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泄密”只是泄密,终究难消误解
(2014-03-27 21:55:20)分类: My时评&学术 |
2月10日下午,一个含有湖南冷水江市财政统发工资信息的网站遭遇网友围观。因其查询密码设置得过于简单,很快有网友从该网站查到该市各政府机关、单位的公务员工资,发现绝大多数在2001至4000元之间,以致有跟帖者大呼意外。不少网友质疑,上述工资项目“只是收入的一部分”;也有人则反驳,“为什么网上都说公务员有好多好多其他福利?什么都没有。”(2月11日《南方都市报》)
网站被破解、工资遭曝光,一场不大不小的泄密风波,多多少少让围观者有些惊诧。显然,2001~4000元的薪酬水准,与公众一贯坚信的“公务员高薪”相距甚远。如今回头来看,那些源自体制内的各式抱怨,或许并非只是一种矫情的嗟叹,而是有感而发的真情流露?当然了,即便有“图表”为证,多数人也未必情愿就此修正自己对公务员的判断。因为,当某种刻板印象由来已久,便会构成不容撼动的认知惯性。
面对那份令人意外的工资表,下意识的质疑,可谓信手拈来。比如说,“公务员从不靠工资,各种隐性福利才是大头”;再比如,主张“公务员的主要收入,源自名目繁多却从不登记造册的补贴、津贴”……类似说辞,固然毫无新意,却一贯拥趸甚多。现实中,一面是公务员自顾自地诉苦喊累,一面则是民众坚定地拒不相信——各说各话的双方,其看似热闹的沟通辩论,几乎沦为倾泻情绪的口水战。而后,冷嘲热讽大行其道,最终抽空了“意见表达”的现实价值。
公务员的工资,之所以被民间长久且固执地猜疑,原因自然是多方面的的。一来,其薪酬体系,素来倾向于暗箱运作、极少见光。因之神秘化,难免流言四起;再者,就其有限公开的收入信息来看,也总是呈现一副低薪低酬的苦情模样,总给人一种故作姿态、不可轻信之感。其实,质疑者的逻辑很简单:既然公务员收入未见得高,为何迟迟不敢公诸于众?遮遮掩掩、欲说还休,绝非是消弭误解、谋求互谅的当有姿态。
体制整体性的封闭与保守,正让基层的公务员个体承受痛苦。他们也许只拿着一份正常乃至微薄的工资,却要承受世人想当然的猜忌和嫉恨……公众执着地相信,“公务员收入水很深”。在此宏观判断下,人们有意无意忽略了,该群体内部极大的层级差距;忘记了是“一部分人”而非“所有人”,正享受着各式暧昧不清的超额福利。实际情况是,不少公务员承受了恶名,却又不曾获得与之对应的真金白银,当真冤枉得很。
惟有公开方可正名,然而以怎样的顺序和方式,实现公务员薪酬的去神秘化,着实是个问题。体制内的既得利益者,固然不希望开启变革影响自身所得;而那些基层的公务员们,固然乐意借助信息公开自证清白,可他们同样憧憬着终有一天,能晋升到“利益分享群体”中去。所以,即便民众认定要推动公务员收入见光,却未必能在体制内找到足够的志同道合者——一场泄密,到最后也仅是一场泄密,这恰是尴尬之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