢复供电。(5月18日《海南特区报》)
断水断电,二十余年的灰暗光阴,并未击垮陈运弟一家的倔强。在煤油灯摇曳的日子里,陈家依旧走出了6名大学生……此刻,我们为这些坚强的人与事点赞,更要反问经年累月的不公待遇,为何如此固执的颠扑不破?当所谓“断水断电”等出格手段一再被用以逼人就范,当“过去的错误”可以这样被固化、被遗忘,良善而孱弱的人们,又该何以心安?
只因拒不搬迁、不满赔偿方案,陈运弟家被断水断电
败德的开发商,肆无忌惮剪断电线、填埋水井,几乎置陈运弟一家于绝望之境。诡异之处在于,这般显而易见的违法行径,竟未能得到职能部门的纠偏和惩戒。凡此,到底是失察渎职,亦或是主动为恶?被非法截断的供水供电,在长达23年的时间里迟迟不得恢复,这总归不是“疏忽大意”可以解释的吧?所谓选择性失明,所谓默契的合谋,或许更适合用来形容此一事件中,公共主管机构的荒诞作为。
最遗憾的局面在于,本应利益中立的公共职能部门,总是不自觉偏向资本力量。甚至,往往对其出格举动,听之任之。陈运弟的拒不搬迁,冒犯了开发商与地方主管者的共同利益,于是注定被胁迫、被敌视、被抛弃。事实上,之于搬迁补偿,从未形成一个公平、纯粹议价的市场。开发商总是能裹挟公权,采用各种未必光彩的手段,来对“不配合的个体”威胁和施压。本应是居中调停或置身事外的主管部门,总是不自觉沦为资本的协作者。
陈运弟的遭遇,所以引发热议,不仅在于历时之长、遭遇之不公。更在于,即便“作恶者”离场之后,主管者依旧在故作“健忘”:彼时的地产项目,早因烂尾而拆除。而陈家的水电,却仍旧没被恢复。这是否说明,当地的职能机构宁愿让陈家人维系困顿,也不愿坦诚地纠正错误?又是否说明,某些公共部门,总是想维持某种历史清白的绝对正确,乃至没有一丝一毫的自律自省意识?“在媒体关注下,当地终于恢复了陈家的供电”——多么不清不楚的结局!
陈家的故事,已经翻开新的页章。只是,23年来被莫名夺走的“光明”,必须有人出来买单。“纠错”从来都是针对错误最起码的回应;更必要的是,让酿错者付出代价,让错误不再重演。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