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心逃离,小城镇凋敝
(2014-04-01 22:02:19)| 分类: My时评&学术 |
“走了一城又一城,城城像欧洲;走了一镇又一镇,镇镇像非洲。”日前,住建部副部长仇保兴委员引用这句戏言说,我们跟一些国家相比,人居环境差距最大的不是城市,而是小城镇。他说,小城镇缺乏规划,也缺乏资金,小城镇什么都没有。国家所有的支农政策都是“绕开小城镇直奔田间”,两万多个小城镇起不到城市化过程中“人口拦水坝”的作用,也起不到农业现代化过程中的“四化服务基地”的载体作用。(3月13日《中国青年报》)
“镇镇像非洲”一说,虽难掩言过其实之感,但其所揭示现实隐忧,确乎是一贯存在的。在很多地方,小城镇恰如悬浮的“飞地”,既游离于都市文明之外,又与乡土世界彼此疏离,终究处境尴尬。事实上,当公众普遍适应了,“农村人”与“城市人”的二元区分,所谓“小镇人”的身份认同,总归显得模糊暧昧、几近式微……对很多人而言,要么挤进城市,要么留在乡村,而滞留小城镇,似乎是不被考虑的选项!
仇保兴坦言,“小城镇缺规划、缺资金,几乎什么都没有”。显然,这并非无聊的嗟叹。而今浩浩荡荡的城市化浪潮,多数时候排除了“小城镇”利益均沾的机会。实际局面是,偏执的造城运动,以及大城市的二次膨胀,消耗了“城市化项目”的多数资源。其导致的后果是,“大城市”的附加福利持续扩容,从而进一步拉大了,相较于“小城镇”的竞争优势。
不少人眼中,小城镇只是当下的意象,因其不是着眼未来的选项,故而也就无所谓规划、无所谓资金了。小城镇的杂乱无章,源于人们认同感的消弭:农村人想着“一步进城”,自然不甘心轻易滞留镇上;而都市人纵有兴趣返乡归田,也注定要回归那最纯粹的田园而非城乡结合带……如果说,“小镇人”曾是一个独立、自信、富有个性的身份类属,那么时至今日,此类心理基础已在悄然瓦解。
在去年,小城镇被宣布,将全面放开落户限制。只是,此一利好消息,最终反响平平。诚如很多人所提醒的,由于硬件建设的滞后、公共服务的缺失,小城镇的魅力,早已大不如前。在中国社会的群落结构内,小城镇的地位一再弱化。到最后,它似乎成为了最功利、最无根的“集镇”,只为满足那些最低级的生产、生活需要:有人在此买货卖货,有人在此暂居逗留——但几乎很少人,将自己的将来,与这里捆绑一起。
小城镇,被忽视的中间带。因其被忽略,故而自我动摇、自我放弃,直至陷入自生自灭的陷阱,竟始终不以为意。俨然,谁也不在乎小城镇的生死,即便是小镇人自已——人人都有着自己的小心思,或一跃龙门、或妥协归乡,总之“小城镇”不在他们的计划之列。现实如斯,似乎尤由必要重申,小城镇的可贵价值:它们既能有效粘滞人口,又在培育一种温和的生存观,亦能缓和城乡之间的紧张对峙,怎会不被需要呢?
当然,重拾小城镇的往日荣光,首要的便是扭转资源分配阶段的政策歧视。须知,政策端的歧视,最能引发人心的逃离。其后,一切变得不可收拾,也就无甚惊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