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规则粗糙修正失效,方有坐担架改密码之尴尬

(2013-12-25 21:05:03)
分类: My时评&学术

今年75岁的徐万发身患多种重病,10月12日中午,因为需要更改银行卡密码,且银行要求本人必须亲自办理,他被120急救人员用急救车送到某银行西安纺建路支行门口,并在他们的帮助下被放在担架上抬进营业大厅,才最终完成了按指印这道程序。15日,该分行回应表示:“由于我行服务意识欠缺导致了这起事件,为此我行诚挚致歉,并将对相关责任人进行严肃处理。对于确有实际困难的客户,银行应当坚持特事特办,全力帮助客户解决问题。”(10月15日新华社)

现代商业文化的一大特征是,预设一套缜密、繁复的程序架构,从而最大限度降低了风险、提高了效率。但与此同时,由该格局衍生的“副作用”亦日渐凸显:市场交易,逐步沦为“人顺应规则”的过程,而不再有过往那种“人际交流”的热度和关怀……可以说,“病重老汉被担架抬进银行改密码”一事,恰是一个最极端的案例。它所折射的,乃是商业运作程式,对个体利益的某种钳制效应。

一切稍有同理心的人,想必都会感受到此事的荒诞。但,彼时彼地,涉事银行要求“徐万友亲自来改密码”,却无比底气十足、心安理得。试问,何以至此?倘若为此求解,当然可有各种答案——或许是,银行这类企业一贯灌输的“服从”意识,压抑了职员内心的真实想法,从而只敢于机械地照章办事?又或许是,银行内部彼此掣肘、严丝合缝的规则结构,致使一线员工缺乏自主决策、见机行事的空间?

某种意义上,“当规则被订立出来,便是独立于具体情境的一般性存在”。基于此,银行所制定的一切普适条款,注定会在执行中不时遭遇困境。理想状态下,此类机构内部,本应有临时的修正机制。也即采取所谓“特事特办”的形式,调和纸面规则与特殊个例间的矛盾。只不过,从“老人被抬着改密码”事件中可判断,很多商业组织自身的“修正功能”,充斥随意性性、不可预期性,往往后知后觉、不值得寄望。

一套生熟的商业规则,必须由两部分组成:缜密周全的预设规范,以及敏锐高效的修正机制。反观西安这家银行的表现,只能说其在上述两个层面皆有缺失。一方面,制度设计之初太过粗糙,未对诸如“重病者”一类的客户作出人性化、针对性的安排;另一方面,着力于补漏的修正环节形同虚设,丝毫未关照徐万发的真实情况,来制定合宜得体的解决方案……如此这般,事前规则书写本就粗线条,又无事中的即时修正机制,最终酿成尴尬,实在不足为奇。

事实上,现代社会商业规则的文本书写,早已发展到高度细分、全方位覆盖的阶段。西安这家银行竟在制度建构之初,竟将徐万友这一类人选择性忽略,这绝对是不可想象的失误。当然了,健全预设性规范只是最低阶的要求。如何确保一线员工在实务操作中,可有依照具体判断和内心情感灵活行事的可能,才是更需要用智识破解的命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