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色药片”之祸,校方家长皆有责
(2014-04-01 22:01:45)分类: My时评&学术 |
孩子身体好好的,幼儿园老师却给他们分发处方药“病毒灵”,所有孩子集体吃。近3年时间里,陕西西安一家私立幼儿园未告知家长便私自给全园孩子服药,引起家长的强烈不满,家长们更担心吃药会对孩子产生副作用。10日,家长们聚集到幼儿园讨说法。此事也引发当地政府关注。11日,多部门组成的调查组进驻幼儿园,园长和保健医生已被警方控制。(3月12日《京华时报》)
尽管校方此举动机未明,但该行为本身,已足够激起各方愤怒。很难想象,这样一种集体性的违法“用药行为”,居然能在长达三年的时间里不为人知。如今丑闻曝出,众多家长以及监管机构,方才如梦初醒……校方胡作非为固然难逃罪责,可我们居然经年累月,不曾察觉孩子们有一丝异常,这又何尝不是有待追问的诡谲现象呢?
最大的疑问在于,涉事幼儿园,为何要给学生免费服药?或许是防患于未然,藉此预防疫病、降低校内发病率?又或者是,保健医生擅作主张,为拿“回扣”而私自购药分发?堂而皇之地以幼儿为对象、大面积地使用“处方药”,总归不是个别人的偶然过失,而可能是校方管理层的集体意识。其间也许夹杂了多种考量,却唯一少了对校内学生健康的必要关切!
幼儿园等教育机构,为实现某种预设的治理目标,而不择手段、不计后果的路数,最是令人后怕——为“防病”,便疯了一般滥用处方药。哪还有对行业规则和职业道德的起码尊重?事实上,在很多学校,实现某个“正确目的”的强烈意愿,时常左右了一切。其后,恪守其他价值规范,变得不再重要:校方总是摆出一副“为你好”的架势,自以为是地“做着自己的事情”。
尤需注意的是,此次涉事幼儿园的私立身份。它们对于利益有着更精确的算计,由此导致的后果是,无论是软硬件投入、亦或是师资素质,都天然存在着良莠不齐的一面。加之,其教育者的身份,往往容易让人滋生“为孩子做主,替孩子决定”的致命自负,久而久之做出些出格的事情,实属必然。一些平民化的私立学校,缺乏对身份属性与职业边界的清晰认知,总打擦边球难免自我迷失。
一面是学校的胡乱作为,另一面则是家长的后知后觉。中国式家长,缺乏与子女日常化的充分沟通,并总是选择与学校一道,来共同扮演“严师”的角色。在此语境下,一旦学校下达“封口令”,孩子们便几无可能,主动向父母说出实情。“幼儿园处方药”事件,时至今日才被曝出,想必也有着类似原因。现实中,家长们总在孩子出事后充当最愤怒的维权者,却很难扮演好一个倾听者角色。
捍卫幼儿的权益,先当不打折扣地,遵守那些普遍适用的规则。除此,此事的启示还在于,家长与学校要严格区分角色、各守本分。学校终究只是一个教育机构,并不享有对孩子的监护权等亲属权利,故而无权决定他们该吃什么药;当然,家长需要告诉孩子的一点在于,他们并不担负无条件服从学校安排的义务,所以拒绝那些莫名其妙的白色药丸,应是一件值得骄傲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