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留邵氏多元形象,才是最纯粹的缅怀
(2014-03-18 22:07:42)分类: My时评&学术 |
1月7日上午,邵逸夫被发现昏迷在住所内,送院抢救无效去世,享年107岁。邵逸夫为香港知名的电影制作人、娱乐业大亨、慈善家,其影视王国(邵氏电影和香港无线电视)历年来培育无数巨星。除了邵氏电影王国和TVB给大家留下的记忆之外,邵逸夫对教育、医疗等事业的捐助也是巨大的贡献。网友纷纷在微博上点烛悼念,感叹从小到大上过的学校“几乎都有一座逸夫楼”。(1月7日新华社)
或早或晚,预料之中的告别,终究会来。邵氏突逝,曾经屹立的巨人,蓦地化作背影,飘摇摆曳、渐走渐远。在临别的一刻,一度积蓄的情感,如熔岩般喷涌倾泻,一样炙热、一样强烈。身份各异的人们,一致的缅怀姿态。我们虽未必都与邵逸夫存有交集,但这位老人的一生,确乎影响了太多人的个体记忆。那些历久弥新的电影,那些遍地建起的逸夫楼,深深介入了一代人的生活经历。
怀念邵逸夫,一如怀念所有杰出者。在崇拜成功者与英雄的价值秩序内,这是再寻常不过的情绪。邵逸夫,既象征了营商创业所可达致的高度,也展现了某种处事为人的和融状态。基于此,其被普遍性认同和追忆,实则是理所当然的事情。“邵氏身有君子风”,事业大成而“兼济天下”——此等行事做派,在现代话语体系里,可以被表述为企业家精神和慈善意识;而溯诸我们更久远的文化传统,则又对应着诸如儒雅、仁爱、宽厚等古朴词藻。
获取财富的能力,使用财富的方式,决定了一位商人所能获得的评价高低。于此,邵氏聚财无数、施财有道,几乎将自己塑造成典范样本。邵逸夫的高明之处在于,从来以符合公众期待的方式做事……而从另一角度看,邵氏辞世引发轮番缅怀,也恰说明“巨富反哺社会”,仍是此间极为稀缺的风景。当遍地逸夫楼,成为热议一时的感伤话题,大众舆论所看重的,乃是通过这起离世事件,呼吁更多人“为富当仁”的可能。
或许,所谓怀念也未必那么纯粹。我们未必熟悉邵逸夫的一生,未必明晰他的事业与荣耀。为执着号召更多富人捐款行善,我们真诚地作出痛心疾首状,未免显得有些露骨的功利。而事实上,缅怀一个人,本可以有无数种动机。也许因为一部市井的影片,因为一段传奇的故事,因为某个残缺破损的片段,就足以构成我们纪念邵逸夫的足够理由。所谓哀悼,完全是私人化的行为,大可不必植入那一连串正确而宏大的命题。
缅怀邵逸夫,最当避免使其形象单薄化,乃至只成为一个做好事的“好人”。请相信,保留对当事人最真实、鲜活和多元的形象记忆,实乃我们对大亨离世的最好回应。回忆仅仅是回忆,铭记仅仅是铭记,白描与实录而已,过度的选择、截取和再加工,似乎都显得有些多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